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成為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昔日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在藩鎮、宦官、黨爭等問題的困擾下日漸走向窮途末路。公元878年—884年的黃巢起義徹底掏空了大唐王朝最後的一點家底。公元907年朱溫透過禪讓的形式篡奪唐朝的帝位後中國歷史就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被後世總結為“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朱、李、石、劉、郭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君主的姓氏。“十五帝”指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十五個皇帝;“五十秋”指的是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這53年時間。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的混亂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當然再混亂的時期也有終結的一天: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創了北宋王朝,隨後趙匡胤先後席捲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地。
到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駕崩時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大多已被平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又御駕親征太原滅北漢。儘管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然而宋朝的統一其實仍是金甌未滿:就在攻滅北漢的第二年趙光義趁勢對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發動了進攻。
乘勝而來的趙光義卻在此戰中損兵折將,而且自己還被遼軍射中了兩箭。最終趙光義在慌亂之中找了一輛驢車匆匆逃離戰場,因此他也被21世紀的網友們戲稱為“高梁河車神”。高梁河之戰18年後趙光義因為當年的箭傷復發而死。這場令趙光義獲封“高梁河車神”並間接導致他死亡的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呢?其實趙光義之所以要打這一仗就是為了從契丹人手中收復幽雲十六州。
所謂幽雲十六州是位於如今京津地區以及河北、山西兩省北部地區的十六個州府: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當時以及後世的人從十六州中取幽州、雲州兩地之名合稱幽雲十六州。先秦時期幽州曾是燕國的都城,所以幽州有時又被稱為“燕京”,故而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由於這一地區地勢險要,所以在戰略位置上格外重要。那麼本來作為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屏障的幽雲十六州是如何被契丹人佔據的呢?
契丹是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說熟悉是因為這個民族在《楊家將》、《水滸傳》以及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都曾登場,說陌生是因為我們在戲劇小說之外對這個民族瞭解是相對有限的。在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並不存在契丹族,契丹成為了一個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的神秘民族。其實契丹源於東胡鮮卑:秦漢時期匈奴雄踞北方草原並戰勝了東胡。
東胡民族的一支分支逃到鮮卑山(據考證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因此被命名為鮮卑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先後建立過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北魏等政權。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後生活在中原漢地的鮮卑人日漸漢化。隋唐以後中原地區的鮮卑人最終完全融合到了漢民族之中,而留在東北老家的鮮卑後裔逐漸繁衍出契丹、室韋、庫莫奚等民族。
契丹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繁衍出八個部落。公元916年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機在統一契丹八部後正式稱帝立國。契丹人並不像草原上以前興起的匈奴、鮮卑、突厥那樣只是草原部落組成的聯盟——耶律阿保機稱帝實際上標誌著契丹正由草原遊牧民族向較為成熟的國家政權形態過渡:這一時期契丹人開始效仿漢人建築城郭定居,與此同時契丹帝國境內也生活有大量漢人。
耶律阿保機命人用300多個漢字作拼音字母創造出了契丹文字。這一時期的契丹國以初步確立了對契丹等遊牧民族同漢族以及漢化程度較深的渤海人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度:治理漢人的官署設於皇帝行宮的南面,稱南面官,其設定按照唐制設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漢人。逐漸擁有自己的城郭、文字、貨幣、官制標誌著契丹實際上已由草原遊牧民族完成了向國家政權形態的過渡。
