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至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六日,顧頡剛先生在香山講北京的歷史。
以下是顧老講北京沿革的元以前部分,篇幅較短。
在北京建作京都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以什麼地方做京都,是有條件的:要有山可以防守;要有水可以生活。
北京有永定河,又有西山。另外還有昆明湖、什剎海,這些水都相通相連。所以,這個地方就具有了建都的條件。
北京在古代是怎樣的?
《史記》說:周武王封黃帝后於薊。"薊"在北京。還有,說周朝封功臣召公於燕。燕不是北京,因為燕把薊滅掉了。可知燕和薊原本不是一個地方。可是,燕國自春秋直到戰國時代,都是在北京這一帶區域。
北京過去發掘出來的文物,都無有燕國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國京都不在北京。燕國京都在哪裡?在易縣。所以,說北京為燕京,燕國的京城,是錯的。說易縣為燕國的下都,都是錯的。易縣,今日仍然留有不少燕國時代的文物。
清代乾隆皇帝這個人,好事,他到處題字。乾隆在香山寫了“金臺夕照”四個字。金臺,即黃金臺,原為燕昭王所建造的。在易水東南十八里。在香山寫這麼四個字,是無根據的。燕國被滅亡了,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人們為荊軻送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件事,這首歌,也可以證明,燕國京都始終在易縣。
當然,北京是屬於燕國領域內的一個地方。
第一個建都在北京的,是晉朝晚期五胡十六國裡的“前燕國”。前燕國王叫慕容儁,建都在北京。慕容儁是鮮卑人,前燕國只存在了幾十年就亡掉了。北京沒有留下它的遺物。那時這個城很小,作為京都的時間也短,又不曾起過大的作用。
到了隋朝和唐朝,全國又重新統一了。北京屬於隋、唐的版圖之內,定名叫幽州,在永定河畔。唐太宗東征回來的時候,經過北京,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寺院,曰“憫忠寺”,以紀念東征戰爭中的死者。憫忠寺,就是現今的法源寺。此寺在北京城西南。
在這之後的遼朝,在北京也建造過“天寧寺塔”。這個建築在廣安門外,是北京最早的建築,至今已有一千年。五代時候的遼國,是第二個建都在北京的。遼是契丹人。五代時的“後晉”石敬瑭,把燕(河北)、雲(山西)十六州讓給契丹人。於是契丹人強大起來。楊家將就是同遼作戰的。遼在這地方建都時,定名叫“南京”。這是因為契丹原來在北邊的熱河。現在遼所遺留的東西,有中山公園的遼代古柏,這是活了一千年的柏樹。還有,在西山的遼陵,遼代皇帝的陵墓,是抗日戰爭以前發現的,有墓誌,其文字是契丹文,看不懂。現在已經有人弄懂了是遼的帝王及其皇后的墓。
遼時的北京城,在現今城市的西南,在永定河畔,為正方形。後來,遼繼續向南邊發展。到宋真宗時,丞相寇準建議真宗到澶淵這個地方,去同遼人見面,然後訂了盟。澶淵之盟規定了年年都要送金帛給遼。澶淵是什麼地方,是今日的濮陽,在河南。河北地區全部都在遼的管轄之下。 第三個建都於北京的是“金”。定名“中都”,這時的城仍是遼時的位置,在今天北京的西南。
女真起來滅掉了遼。女真原在吉林。那時契丹人要女真進貢一種“海東青鳥”,金受不了,就起來作戰,滅了遼。女真建國“金”。北京這個遼的京都,就為金所佔據。靖康之難後,女真人繼續南下,到淮水。領域更大了,就把北京的遼代名稱“南京”改換叫“中都”,而把汴京(河南開封)稱為“南京”。北京現有的不少文物,就是這個時候從河南汴京(開封)遷移到這裡來的。今天北海公園的太湖石,即是宋朝汴梁的東西。金留有盧溝橋在永定河上。這座石橋很長,橋上刻有許多石獅,這些石獅的神態又各有不同。橋的整個工程很大。
元代有個義大利人叫馬可·波羅,到了中國北京,看了盧溝橋。他回去以後,寫了一本遊記。從此以後西洋人知道了中國有多麼富,多麼美。他們也知道了有這麼一個橋,西洋人有的就叫它“馬可·波羅橋”。 金的遺物還有一個玉缽,在團城。清代乾隆為玉缽建造了一個亭子。遼與金的京城都在今北京的西南。他們在北海一帶造了離宮。第四個建都於北京的是元朝。遼、金以後,元人起來了。元人就是蒙古人。蒙古原先本是一個小的部落,它先先後後打掉了許多小國,並且一直往西打,攻到了莫斯科。元世祖忽必烈重新統一了中國,建都在北京,名叫“大都”。元曲作家關漢卿就是大都人。元朝的京都,在北海一帶,大體上如同今天的北京城,就是把遼、金的都城往東北移了一些。那時的城南到天安門,並且從這裡往北伸展,成一個方形。因為元朝皇帝要“建中立極”,皇宮必須在城的中心點。所以,元朝皇宮在後來明代故宮的西邊一些。距離三海較近。元代造一宮殿叫“廣寒殿”在北海,皇帝在這裡避暑。每到暑熱季節,把北海的水汲上去,噴灑開來,所以就涼快。元代的糧食,從南方運到北京。過去歷代也多半是南糧北運,例如唐朝把運河修到長安,宋朝的運河修到汴梁,元代的運河就修在北京,主要的都是為了運糧食等物品。那時,運河從南方通到通州,再從通州到什剎海。運糧船舶就停泊在什剎海。這裡有許多米倉,如“祿米倉”、“海運倉”……至今還留有這些地方的老名。元代時,船隻可以經過北新橋直達什剎海。這時有水利學家郭守敬給人搞水利。西山一帶的水,透過高梁河流入什剎海。 北京自元代開始,巷稱作衚衕。衚衕是蒙古話,意思是井。井對於蒙古人來說,原是人們聚居之處。北京叫小巷作衚衕是元代以後才有的。元代的北京城,在元末的元順帝逃回蒙古的時候,把當時的北京燒掉了。元代遺留下的,有阜成門內妙應寺的白塔。元代人信喇嘛教,白塔寺乃是喇嘛教的建築。這個白塔是為了紀念元朝國師八思巴而造。八思巴為元人制定了文字,他死了以後,就給他造了妙應寺白塔。元代遺物又有耶律楚材墓。這座墓在頤和園入口處的南方。耶律楚材很有功。那時元人到處殺人,殺的人太多。每打到一處地方,就把當地居民全部殺光。耶律楚材就勸元人不要殺人。
元代建築,在八大學院附近還有元大都西北城牆的遺蹟,乾隆在這裡寫了“薊門煙樹”碑。實際上不是薊門而是元門。
注:有關燕國京都在易縣的論斷是顧老在一九六六年初所講。關於北京是否為燕國的京都,另有些歷史學家、歷史著作,是認定北京為燕國京都。而且,有後來北京附近出土的文物為證。這個問題,算是有兩種意見。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人民日報公佈了《全國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時,附有新華社對於這二十四個名城的簡介。簡介中關於北京,說它是燕國“重鎮”。也許關於這個問題,至今尚未作出統一的定論。顧老的說法,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