在我們小時候,就開始接受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我們漸漸長大了,還被告誡要樹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我們進入中老年,又常常教導青少年要樹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在總結那些違法犯罪分子的教訓時,也會說到是因為這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那麼,什麼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呢?要回答這個提問,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認為,所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如何看待面對世界,如何看待面對人生,如何看待面對價值。
我看待面對世界的態度是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那段碑文:“當我年輕時我夢想改變世界;當我成熟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世界,我將目光縮短,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我發現我不能改變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家庭,但這也不可能。當行將就木,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我可能改變家庭、國家甚至世界。”這段碑文以汲取教訓的口吻告誡我們,要想改變家庭,改變國家,甚至改變世界,首要的是從改變自己開始。而在眾多改變自己的方法中,閱讀是改變自己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髓,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識人善辯。”介子平就這樣說道:“心躁者,無以讀書,然治躁藥劑,仍在讀書。食能止飢,飲能止渴,而讀書止昧;畏能止禍,足能止貪,唯讀書止躁。讀書愈少,愈介意環境;讀書愈多,愈不滿自己。故讀書者曠然能自適,安靜且內斂,獨坐角落,聆聽眾說而三省吾身。”眾所周知,嬰兒長到一歲多兩歲便可以斷奶,但我認為閱讀不能斷,因為文字是我們一生都需要的精神營養。少年時的閱讀,文字能賦予我們成長;青年時的閱讀,文字能賦予我們閱歷;中年時的閱讀,文字能賦予我們力量;老年時的閱讀,文字能賦予我們智慧。張潮在《幽夢影》中也這樣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美國有句諺語還說:“閱讀塑造人格。”沈從文也認為:“讀書能戰勝自己被物慾征服的弱點,從克服中取得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格。”常言也說道,腹有詩書,其品自高;腹有詩書,其德自謙;腹有詩書,其身自正。一個注重閱讀的人,必定有開闊的人生視野;一個喜愛閱讀的人,肯定有良好的言行舉止;一個習慣閱讀的人,自然有儒雅的氣度,一句話,閱讀能潤澤心田,慰藉精神,豐富靈魂生活,讓一個人散發出美好的人性光輝和人格魅力。記得在寫到當年西南聯大的學生苦讀時,王佐良在《一箇中國詩人》中這樣寫道:“聯大的屋頂是低的,學者們的外表襤褸,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卻一直有著那點對於心智上事物的興奮。在戰爭的初期,圖書館比後來的更小,然而僅有的幾本書,尤其是從外國剛運來的珍寶似的新書,是用著一種無禮貌的飢餓吞下了的。這些書現在大概還躺在昆明師範學院的書架上吧。最後,紙邊都卷如狗耳,到處都皺疊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正是因為有著這些如飢似渴地閱讀的莘莘學子,西南聯大才在八年多的時間裡,共培養出了一百七十多位兩院院士,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專門研究西南聯大校史的一位美國教授甚至認為,聯大八年多培養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還多。可見,透過持之以恆的刻苦閱讀,就可以讓自己不斷地強大起來,乃至成為人類的思想巨擘、精神偉人、科學巨人、藝術大師、文化巨匠、英明領袖等,從而,使改變家庭,改變國家,甚至改變世界的美好夢想,一一照進現實。
我看待面對人生的態度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那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段名言啟示我們,要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把個人的夢想與人民的希望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追求與蒼生的福祉結合起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古以來,我們這個民族就有許多的先賢先哲憂國憂民,心念眾生。孟子就提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屈原則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寫道:“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夜半時分,夜不能寐的李白擔憂的還是國家的前途。出身於“奉儒守官”家庭,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薰陶的杜甫。雖然他的命運同時代的苦難一直糾葛在一起,但杜甫並沒有沉淪在茅屋被掀和床頭屋漏的個人痛苦中,而是憑著對國家對人民深摯的愛,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千古名句。范仲淹就以這樣的詩句抒寫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被范仲淹認為讀書比領兵打仗會更有作為的張載則給後世留下了“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杜甫非常欽佩的王安石也曾在詩中寫道:“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畫,再拜涕泗流。”“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蘇軾,雖然遭到一貶再貶,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自怨自艾,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他都愛國愛民,就如陸游在《題東坡貼》中所說的那樣:“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就是這位“名動高皇,語觸秦檜”的陸游,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但他不管感到過多少無奈,忍受過多少委屈,遇到過多少挫折,遭受過多少誹謗,陸游始終沒有失去過對祖國的愛:“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他的臨終絕筆《示兒》,陸游將對國家深沉的愛推向了極致。“靖康之變”徹底打破了李清照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金兵大舉南下,丈夫趙明誠暴病而亡,逃難途中的李清照始終關注著國家民族的命運,發出收復故土的感慨:“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于謙更是倡導學習煤炭捨己為人的精神:“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于右任則透過這樣的條幅勸慰眾人:“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等等,從這些詩詞中,所讀出的都是一顆顆令人敬仰的仁慈博愛的悲願深心。而生活在當今這個偉大時代的我們,應該努力做到“處廟堂之高則忠直敢言,德政流佈;居江湖之遠則清正廉潔,心繫百姓”,並積極實踐嶽麓書院講堂上那副對聯所寫的一樣:“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可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把個人的榮辱得失置之度外,心繫百姓,報效國家,傳承好聖賢道統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斷髮揚光大,這樣,我們才能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我看待面對價值的態度是春秋時期魯大夫叔孫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德,有如一座樓房的根樁地基,厚德才能載物,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支撐堅實的人生厚重。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德的修行。譬如,儒家就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春秋穀梁傳·僖公十五年》上也寫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元朝的關漢卿在《謝天香》中就說“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俗話也說,德為至寶,一生用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有餘。而明朝的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道:“德隨量進,量由識長。”人的品德會隨著氣量的增大而提高,而氣量會隨著學識的增多而擴大。所以,一個人要修出好的德行,就必須勤於學習思考和實踐反省,並使其成為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功,宛如一座樓房的框架結構,只有有所作為,擁有足夠業績的人,才能搭建亮麗的人生風景。所以,一個人要讓自己活得精彩,就應積極進取,努力建功立業。如果你是一名戰士,平時就要苦練克敵制勝的本領,做到“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戰時就要英勇善戰,保家衛國。如果你是一位官員,就要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贏得群眾由衷的誇獎和良好的口碑。如果你是一位老師,就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爭取“師如春風化雨,我如桃李芬芳”的佳績……一句話,要在自己的人生座標上,盡力拓展生命的寬度,惠及更多的人,做到“成己為人,成人達己”。言,猶如一座樓房的芳名標識,只有深刻體悟,著書立說的人,才能樹立響亮的人生品牌。所以,一個人要善於總結人生,把人生經歷、成功經驗、失敗教訓、思想感悟表述出來,以啟迪他人,撫慰他人,鼓舞他人,使他人獲得為人處世的好經驗,少走彎路,提高成效,創造優質成功的人生。從而使自己的人生髮出更多的光和熱,照亮並溫暖更多的人。立德、立功、立言,其實就是為了立名。而立德是基礎;立功是關鍵;立言是境界,一個人立下了好的德、大的功、美的言,定能構建起雄偉而堅固的人生大廈,併成為一道聞名遐邇、令人仰望的人文景觀。
一個人看待面對事物的態度,決定著他的人生取捨。一個人的人生取捨,又決定著他的事業成敗。如果選取了我以上所闡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就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天下,情繫民眾,知行合一,無私奉獻,廣結善緣,得道多助,成就一番有利蒼生的事業,功成名就,活出一個意義非凡的人生,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