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的長篇小說《百川東到海》(貴州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描寫了第一批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與研究的年輕人,面對時代變革經歷的人生選擇,表達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和堅忍頑強的民族精神。
故事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在繁花似錦的北京城裡,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孟敏之和表姐顧惠茗,分別與北洋軍閥唐氏家族的兩兄弟唐淳祐、唐淳袏定下姻緣。正當這兩對少年情侶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時,唐氏家族卻平地風雲,捲入一場風波,兩兄弟不得不踏上新的人生道路。唐淳祐長途跋涉進入黃埔軍校,加入國民黨,而唐淳袏則去山東青島散發傳單,領導工人運動。大浪淘沙後,唐淳袏參加的中國共產黨成為艱苦歲月的中流砥柱,經過多年的鬥爭,終於迎來勝利的曙光,他們也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小說的開頭頗有《紅樓夢》的韻味:“初冬昏黃的夕陽,映照著三希堂青蓮詩文銘白羊脂玉方壺,油潤溫文,酥酪一般細膩。十七歲的惠茗就著表妹敏之手裡認真地看著,一雙鳳目微微地眯了起來。幾行銘文細微如蟻,她一手拿了一方豆青絹帕,不由得就接過來,想看一下底部‘三希堂制’幾個小字。敏之笑道:‘仔細這壺潤滑得緊。’一句未落,方壺就從絹帕中滑了下去,跌在惠茗腳下。”這裡的器物、色澤、語言的感覺,以及說話的語調,似乎都是從《紅樓夢》中化用而來的,但又與她們的身份符合。小說多從女性視角展開敘事,關注“人生安穩的一面”,對世道人心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與呈現,以及蒼茫而又細膩的敘述風格,都讓我們看到《紅樓夢》傳統在當代的延續。
小說在題材上並不只關注家庭生活,而是以淳祐、淳袏兩兄弟的人生選擇為中心,將諸多重要事件納入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淳袏、羅丹、黎達澤、肖禾、陳爾留、續春花等共產黨員的出現,為人物命運帶來了曙光和希望。小說中的黎達澤和肖禾分別是以李大釗和鄧恩銘為原型塑造的,他們在小說中出場並不多,但黎達澤的思想啟蒙和肖禾在青島領導工人罷工的實際行動,對淳袏、羅丹走向革命道路起到了決定作用。
淳袏是與《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的翻譯事業聯絡在一起的。小說中第一次出現《共產黨宣言》,是淳袏被捕後對父親辯解:“我英文好,羅丹和黎達澤兩個人煩我翻譯一篇英譯德文的稿子,說是一個叫什麼馬克思的德國人寫的宣言,我才看了兩行字,就被稀裡糊塗地帶走了。”第二次出現,是讀書會上淳袏不瞭解為什麼要重新核對原文,一位長衫戴眼鏡的青年說:“因為那一版《共產黨宣言》從日文翻譯過來,日本話與中國話相近,但是與德語英語相差甚遠,只有歐羅巴的語言才是相類近似,黎達澤同志從倫敦帶回了英文版,我們就要比對一下。”第三次出現,是肖禾向青島的工友介紹淳袏:“黎達澤同志生前都很器重他這位譯者,中英文很紮實,英譯本的《共產黨宣言》很多重要章節都是他做的終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淳袏在《共產黨宣言》的早期翻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也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小說中的羅丹也是一個奇女子,她熱烈大膽,勇於追求真理,數次身陷囹圄,在獄中與淳袏萌發情感並走到了一起,最後她犧牲在抵抗日軍掃蕩的前線,短暫的生命放射出無窮的光彩。這些新人物的出現,打破了古典小說的敘述迴圈,讓我們看到了新力量與新生活。
整部小說如行雲流水,將諸多歷史事件與淳祐、淳袏的人生相交織,既有來自《紅樓夢》的獨特韻味,也有建黨初期的奮鬥犧牲,呈現出了一幅斑斕多彩的歷史畫面。但小說仍留有一些遺憾。比如篇幅較短,有些部分未能充分展開。而且有的歷史事件,沒有充分轉化為小說的敘述,其中在頗為精彩的聊城保衛戰描寫裡,小說的主人公淳袏、淳祐沒有特別的光彩。這部分如能充分融入小說的整體風格中,藝術效果或許會更好。
(作者:李雲雷,系《小說選刊》副主編、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