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7日,風和日麗,“銀河號”龐大的身軀緩緩駛離天津新港,此次航行,它的目標是中東。
按照既定的計劃,它將先後停靠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達等地,然後裝載782個集裝箱的貨物駛往迪拜、達曼和科威特。
這本是一次普通的遠洋航行,然而,誰也未曾想到,一場陰謀卻在大洋彼岸醞釀。邪惡的目光投向了正在航行中的“銀河號”。
7月23日,“銀河號”出發的第16天,美國大使館突然向中國外交部發了個緊急照會,宣稱“銀河號”攜帶了兩種具有極度危險性的化學制品。並要求中國立刻同意美方安排人員進行登船檢查。
按照國際法而言,一個國家的遠洋貨輪在公海航行,就相當於這個國家的流動領土。任何域外國家都無權對其進行干涉和檢查。對於這種無理要求,我國外交部斷然拒絕。
然而,外交部當時不知道的是,在美國發出照會的同時,兩艘軍艦和5架直升機已經迅速趕往相關海域。準備在中國政府尚未同意的情況下先行控制“銀河號”。此舉無異於踐踏另一個國家的尊嚴。
8月2日,美軍開始擅自行動,跟進的兩艘軍艦直接逼迫“銀河號”停靠在距離霍爾木茲海峽十幾海里之外的公海上。
8月4日,中國在經過調查後,明確告知美國:“銀河號”上沒有違禁化學品,但美國不認同中國的調查,堅持要自己派人上去檢查。
而此時的“銀河號”上38名船員的處境更是艱難。面對美軍軍艦的圍堵,陷入了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兩難境地。船上本來準備了二十來天的物資,也即將被船員們消耗殆盡。
中美雙方依舊在唇槍舌戰,中方據理力爭,但無奈美國一口咬定船上有違禁品,雙方的交涉陷入了僵局。
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船員們在大海上備受煎熬。經過多日的交鋒,中方已經知道了美國的最終目的。不讓美國進行檢查,那麼此次事件將難以了結。外交部門緊急聯絡中東和中國交好的國家,希望他們能給予幫助,允許“銀河號”靠岸補給。
但是雖然不少國家對船員們進行了人道主義的援助,補給了淡水和食品,但是面對虎視眈眈的美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讓船隻靠岸。
最終為了船員們的安危和減少經濟損失,我們無奈妥協,同意第三方進行檢查。但顯然這種折中的解決方案依舊難以讓美國滿意,他們堅持親自檢查,並放言:任何沒有美國參與的檢查,都不具有任何效力。
這不僅僅是羞辱,更是赤裸裸的威脅。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也覺得這麼下去不是個辦法,最終雙方經過磋商,各退一步。中方堅持了第三方檢查為主的同時,同意美國上船檢查,但只能以顧問的形式。當時中東諸國大都畏懼美國,不敢仗義執言,最終中方只能選定和中國關係尚可的沙特來充當第三方。
顯然這是一份妥協折中的方案。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下,實在是我們能夠想到的最好辦法。可後續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明白完全低估了美國的險惡用心。
本來在檢查前信誓旦旦不讓美國插手的沙特卻在中方同意檢查後,立馬換上了另一副嘴臉。本應作為檢查主體的沙特,結果卻反而成為了美軍的跟班。美國原本只是作為顧問的身份,但是上船檢查時,卻集合了武器專家,防爆專家以及海運、化工等大量軍事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各型裝置更是應有盡有。誓有不查出問題決不罷休的架勢。而一旦有任何蛛絲馬跡,那麼美國將會立刻聯合世界各國,對中國進行更加嚴厲的制裁。甚至於,美國商務部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制裁方案,只等“檢查組”,不,“捏造組”更加合適,呈上一份“確鑿”的證據。
8月28日上午9點20分,檢查團隊開始登船檢查。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無論如何都要找到中情局宣稱的“硫二甘醇和亞硫甘醇”。
當時美國強行檢查“銀河號”就是宣稱船上裝有這兩種劇毒化學制品,可能大家對它們並不熟悉,但是對另外一種常用來充當化學武器的製品——芥子氣有所耳聞。生產芥子氣,這兩種原料必不可少。更為關鍵的是,當時美國指責中國銀河號的目的地是——伊朗。
檢查一開始,美國立刻衝到了前面,成為此次檢查的主角。為了避免美國人動手腳,時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沙祖康指示中方人員,一定要對任何一名美方檢查人員寸步不離。後來證明,這個決策極度英明。在“銀河號”事件過去後,我們才得知,為了防止出現實在檢查不到違禁物品的情況,美軍已經緊急從國內空運了兩種毒劑,準備捏造出中方已經轉移或銷燬的“證據”。
這個圖謀因為中方人員的貼身防守,令美方檢查人員無從下手。最終只能在中方準備好的檢查報告上簽字。報告上清晰地寫著:經過三方檢查,銀河號上沒有硫二甘醇和亞硫甘醇這兩項化學品。
訊息傳到美國,克林頓政府暴跳如雷,大罵美國中央情報局是一群豬。並將此事的炮製者,中央情報局副局長撤職了事。
“銀河號”事件宣告結束,但是,其背後卻隱藏著令人不寒而慄的博弈。
首先要明確的是“銀河號”事件出現在1993年並不是偶然。1991年,蘇聯一夜間轟然倒塌。在幹掉最大的敵人後,世界進入了單極模式。接著,美國開始用“休克療法”將俄羅斯的經濟打回原形,數十年都只能吃資源的老本。獨聯體國家一個個都陷入了嚴重的經濟深淵,難以自拔。
可以說,當時的美國正是意氣風發。同時,它亟需找到另外一個競爭對手,以維護早已經沒有存在意義的聯盟。而經過了近二十年改革開放,經濟正在逐步展現出騰飛跡象,又有著意識形態上差異的中國,顯然是美國最合適不過的新目標。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中國,一改過去政治掛帥的局面,將重心放在了經濟領域,並將其當做中國發展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軍事領域因為投入的減少,相較於世界強權,也呈現出更加孱弱的局面。就海軍力量上看,當時中國的海軍依舊屬於黃水海軍,只能在近海執行任務。作戰能力和地區中等強國相近。即便是面對日本擁有的“六六艦隊”都捉襟見肘。遠洋能力才剛剛具備,全軍能進行遠洋航行的艦船屈指可數。技術上更是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好幾個檔次。
正是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軍事實力的落後,再加上舊有敵人的消失,才使得美國肆無忌憚地將中國直接列為遏制物件。妄圖在當時中國已經展現出來的長項——經濟領域,對中國進行一次徹底的閹割,以達到將中國永遠釘在世界分工最低端的層次上的目的。
但直接出臺製裁措施不僅師出無名,還會招致國際社會的指責。克林頓政府需要一個藉口,一個完美的藉口。
1993年1月13日,包含中國在內的130多個國家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共同簽署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公約中約定,對這兩種化學制劑的轉讓要受到控制,不得隨意買賣。
於是,一箇中國“銀河號”貨輪私自出口國際違禁品給危險國家的劇本就在美國情報局操作下應運而生。
不過,最終“銀河號”事件以美國的企圖破產而告終。
透過銀河號事件讓中國深知,沒有強大的海軍,那麼看似蓬勃發展的海上貿易,隨時有著被敵對國家旦夕截斷的危險。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出現,中國海軍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中,迅速補了此前為發展經濟而欠下的賬,最終一舉成為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存在,有力地保衛了中國遠洋貿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