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深秋.濃重的恐怖氣氛籠罩了北京城,“帝黨”和“後黨”圍繞變法進行的最後鬥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中國近代史上以變法圖強為目的的新政只推行了103天便宣佈夭折了。隨後,慈禧下令捕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此時,在位於宣武門北半截衚衕的湖南瀏陽會館內,有兩個人正在激烈爭吵,那位舉止儒雅卻言辭激烈的青年官員就是慈禧嚴令捉拿的重犯譚嗣同,另一位渾身散發著俠義之氣的大漢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王子斌(右)和弟弟王子亮
王五,原名王正誼,字子斌,同治十二年(1873年)(或1844年)生於故城。他的祖父王順,早年是山東、河北、河南一帶聞名的響馬,後金盆洗手回故城老家務農。王五的父親王得堂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王五受家庭薰陶,從五六歲就舞拳弄棒,打下深厚的武術功底。少年王五臂力過人,抓取一百多斤的重物,如探囊取物,人們都說他是一個習武的好苗子。
王五9歲時,他的命運悄然發生了改變。一天,京城震遠鏢局的鏢頭周亮走鏢到故城,因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王得寶,兩人一見如故,英雄相惜。在周亮的薦舉下,王得寶帶兒子來到震遠鏢局做了鏢師,一家人在京城定居下來,王五自此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王五12歲時,父親得暴病突然死了,臨終前,他把兒子託付給了周亮。周亮很喜歡這個能吃苦且有俠義之氣的孩子,把他收為義子,並精心傳授武功。王五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功夫日日精進。八年後,他已出落成一個身材魁梧、武藝超群的青年了。這時,周亮開始把一些重要的保鏢任務交給他,初出茅廬的王五靠深厚的功夫擊敗了許多綠林好漢,威名遠播,因他善使大刀,時人稱“大刀王五”。
王五成名不久,周亮也因病去世了。王五感激義父對他的恩德,為他披麻戴孝治喪送終,隨後把震遠鏢局的財產全部交給師母,另立一源順鏢局,獨立撐起門戶,闖蕩江湖。因他仗義疏財,嫉惡如仇,喜交各路豪傑,所以王五在武林中的聲譽越來越高。傳說他能“手訂法規,約束山東諸盜,並且命令所盜之物必系貪官汙吏、土豪劣紳之財。”據說王五為源順鏢局設立了四條規矩:第一,重要的鏢車親自押送;第二,凡是來訪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送給他盤纏;第三,冬、夏要為貧困的人施捨衣服,冬天要施捨寒衣、夏天要施捨單衣;第四,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賙濟窮人。
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間,京師周圍接連發生了幾十起搶劫案件,官府下令緝拿案犯,卻一無所獲,有人到刑部指責這是大刀王五命人所為。五城御史派幾百名官兵包圍了王五住宅,威脅王五自首。王五派二十多名鏢師守住大門,官兵沒有一個敢近前的。雙方相持到傍晚,官兵才無奈撤去。而讓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王五卻找到刑部官員濮文暹自首。他說:“官府用武力威脅於我,我實難屈從,今兵丁主動撤去,我便前來自首。”接著又說:“我廣交武林豪傑,即使有我的朋友參與了搶劫,絕不是受我指使,如果是他路盜賊乾的,更與我無關。”濮文暹素知王五俠肝義膽,便曲意為他開脫,最後以持械拒捕為由,打了二十板子,草草結了案。
濮文暹(1830—1909年)
王五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他見濮文暹為官清正,心生敬意。三年後,濮文暹外任河南南陽知府,赴任前,卻因缺少盤纏而發愁。正在這時,王五求見,他給濮文暹送來二百兩白銀做為路費,並執意保護他赴任。結果一路上多虧有王五護送,才使許多盜賊不敢覬覦。當一行走到衛輝時,因黃河水暴漲,不能渡河而滯留在那裡好久,很快盤纏又用完了,濮文暹不禁又長噓短嘆起來。王五見狀說:“區區小事怎麼能放在心上呢,我去去就來。”一會兒,他推門進來,把五百兩銀子扔到桌上,笑著說:“放心用吧,這不是搶來的,是我從附近位經商的朋友那裡借來的。”濮命人把那個商人叫來,果如王五所言。濮文暹這才知道王五果真是交遊遍天下。那次王五一直把濮文暹平安護送到南陽才返回京城。
安維峻(1854--1925)
甲午戰後,清廷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御史安維峻上疏彈劾李鴻章,慈禧一怒之下將他革職充軍,流放口外。朝廷中沒有一人敢為他辯白,安維峻的政敵也欲在流放路上將他置於死地,京城的鏢師誰也不敢護送他去口外。王五聞聽氣憤地說:“北京城還有人嗎?”徑直打點行裝,親送安維峻到口外,還拿出五百兩銀子資助安維峻。沿路豪傑聞知王五的義舉,紛紛慷慨解囊,使安維峻共收到了幾千兩白銀的資助,王五悉數交給了他的家人。王五此舉名震公卿,朝廷大員們都稱他為“大俠”。
譚嗣同(1865.3.10-1898.9.28)
那天在瀏陽會館譚嗣同的住處,王五苦勸譚嗣同速離京城險境,他可以一路護送保證他的安全,但是譚嗣同拒絕了王五的好意,正在這時,清兵趕到,危機中王五跳窗逃走,譚嗣同被捕。數日後譚嗣同在獄中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命詩,準備以身殉國。王五暗集各路英雄,準備劫法場營救,但因無機會下手而使計劃破產。譚嗣同就義於菜市口後,他冒著生命危險連夜收斂了譚嗣同的屍體並安葬,大哭了三天三夜,之後覺得無顏在京城立足,便黯然離京,住到天津曲店街的一家客棧裡。每逢有人談及譚嗣同的愛國義舉時,他便傷心不已。在天津期間,他與霍元甲結為至交,與老前輩神拳金光祖結為忘年交。
