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原創,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經典!《帛書老子校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釋】
“寂、寥”:無聲、無形也。
“獨立而不改”:返化始終,不生滅、不增減,永恆不易。
“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地之母,無邊無際故大;無所不包,執行不息既逝;執行不息,演進不止,去道始遠;去道之遠必返歸本真。
“王亦大”:人為萬物之靈,王為人之首。
“法”:法則。天、地、人均“法”於“道”也。
“自然”:本當如此。
【見解】
這一章初讀會比較懵,難以把握中心思想;我們看從開頭到“字之曰道”是重複了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的意思,“道”始於天地之前,真實存在而無聲無形,周行不息卻不生滅、不增減;再到“遠曰返”可以看成萬物依“道”執行的大概規律,迴圈往復、週而復始。到“而王居其一焉”將“王”與“道”聯絡起來;結尾,“人、地、天”均依“道”執行,而“道”就是本當如此。這一路下來,中心思想就清楚了:“人道”。
自古以來,我想除了還不懂事的孩子和傻子,都會認真思考“人生”:人從哪來的、人生該怎麼過、人該往哪裡去、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按老子的思想,都是要依於“道”的,看明白了老子的意思,也許會顛覆你的思維體系,改變你的生活乃至人生。
《莊子·大宗師》開篇大意說:“天之所為,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捲,雷雨寒溫;人之所為,謂手捉足行,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凡所作為;天之所為,皆自然而然,無加干涉,非智力所及;強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自知,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也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具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有分,故任而不強也;知人之所知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暗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知養所不知者也。”我認為可以作為解答上面幾個問題的提綱。
老子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萬物於天地來說本無二致,故無須厚此薄彼,人生天地間,相較於萬物於天地也無二致。《莊子·大宗師》:“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於自然造化而言,人與花鳥蟲魚並無特殊,只是偶然賦予人之形而已,所以有人之形也無須以為特殊。
人之生與萬物無異,所以活著也當與萬物無異。如《莊子·逍遙遊》所言,鯤鵬與蜩鵪比較,苟足於其性,則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榮願有餘,大小雖殊,各得其樂;“大知與小知、大年與小年”夫物受氣不同,稟分各異,年有長短,不可強相希效,則羨慕之累可絕,夫悲生於累,累去則悲絕;“宰官與榮子”:人之稟分不同,優劣斯異,其於各足,未始不齊,視已所能,亦猶鳥之自得一方。
人往何處去?天地萬物,周行不息也;“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以此思考,人生的價值在於順天應人,稟分之內為可為也,盡享天年。
(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如果贊同我的說法,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