耶律阿保機在完善國家政權機構的同時也致力於對外擴張:契丹向東擴張到渤海沿岸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向西征討党項、阻卜等部落,向北發展到了烏孤山(今肯特山)。阿保機的勢力最西到達了今阿爾泰山一帶。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病逝,其妻述律平宣佈攝政。在述律平的干預下耶律阿保機欽定的太子耶律倍被廢,次子耶律德光繼承了契丹國的帝位。
公元936年中原的後唐王朝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耶律德光支援攻打自己的政敵李從珂,於是耶律德光親率5萬騎兵南下支援石敬瑭,石敬瑭因此得以建立後晉王朝。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之前的約定正式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幽雲十六州中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位於太行山西北。
耶律德光為紀念得到幽雲十六州特意改年號為“會同”並下詔升幽州為“南京”。從此契丹人正式佔有了這塊東西約600公里、南北約200公里、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這片土地上的人口約為30萬戶150萬人)。早在耶律阿保機時代契丹就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遊牧民族了,而在得到幽雲十六州以後契丹人的生活狀態又進一步發生了更為顯著的變化。
幽雲十六州是漢人聚居的農業發達地區:這裡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文化活動都遠比契丹本部地區更為發達。契丹人在得到這塊風水寶地後將其打造成為了政治上的陪都、軍事上的前哨基地、經濟上的賦稅來源地。契丹人從耶律阿保機時代起就已開始從昔日的遊牧生活狀態中逐漸轉型,而在得到幽雲十六州以後這樣的轉型實際上就大大加快了。
契丹帝國作為一個由原始遊牧部族向成熟國家形態過渡的帝國既有遊牧民族如疾風迅雷一般的衝鋒機動性,與此同時已擁有一定農業和商業基礎的契丹人也開始築城定居。契丹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兼具草原遊牧民族機動性和中原農耕王朝組織動員能力的帝國。契丹人已不再滿足於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的地位:自從得到幽雲十六州以後契丹人開始以“北朝”自居,從而與中原王朝形成南北鼎立對峙的態勢。
中原王朝很早以前就憑藉自己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實力構建起以自己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契丹人在得到幽雲十六州以後也效仿中原王朝開始構建以自己為核心的宗藩朝貢秩序:高麗、甘州回鶻、吐蕃等政權紛紛向契丹人俯首稱臣,甚至就連遠在淮南、兩浙地區的南唐、吳越也遣使朝貢。當時從中亞直到西歐的各國甚至一度以為遼國已入主中原。
“契丹”因此成為從中亞到西歐的各國對東方那片土地的稱呼。時至今日在俄語和阿拉伯語中仍將”中國“一詞唸作契丹。中古英語對中國的稱呼“契丹(Cathay)”今天也仍儲存在香港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的名字裡。當初宋朝立國之時面對如此強勢的契丹帝國也只能無奈地承認:“蓋北朝(遼)雄盛過古者緣得燕地漢人”。宋朝在本質上是一個內斂保守的王朝:宋朝從無效法漢唐開拓漠北、西域等地的雄心壯志。
因此宋朝在歷代中原大一統王朝中是版圖最小的,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宋朝壓根就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幽雲十六州不同於漢唐鼎盛時期所開拓的漠北、西域等地:位於長城以南的幽雲十六州自秦代以來就始終是歷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幽雲十六州在人口上以為主、在經濟模式上以定居農耕為主。既然宋朝沒能掌控這樣一塊地區,那麼宋朝能不能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是值得質疑的。
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只是我們現代人才有,事實上宋朝人自己也有與此類似的觀點。宋朝儘管從未想過要恢復漢唐鼎盛時期的疆土,但始終以終結五代十國的亂世局面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幽雲十六州在宋朝眼中是歷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只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因為中原王朝內亂才被契丹人得到。如果宋朝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就意味著殘唐五代的歷史遺留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
終結殘唐五代亂世、恢復中華傳統舊疆是宋朝念念不忘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政治動機。除此之外宋朝之所以執著於收復這一地區還有著軍事上的動機。在宋遼南北對立的格局下位於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幽雲地區戰略地位日益突顯:位於華北平原最北端的幽雲地區包括了燕山山脈和如今山西北部的多山地帶。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的幽雲地區是一道天然的軍事屏障。
