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老子:人道!人生應該是什麼樣

個人原創,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經典!《帛書老子校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釋】

“寂、寥”:無聲、無形也。

“獨立而不改”:返化始終,不生滅、不增減,永恆不易。

“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地之母,無邊無際故大;無所不包,執行不息既逝;執行不息,演進不止,去道始遠;去道之遠必返歸本真。

“王亦大”:人為萬物之靈,王為人之首。

“法”:法則。天、地、人均“法”於“道”也。

“自然”:本當如此。

【見解】

這一章初讀會比較懵,難以把握中心思想;我們看從開頭到“字之曰道”是重複了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的意思,“道”始於天地之前,真實存在而無聲無形,周行不息卻不生滅、不增減;再到“遠曰返”可以看成萬物依“道”執行的大概規律,迴圈往復、週而復始。到“而王居其一焉”將“王”與“道”聯絡起來;結尾,“人、地、天”均依“道”執行,而“道”就是本當如此。這一路下來,中心思想就清楚了:“人道”。

自古以來,我想除了還不懂事的孩子和傻子,都會認真思考“人生”:人從哪來的、人生該怎麼過、人該往哪裡去、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按老子的思想,都是要依於“道”的,看明白了老子的意思,也許會顛覆你的思維體系,改變你的生活乃至人生。

《莊子·大宗師》開篇大意說:“天之所為,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捲,雷雨寒溫;人之所為,謂手捉足行,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凡所作為;天之所為,皆自然而然,無加干涉,非智力所及;強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自知,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也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具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有分,故任而不強也;知人之所知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暗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知養所不知者也。”我認為可以作為解答上面幾個問題的提綱。

老子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萬物於天地來說本無二致,故無須厚此薄彼,人生天地間,相較於萬物於天地也無二致。《莊子·大宗師》:“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於自然造化而言,人與花鳥蟲魚並無特殊,只是偶然賦予人之形而已,所以有人之形也無須以為特殊。

人之生與萬物無異,所以活著也當與萬物無異。如《莊子·逍遙遊》所言,鯤鵬與蜩鵪比較,苟足於其性,則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榮願有餘,大小雖殊,各得其樂;“大知與小知、大年與小年”夫物受氣不同,稟分各異,年有長短,不可強相希效,則羨慕之累可絕,夫悲生於累,累去則悲絕;“宰官與榮子”:人之稟分不同,優劣斯異,其於各足,未始不齊,視已所能,亦猶鳥之自得一方。

人往何處去?天地萬物,周行不息也;“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以此思考,人生的價值在於順天應人,稟分之內為可為也,盡享天年。

(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如果贊同我的說法,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謝謝!)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10-07

相關文章

老子智慧人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凡事適可而止,物極必反

老子智慧人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凡事適可而止,物極必反
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中寫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鋒芒顯露,銳勢難保長久. 也就是說,做人啊,不要得寸進尺,要懂得 ...

老子之道,哪是天道?哪是人道?

老子之道,哪是天道?哪是人道?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七部>(122) 道就是一種秩序 老子說,天地之始是一團混沌,混沌是什麼?混沌就是無序,無序不體現為存在.然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麼?道 ...

老子《道德經》的忠告: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老子《道德經》的忠告: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做人可以狂嗎?估計有人會說:拽犯法嗎?有哪條法律規定人不能拽的? 的確,你自己若想狂妄,道德和法律是不能把你怎麼樣的,但是"天道"會狠狠收拾你. 就如老子<道德經>中所 ...

人生智慧:處世讓一步,便能以退為進;待人寬一分,就能自求多福

人生智慧:處世讓一步,便能以退為進;待人寬一分,就能自求多福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明]洪應明 <菜根譚>一書,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思想精華的彙集.匯人生感悟之精粹,聚生活智慧之精妙,可謂處世立世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作者:慕璽,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在殲滅德國海軍的慶功宴上,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獲贊無數,他卻拿出自己的腰牌讓眾人贊它,只見腰牌上赫然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陽 ...

人生十商,唯“德商”決定人生命運

人生十商,唯“德商”決定人生命運
人生十商,體現著人的綜合實力.雖然,絕大數人看重的是智商和情商.但我們更應該深刻地看到,唯"德商"才是決定人生命運的關鍵因素.所以,"德商"為十商之首. &qu ...

人生若有苦難,不妨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人生若有苦難,不妨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人生若有苦難,不妨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餘華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活著> ...

人生的枷鎖(小小說)

人生的枷鎖(小小說)
我在這個小吃店已經連續吃了一個月的飯.小店不大,三四十平方的樣子,主營水餃.餛飩,還有幾樣小菜.偶爾也會應顧客要求,弄碗手擀麵.整個店裡只有兩個人,老闆娘和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女孩正值青春年華,長得也 ...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9)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9)
紫氣東來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相反相生,相輔相成 ...

10個《老子》能考上清華大學的男寶寶名,個個都狂傲不羈

10個《老子》能考上清華大學的男寶寶名,個個都狂傲不羈
關注<吉生起名>小程式,免費起中文名. 英文名.乳名小名,查重名.查漢字五行!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名字是人生命中的第一個代號,有了名字,個人才能成為一個有歸屬感 ...

《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原創:熊春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 傳播:國學丨文化丨親子丨教育丨中醫 | 健康 傳遞:愛地球 | ...

南朝梁簡文皇帝蕭綱的悲劇人生

南朝梁簡文皇帝蕭綱的悲劇人生
蕭綱(公元503年12月2日-公元551年11月15日),字世贊(一說世纘),小字六通,生於建康宮顯陽殿(今江蘇省南京市),南北朝時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為貴嬪丁令 ...

人生之度,知足常樂
生活之中,更多的是三餐與四季的平凡恬淡.心滿意足. 如老子所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 生活快樂與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 ...

摘抄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活法》一些有用的句子(二)

摘抄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活法》一些有用的句子(二)
稻盛和夫曾說:所謂的"傑出的人格"並非僅是指擁有高尚的哲學觀,而是必須同時還能夠堅持諸如"誠實待人""不說謊""正直"& ...

《了不起的蓋茨比》: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貧窮,不是孤獨

《了不起的蓋茨比》: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貧窮,不是孤獨
弗洛伊德說:"人類是充滿慾望並受慾望驅使的動物." 適度的慾望,是夢想的翅膀,帶我們起飛:一旦過度成貪婪,必然成為反噬我們的毒液. 慾望,像一種本能,驅使我們做出生存的選擇.因此,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
講講<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主要是強調"知足常樂"這一點:如果要得到很多,人生勢必過得辛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然而人永遠無法達到慾望所展望的那種境界,慾望是無止境的,慾望 ...

人生應讀的100本書(你看過幾本)
No.1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書<周易> No.2高華宏闊的史詩典範<荷馬史詩> No.3西方寓言的始祖<伊索寓言> No.4中國道家學說的開山之作<老子> ...

《老子》:十大天規,不可打破,君子知命不算命

《老子》:十大天規,不可打破,君子知命不算命
一.流水不爭先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方達所願. 可以削平山川卻堵不住流水. "不爭先"不是不求上進,而是尊重 ...

老子著國學《道德經》陳琦南
2021年9月26日陳琦南 國學老子道德經第81章 第五篇天人合一十論之五 01,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無積, 既以為人,已愈有. 既以與人,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