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本名韋志俊,他哥哥韋昌輝本名韋志正。韋家人大概是有說話簡明扼要的習慣,所以往往把“志”字省略掉。韋志正被稱為韋正,韋志俊被稱為韋俊。太平天國初起之時,清廷誤認為韋正是太平天國最高領導人,所以那段時間的官方文書裡成天地念叨韋正韋正,洪秀全的名字都被拋在了韋昌輝的後面。
韋俊與韋氏家族一千多口人一同參加了金田起義,並且從此成為了“國宗”。在太平天國早期,關於韋俊的記錄非常之少,不過我們也可以推想一下,當時年僅二十四歲的韋俊當然會參加戰鬥,而且在戰鬥中表現一直都很勇敢,不然的話,他不會從眾多的“國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位高階將領,並且從此開始了他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
(一)
1854年,韋俊參加了太平天國西征。不過,當時他只是眾多將領之一,並不是獨當一面的。
1854年8月,太平軍西征軍由六十歲的老將曾天養和韋俊等人指揮,在洞庭湖城陵磯與湘軍展開了激戰。雙方互有勝負,殺得難分高下。
8月9日,西征軍與湘軍的水師陳輝龍所部在象骨港展開激戰。太平軍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將湘軍水師引入了自己的伏擊圈,事先埋伏好的戰船一舉殺出,將湘軍水師包圍。結果,湘軍水師將領陳輝龍、褚汝航都在戰鬥中斃命,這一路湘軍水師遭到了全殲。
8月11日,曾天養指揮太平軍的陸軍向著駐守在城陵磯的湘軍塔齊布所部人馬發起進攻。老將曾天養一馬當先,勇猛衝殺,不幸墜馬身亡。結果,太平軍大敗。
曾天養陣亡後,韋俊終於接過指揮權,成為了方面軍司令員。他指揮太平軍繼續與湘軍惡戰,雙方又是好一陣廝殺。最終,韋俊因為兵力有限,難以抵擋湘軍的攻勢,被迫後撤。
湘軍接下來全力攻向湖北。太平軍接連失利,被迫放棄武昌,一路退往江西九江。
關鍵時刻,翼王石達開來到了前線,親自指揮作戰。1855年1月,石達開組織了湖口會戰,採用巧妙的戰術,一舉將湘軍水師分割在鄱陽湖與長江兩處。湘軍大敗,此前取得的戰績幾乎被翼王石達開一掃而光。
在這樣的形勢下,太平軍大舉反攻。韋俊帶領陳玉成等將領於1855年3月反攻武昌,一舉將其攻克。此後,韋俊就長期固守武昌,成為了太平天國在湖北地區的最高指揮官。
石達開在湖口大捷後,並沒有把主要兵力用在湖北戰場,而是首先回師皖北,經營安徽根據地;接下來,他又率兵直撲江西。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韋俊都是孤軍在湖北作戰,並沒有得到多少援助。
咸豐帝對於武漢三鎮的陷落十分惱火,下令限期收復。於是,清軍開始南北夾擊,向著武漢發起了反撲。
面對著清軍的進攻,韋俊採取了“北攻南守”的策略。在鄂北,韋俊派出十八歲的年輕將領陳玉成主動地向著清軍發起反擊。陳玉成一連串的精彩出擊,打得鄂北的清軍狼狽不堪,自顧不暇。
而在鄂南,向著武昌發起進攻的是湘軍胡林翼所部。韋俊親自指揮一萬多人的太平軍,採取積極防禦的戰術與敵軍周旋。
在韋俊的頑強抗擊下,胡林翼傷亡慘重。雙方從1855年的五月一直打到九月,湘軍損失數千人,胡林翼再也無力進攻了,只好徵調羅澤南的人馬來增援。
羅澤南原本是去江西抵擋石達開的,1855年10月,他率兵來到了湖北戰場。羅澤南和他的學生李續賓都是猛將,他們一路衝殺,接連攻克通城、崇陽、赤壁等地,於12月份殺到了武昌城下。