在燕山山脈的外圍有兩個最主要的來路:一個是通向遼河流域的遼西走廊;一個是大同盆地至桑乾河谷一帶。以前中原王朝控制幽雲地區時就依託這些天險修築長城設定關隘作為防禦遊牧民族南下的屏障:山海關扼守著遼西方向的來路;居庸關、紫荊關扼守大同方向的來路。北宋葉隆禮所著的《契丹國志》中曾提到:“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中原王朝控制這一地區時將其作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而當契丹人得到這一地區之後就佔盡了地利險要。幽雲十六州是位於長城以南的漢人聚居的農耕腹地,因此失去幽雲地區的中原王朝已無法再依託幽雲地區北部的長城關隘作為軍事屏障了。幽雲地區地勢高於南部地區,因此騎兵可以從這裡乘勢就高趨下直接殺入大同盆地,繼而兵進汾河谷地攻取太原、河中。
如果契丹騎兵在攻取太原、河中之後再進一步南下或東進可以從黃土高原就高趨下直撲幾乎五險可守的華北平原。日後蒙古將領木華黎也曾說過:“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式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自從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以來燕山山脈已位於契丹內地,幽州已成為契丹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契丹大軍只要馬足一動即可直達黃河,而在抵達黃河之前不會碰到任何難以逾越的地形。
隋唐以後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已由關中地區轉移到了河南的汴、洛一帶。一旦契丹大軍兵臨黃河岸邊就意味著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直接暴露在了契丹鐵騎的兵鋒面前。宋朝大臣呂中因此曾向皇帝上奏稱:“燕、薊不收則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也”。幽雲十六州不僅在地形上佔有如此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而且這一地區在以前還曾是中原王朝主要的產馬地之一。
在宋代以前中原王朝主要有兩個地方以出產戰馬而聞名:一是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甘涼河套地區在北宋初期屬於定難軍節度使的轄區。儘管甘涼河套名義上處於宋朝的疆域內,可實際上定難軍節度使只是名義上臣服於宋朝的割據政權,直到公元1038年這一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的西夏國。這就導致宋朝很難從西北的甘涼河套地區獲得戰馬,而位於東北方向的冀北燕雲地區又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了。
東北的幽雲和西北的甘涼兩地的丟失直接導致宋朝成為了歷代中原王朝中最缺優質戰馬的王朝。宋朝在失去幽雲地區的地理屏障和寶貴的戰馬資源後始終在與契丹的博弈過程中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宋朝要改變自己在政治軍事上被契丹人壓制的狀態就必須收復幽雲地區。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二月宋軍攻滅南唐後群臣上書宋太祖趙匡胤請加尊號“一統太平”。
這時趙匡胤卻說:“燕(雲)、晉(北漢)未復,何謂一統太平?”由此可見從趙匡胤起北宋歷代皇帝就對收復幽雲地區念念不忘。趙匡胤是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統一天下的:趙匡胤在位時期主要的目標是削平南方群雄,因此在北方對契丹一直儘量保持相對和睦的姿態。在這種形勢下趙匡胤制定了以和平贖買為主、武力攻取為輔的收復幽雲計劃。
趙匡胤把平定南方各國所得的府庫金帛和三司稅賦結餘存入“封樁庫”。趙匡胤打算等存滿三五十萬就與契丹方面訂約贖回幽雲十六州,如果契丹方面拒絕歸還幽雲地區再訴諸武力攻取。這當然是不現實的:契丹人如何捨得賣掉自己最富庶的土地?宋人要收回幽雲十六州就必須在戰場上打贏契丹人。等到趙光義上臺嘗試用武力收回幽雲十六州,可高梁河之戰的失敗使他的意圖徹底落空。
宋朝為收復幽雲地區對遼國發動了戰爭,可等到宋朝戰敗之後遼國就開始反攻了。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遼國發動這次戰爭的理由之一是向宋朝索還關南之地:儘管燕雲十六州早在後晉石敬瑭手中就割讓給了契丹人,可到了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又收復了幽雲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寧州三州和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三關。
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奪後周的皇位後也繼承了後周的全部領土。儘管念念不忘要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其實幽雲十六州中的三州三關其實從一開始就在宋朝的統治下。宋朝心心念念不忘收復其他十三州,而遼國同樣也致力於收復宋朝控制下的三州三關之地。宋太宗趙光義的北伐以失敗告終,遼國蕭太后的南侵以締結澶淵之盟告終:雙方在誰也吞併不了誰的前提下只好坐下來談判訂約。