張德成(1846-1900)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拳民運動在北方興起。後義和團大師兄張德成因久慕王五之為人,由天津赴京,親臨源順鏢局,懇請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滅洋大業。王五慨然答應。到天津後,王五協助張德成整訓團民隊伍。
義和團興盛時,隊伍中混入了很多天津地區的“混混兒”,這些“根基不正”的歹徒加入義和團目的不純,大多是想要趁機撈一把,而王五厲行整頓義和團隊伍,使得一些“混混兒”對其恨之入骨。
其後義和團在天津的老龍頭火車站、北倉等地和八國聯軍展開了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與裝備優良的八國聯軍相搏,王五帶領大刀隊衝鋒在前,殺傷頗眾。
戰鬥後,擦乾刀上的血跡,王五對他最後收下的徒弟趙崇斌說:“這把刀,今天才成為真正的刀,因為它開了洋葷,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虛稱大刀王五了,對得起這把刀,也對得起祖宗了。”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王五的徒弟郭成勸他避一避。王五說:“我開鏢局,就是為了保護別人。如果我連我自己也保護不了,生有何意,不如與外國兵拼一死活,倒也痛快。”此後,他閉門不出,想到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昔日與譚嗣同以道義相勉,再想到他的慘死,這個重情重義的漢子禁不住傷心痛哭,他日日以酒代飯,喝了便哭,哭累了便睡。
一天早晨,一隊德國兵闖入源順鏢局,聲言要捉王五。王五一腳把帶頭的德國軍官踢翻在地.正待辯理時,德國兵突然向他開了罪惡的一槍,一代武林巨擘就這樣應聲倒下,臨終大呼:“是虛名誤了我啊!”
關於王五的死流傳有多種說法
1.清政府殺害說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慈禧太后為與八國議和,並討好八國聯軍,對清軍下達了斬殺義和團的命令。之後清軍官兵圍剿“源順鏢局”,王五團隊寡不敵眾,皆力戰而死。王五也於此時中槍而亡。
2.八國聯軍殺害說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王五由於被人告密,被八國聯軍包圍住所。為了不連累其他人,王五隻身前去與其對決,被槍殺於前門。死後,頭顱被侵略軍掛在城牆上示眾。
3.拳匪殺害說
八國聯軍侵華之時,北京很多達官貴人出逃,許多人出逃前將自家的財物放到順源鏢局,委託王五代為看管。後有義和團中的拳匪想要趁火打劫,於是到順源鏢局,對王五說:“五爺的東西我們不動,但其他人的東西請五爺交給我們。”王五答道:“我已經答應別人替別人保管,你們要想得到這些財物,除非先殺了我。”這時拳匪中的一個愣頭青果真拿出槍來,對準王五就打,一代大俠就此殞命。
以上幾種說法各執一詞,難辨真偽,暫作參考。雖無法確定王五究竟是怎樣死的,但其死於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應是確定無疑了。
匹馬秋風膽氣豪,精忠報國亦徒勞;
朝官安穩鴛鴦侶,不見當年王大刀。
——《十不見》竹枝詞
開篇錄的這首《十不見》,是當年王五就義之後,流傳於舊京的一首竹枝詞。
霍元甲(1868.1.18-1910.9.14)
還傳說,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現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裡。
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廣結愛國志士,支援維新變法,救民於水火,是大家廣為稱頌的一代豪俠。他的事蹟後來被改成電影《大刀王五》、《神州第一刀》。據說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一直儲存到1958年,在“大躍進”時期進了鍊鋼爐。
當年王五在北京頗有威信,眾人贈有“德容感化”和“義重解驂”兩塊匾額,掛在門的東西兩側,後來院裡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來當了床板。門前原來有個軒豁空場,高高飄揚著源順鏢局的杏黃大旗,現在已經被公廁佔了大半個地方。
“俠之大者,為國",王五生前,胸懷報國之志,他把個人的命運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他曾試圖靠振興武術來實現民族富強,當結識了維新志士譚嗣同後,他毅然支援變法,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由於朝廷的腐敗無能,這些民族誌士的強國之夢是很難實現的。可以說,是時代和民族的悲劇造成了像王五這樣無數英雄個人的悲劇。
王五籍貫小考
關於王五的籍貫,清末民初以來,就有關於他是滄州人的說法。針對這種觀點,原故城縣政協副主席尹丕傑同志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曾做過大量的考證工作。他在清人編輯的《清稗類鈔》一書中找到了王五是故城人的確切記載;此外,民國時一位署名還珠樓主的人編著的一部清代武林人物集,也指明王五是故城人;尹丕傑還同電影《大刀王五》的編導蘇敦華做過交流,蘇也贊同他的觀點。
至於更具體地說王五是故城縣何莊何屯,因為年代久遠史料缺失等原因很難考證。作為他的家鄉人,我們在欽佩這位英雄的膽氣、豪氣和義氣的同時,更因家鄉出了這位愛國大俠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