此時的湘軍還沒有“結硬寨、打呆仗”的理念,進攻某座城池的時候,從來都是真拼真打,浴血衝殺。韋俊在武昌城外設定了完備的防禦工事,同時還調回了陳玉成的部隊,兩萬多名太平軍與數量相當的湘軍在武昌城外又展開了一場惡戰。
雙方又從1856年1月份一直惡戰到5月,完全是硬碰硬地對撞,彼此都傷亡慘重。4月12日,湘軍主將羅澤南督促著官兵們向著武昌大東門發起進攻。為了督戰,他過於靠近城牆,結果被太平軍的火槍擊中,當場頭破血流。
羅澤南被救回營中,因為傷口感染,最終不治身亡。他的死給湘軍計程車氣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到了五月份,湘軍的進攻終於慢慢地停頓了下來。
(二)
武昌城激烈的血戰證明韋俊是一位真正能打仗的統帥,他在武昌的堅守給湘軍帶來了重大傷亡。湘軍的兩位最主要的將領:塔齊布與羅澤南,先後在九江與武昌身亡,同時,曾國藩在江西被石達開打得走投無路。1856年的上半年,可謂是湘軍最黯淡的一段時光。
1856年的6月,太平軍攻破了江北、江南兩座大營。這時,大規模援助武昌的計劃終於被擺在了楊秀清的桌面上。按照楊秀清的部署,1856年7月,翼王石達開率領三萬人左右的援軍,開始了增援武昌、與湘軍主力決戰的戰鬥。
然而,就在石達開的大軍來到了湖北境內,開始籌備重大決戰的時候。1856年9月,天京事變發生了。
1856年9月4日,天京事變爆發。石達開驚聞天京的變故,急忙撤軍回京。如此一來,就又把韋俊孤零零地拋在了武昌。
天京事變的發生,使得韋俊第一次面臨著嚴峻的生死考驗。不過,天京事變是有一個過程的。一開始,韋昌輝殺掉了楊秀清,一躍而成為天國第二號人物。這時,韋俊的勁頭很足,覺得韋家揚眉吐氣的時刻到了。雖然還是孤軍作戰,但是他卻表現很積極,抗敵也很勇敢。
到了11月,天京的形勢逆轉。韋昌輝一下子變成了頭號逆賊,連同韋家在天京的男女老少上千口人一起上了西天。而在武昌的韋俊則一下子就從雲端跌落到了地上,變成了逆黨成員。
關鍵時刻,是石達開救了韋俊一命。雖然石達開的全家都被韋昌輝殺了,但是他卻力保韋俊,使得他免於受到懲辦。
然而,石達開卻一時顧不上派兵去援救武昌了。而韋俊也心情大壞,對於堅守武昌失去了信心。不過,此時他還沒有降清的打算。胡林翼、楊載福曾經多次派人試圖策反韋俊,但是韋俊都沒有答應。
1856年12月,韋俊決定放棄武昌。經請示石達開同意後,韋俊帶領著大約兩萬名太平軍將士,離開了武昌城,來到了皖南、贛東北一帶。
韋俊來到皖南後,又和清軍打了好幾仗,到1857年的11月,韋俊正式到安徽池州駐紮,開始以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三)
1858年的夏天,樅陽鎮會議召開,太平軍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指揮中樞,韋俊也再次受到重用,被洪秀全任命為五軍主將之一的右軍主將。
當時,中軍主將為洪秀全的大內總管蒙得恩,前軍主將是陳玉成,後軍主將是李秀成,左軍主將是李世賢,右軍主將就是韋俊。當時除了洪秀全和已經出走的石達開以外,太平天國再無王爵。因此,此時的韋俊地位已經相當高了,和他大哥韋昌輝當年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此後,韋俊一直以池州為根據地,在皖南一帶作戰,雖然戰績平平,但是也沒什麼明顯的敗仗。洪秀全真的要想追究責任什麼的,也找不到把柄。
然而,1859年的10月,韋俊卻突然向清軍投降了!
