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原創,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經典!《帛書老子校注》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也德之,同於失者,道也失之。
【註釋】
“希言自然”:個人認為就是:格言或者格言一類的話,代表後面兩句是引用的別人的。
“飄風”:疾風也。形象的理解:颱風一類的。
“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是什麼讓“飄風、暴雨”這樣的呢?天地都不能讓“飄風、暴雨”這種現象持續很久。
“德者同於德”:“德”是平時說的德的意思,一種品行。“失道而後德”也。
“失者同於失”:“失”失“德”也。
【見解】
老子為數不多的幾次引用“格言”一類的話,“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就現在來看也是這樣的,讓我們明白像“飄風、暴雨”這樣惡劣的天氣,就是有天地之能都不可能使之一直持續,其實這正是因為天地執行是符合“道”的;說人話,就是天地執行也是要符合規律的,人也是如此,轟轟烈烈都是轉瞬即逝,不可能終其一生;當然,遇到困難、不順利也是一樣,只是暫時的。
在事是這樣,在人也是,是有其規律可循的;每個人做事有自己的習慣、喜好,所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看看身邊,莫不如此,“殺馬特”一定是成群出現的,西裝革履的往往站一起。
那我們再來看看結果,中國歷史上唯一歷仕四朝十君的馮道,在其《偶作》一詩中說:“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說得特別精當。人們在成功的時候往往忘乎所以,而一旦遇到困苦就抱怨上天不公,而不會想到這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記得之前聽說過一句話:看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只需要看他身邊關係最好的五個朋友。現在對比看起來,就是那麼個理。如果我們立德修身,一定就會跟有同樣理想的人成為朋友,大家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激勵,每天都在進步;如果你選擇的是安逸的生活,成天想的是吃喝玩樂,好逸惡勞,那交的一定就是一群酒肉朋友,這結果就不用說了。你再看看歷史上的那些君王,為什麼一朝全是能臣、有的一朝奸臣當道?一個道理,正如《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民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所說。
也有人看到這裡還是心裡不服氣,說自己選擇立身修德、也有一幫非常“好”的朋友,可為什麼就是沒能“成功”;其實之前我自己也為此迷茫不已。為什麼?那是因為“成功”定出了問題,也就是說你定的目標是有問題的,是不是太高了,或者要求結果太完美了。我們說一切事物發生、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能順勢而為,常說的水到渠成,不要強為之。歷史上前秦國主苻堅親率百萬之眾南下,兵敗淝水,不就是因為強為不可為之事?也許你又會舉出相反的事例,說有人好像沒怎麼努力,但很成功,這只是別人看清了大勢,順勢而為,也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看清大勢比努力重要;逆大勢的努力是“妄為”。
由此可見,道路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在選擇道路的時候也就相當於選擇了結果。所以說,成功、失敗都是自己選擇的,是可以選擇的。
(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如果贊同我的說法,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