宋遼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有: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歲幣十萬兩、絹帛二十萬匹;雙方按現狀劃清領土邊界......此後宋朝不再向遼國索要幽雲十六州中的其他十三州,遼國同樣也不再向宋朝索要三州三關之地。宋遼之間的領土糾紛至此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北宋歷代皇帝的潛意識深處始終沒放棄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打算。公元1115年興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完顏部阿骨打建立了金國。
遼、金之間隨即爆發了戰爭。公元1120年宋朝與金國達成看夾擊遼國的“海上之盟”:宋朝與金國聯合出兵攻遼。滅遼以後燕京地區歸還宋朝,其餘地區則全歸金國。此外宋朝還將原來每年向遼國交納的歲幣轉交金國。宋軍統帥童貫率15萬大軍抵達燕京城下時以為遼國早已在金軍打擊下變得不堪一擊了,所以他打算只憑嘴皮子說服佔據燕京、自立為遼朝皇帝的耶律淳不戰而降。
耶律淳讓人把宋真宗和遼聖宗的畫像掛在牆上,他自己則站在畫像前質問宋軍將領:宋遼和好已過百年,現在背後插刀不怕天理昭昭嗎?說完就讓人大聲朗讀當年宋、遼兩國締結的漢文和契丹文的盟誓書。碰了一鼻子灰的童貫又把希望寄託在幽雲地區的漢人身上。在童貫的想象中幽雲地區的漢人一定是在契丹人的統治下生活得水深火熱,只要大宋王師一到就會爭先恐後簞食壺漿來迎。
事實上自從澶淵之盟締結後遼朝統治者就一直在有意識地優待和同化燕雲地區:遼興宗曾用北宋交納的二十萬銀絹中的四萬抵扣燕雲地區的賦稅,遼道宗則索性將二十萬銀絹全數用來抵扣燕雲賦稅。終遼末亂世燕雲地區的漢人其實對契丹統治者的忠誠度是極高的,所以童貫想象中的當地漢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景象並未出現。在這種形勢下童貫只好採取武力方式來達到目的。
童貫麾下的15萬宋軍對燕京發起了強攻:東路軍在名將种師道率領下向白溝(今河北高碑店)進發,西路軍在辛興宗的指揮下向範村(今河涿州西南)進發。當東路軍剛抵達白溝時遭到從燕京奔襲而來的耶律大石突襲,而西路軍也在範村方向遭遇了遼軍另一名將蕭幹,結果宋軍連燕京的城牆都沒看到就敗下陣來。興致勃勃而來的宋軍在兩個月後就全軍潰敗而歸。就在童貫敗退幾天之後耶律淳病亡。
得知這一訊息的宋徽宗趙佶又發動了對燕雲地區的第二次北伐。這時遼國在金軍的進攻下真到了要分崩離析的地步。在這種形勢下燕京城內的契丹人和漢人終於開始離心離德:契丹人懷疑漢人裡通宋朝,漢人擔心契丹人會對自己下手。一時間遼國大批漢族官吏軍民開始主動向宋軍投誠。宋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兩州,可剩下的地盤是死活拿不下來了,最後這些地區都被金軍攻破佔領。
宋金之間締結的聯合滅遼協議規定:滅遼以後除燕雲以外的遼國故地全歸金國,而燕雲地區則要歸還宋朝。可實際上宋朝在聯合滅遼的軍事行動中就沒發揮什麼作用,結果大部分燕雲地區都實際落入了金國的控制下。這時金國統治階層內部關於要不要把燕雲地區歸還宋朝的問題產生了爭議,最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對剛立國不久的金朝所面臨的形勢做出詳細考慮之後決定把燕雲地區歸還宋朝。
完顏阿骨打併非不明白燕京的重要性,而是綜合權衡各方面形勢後做出了慎重的決定。其實完顏阿骨打內心也未必就真想歸還燕雲——這從他與宋朝使節趙良嗣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五萬眾,一旦不戰自潰,中國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為我有,中國安得之!”這其實就是說燕京地區是我金國打下來的,你宋朝能得到這塊土地全是我的功勞。
恐怕就是從這時起金國已開始把腐朽不堪的宋朝作為下一個目標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死後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又從宋人手中奪回了燕雲十六州,然後藉此一步步將金朝的勢力向南推進到黃河岸邊。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後擄走了徽、欽二帝及一眾皇室成員、文武大臣。從此被迫南遷的宋王朝連中原黃河流域都丟了,至於收復幽雲這個昔日念念不忘的理想終於成了遙不可及之夢。
公元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並將其改稱中都。1215年鐵木真攻克金中都後又將其改回燕京。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並將其改稱大都。幽雲十六州中的幽、薊、檀、涿、順、媯、儒七州在元代劃入大都路,蔚、新、武三州劃入上都路,雲、應、朔、寰四州劃入大同路,瀛、莫二州劃入河間路。儒州在元代改為龍慶州,媯州改為懷來縣,新州改為保安州,武州改為順寧府,雲州改為西京大同府,寰州改為鄯陽縣。
燕雲地區在元代全部隸屬於中書省管轄(即屬於“腹裡”)。1368年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驅逐元順帝后燕雲地區才又重回漢族王朝手中。此時距離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已過去了432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到昔日的燕京(今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後沿襲明朝舊例定都於北京。1949年北京被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如今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