韋俊的投降從此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因為韋俊的叛降實在是讓人覺得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你說他是因為天京事變而投降的吧?可是看上去實在不像。天京事變發生在1856年,韋俊投降於1859年。這期間韋俊加官進爵,地位節節攀升,按理不應該有投降的念頭。
你說他是因為太平天國形勢不好而棄暗投明的,這更是荒唐的說法。1859時期的太平天國整體形勢雖不能說是一派大好,但是至少還不壞。像韋俊這樣的高階將領不至於在這個時候就悲觀到要叛降的地步。
很多歷史學者包括現在網路上的文章,都把韋俊降清的原因歸結到了楊輔清的身上。但是關於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探討的。
現在普遍的說法是:楊輔清拋棄了石達開,迴歸洪秀全麾下之後,就被安排在皖南一帶作戰。由於楊輔清與韋家有仇,所以,他處處和韋俊為難,甚至與韋俊發生武裝衝突。而韋俊昔日的部下陳玉成也站在楊輔清一邊。韋俊想渡過長江去投靠李秀成,結果被陳玉成堵住不許過江。韋俊走投無路,最後只好降清。
那麼事實是否是這樣呢?由於太平天國方面的資料基本喪失殆盡,清朝方面的資料又大多語焉不詳。韋俊自己也是個大老粗,沒留下回憶錄什麼的,所以,關於韋俊降清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的權威記述幾乎是找不到的。
下面,筆者就不惴淺陋,做一點粗淺的探討。
(四)
先從楊輔清這裡說起。
楊輔清原本跟著石達開一起出走了,但是1858年7月,他又重歸洪秀全的麾下。
為什麼楊輔清要回來呢?一是楊、石二人鬧矛盾;二是洪秀全賞給了楊輔清一頂“中軍主將”的官帽,楊輔清經不起這個誘惑,就回到了洪秀全的身邊。
中軍主將這個職務原本是洪秀全的大內總管蒙得恩擔任的。現在洪秀全大筆一揮,賞給了楊輔清。眾所周知,中軍主將是五大主將中地位最高的,如此一來,楊輔清隱隱然就有了接他哥哥楊秀清的班,成為天國二把手的意思。
當然,這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且不說楊輔清有沒有那個才幹,單說這洪秀全肯定就不會讓楊手握大權的。因此,所謂的“中軍主將”其實就是個空頭銜,沒啥實際意義。
那麼,是不是因為楊輔清當上了中軍主將,韋俊感到惶恐,生怕“二把手”楊輔清來報天京事變之仇,所以就投降了清軍呢?
顯然不是這樣的。楊輔清在1858年8月就當上了中軍主將,韋俊在1859年10月才投降。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韋俊應該能夠看出來,楊輔清的“中軍主將”只不過是塊空頭招牌,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韋俊不應該懼怕這個。
楊輔清當上中軍主將之後,就率領本部人馬進駐景德鎮,在贛東北一帶與清軍激戰。那麼,是不是就像現在網上說的那樣,楊輔清處處逼迫韋俊,讓韋俊在池州無法立足,不得不逃走去投奔李秀成呢?
顯然也不是這樣。從史料中可以看出來,楊輔清自從到達景德鎮之後,幾乎就一刻不停地在與清軍纏鬥。從1858年8月到1859年底,楊輔清的部隊幾乎都沒有休息過,一直在贛東北、皖南和浙北一帶與清軍交戰。
在這段時間裡,楊輔清和韋俊之間有些齟齬,或是小的衝突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要說楊輔清把韋俊逼得走投無路,那顯然是做不到的,因為楊輔清根本就抽不出那麼多的兵力來。他必須集中兵力對抗清兵,才能保住自己的根據地,哪裡有多餘的人馬去對付韋俊呢?
