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遞給你一個空杯子,問你這叫什麼,你一定回答是:杯子;有人遞給你一杯盛滿水的杯子,問你這叫什麼,你的回答一是:一杯水。
古人由此有了:形空則為器,器滿則為用的說法;有了形而上是學,形而下是器的思維。
老子在道德經的八十一章裡,一直都在講道丶講德,可是一直都沒有點破這層窗戶紙,可謂是看破不說破。以至於後世林林總總的解析。
相對於西方文化哲學的“唯物論,唯心論”,我們東方文化的道德經中的道與德,即是形而上的“學”,又是形而下的“器”。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講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德和道是聯絡在一起的;道是什麼,德亦是什麼的本質。
第二十五章又講到了“有物䖵成,先天地生”。(䖵是一種蟲子,它觸陽則生;觸陰則藏。具有陰陽兩面性)
這說明白了道是具有陰陽兩面性的物質,也就是有形而下的“器”的特性。
不同版本的三十七章,講到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這又說明了,道的手段是無為,目的是無不為。也就是道是意識,是形而上的“學”。
…………
綜上分析,我認為道與德,它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它是物質的,具有意識的能動性!是東方文化思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