而韋俊也不至於因為和楊輔清有一些小摩擦就感到絕望,以至於要去投奔李秀成。話再說回來,韋俊駐防的地域是池州,如果他擅自放棄池州,帶著自己的人去投奔李秀成,那也是嚴重違犯軍令的行為。太平天國的軍紀再鬆散,也不能容忍這樣的行為。那樣的話,韋俊反而會自找苦吃,用不著楊輔清出面,他都會受到懲罰。
因此,想來想去,筆者覺得韋俊降清的根子很有可能出在陳玉成的身上。
(五)
關於陳玉成與韋俊的衝突,只有“和州械鬥”這件事可以為證,而“和州械鬥”也只有清軍將領勝保的一份奏摺可以作為旁證。
1859年8月,勝保在奏摺中說道:“探得逆首韋志俊復由江南池州帶賊過江,陳四眼狗(即陳玉成)糾眾攔阻,不準其前來江北,彼此忿爭,於和州地界殺戮。又李受懲(即李秀成)不知因何被洪逆鎖拿至南京,於是李受懲手下賊眾亦幫同韋志俊與四眼狗所帶之賊仇殺,殺斃數千人。”
勝保這個奏摺可信度有多高,實在是難以斷定。他在奏摺中說李秀成被洪秀全給抓起來了,實際上沒有這回事。不過,韋俊的部隊和陳玉成的人馬發生了一些衝突,這應該是肯定的。
陳玉成原本是韋俊的部下,但是由於天京事變後,陳玉成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戰績,他的地位很快就超越了韋俊,成為了整個天國數一數二的人物。
1859年5月,陳玉成被封為英王,而且洪秀全還下旨稱:“城內(指天京城)之事不決問幹王(洪仁玕),城外之事不決問英王。”一時間,陳玉成變成了整個天國的第三號人物,甚至可以被認為是軍事方面的首腦了。而此時他才二十二歲。
透過對各種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陳玉成這個人的作風是很強勢的,或者說的難聽點,他很霸道。
陳玉成年輕,勇敢,在軍事方面有過人的天賦。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陳玉成的缺點也很明顯,他最主要的缺點之一恐怕就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情商太低了。
由於陳玉成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因此他變得十分驕傲是肯定的,也可以說他是很驕橫的。
說起驕橫霸道,可以說他連李秀成都不放在眼裡。二破江南大營後,陳玉成強硬地要在常熟一帶給自己爭一塊地盤,而且把自己的人馬都派過去了。如果不是安慶之戰軍情緊急,陳玉成和李秀成只怕當時就會發生火拼了。
對於李秀成尚且如此,對於韋俊這位昔日的老上級,陳玉成顯然是更不會放在眼裡了。
自從樅陽鎮會議之後,陳玉成實際上就開始指揮全軍,而到了1859年他當上英王之後,更是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包括韋俊在內的太平軍其他將領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象,陳玉成對於韋俊這位老上級頤指氣使、呼來喚去應該就是家常便飯了。
對此,韋俊的心裡肯定是覺著憋屈。按照常理說,韋俊的頭上有個領導那也不算什麼大事。不過,陳玉成這個領導顯然是過於霸道蠻橫了,給這樣的人當下屬會讓你有一種成為三孫子的感覺。而偏偏陳玉成又曾經是韋俊的部下,這會讓韋俊感到特別的難堪,心理逐漸地就會失去平衡。
“和州械鬥”事件應該是韋俊降清的導火索。說韋俊想要渡江去投奔李秀成恐怕未必如此。韋俊帶兵渡江有可能是想擴充自己的地盤或是徵集糧草。
太平天國沒有總後勤部,各部隊的補給問題全靠自己解決。韋俊大概是待在池州那麼個小地方,籌措糧餉不易,而皖南一帶又是處處激戰,找不到一塊淨土。所以韋俊可能是想到江北開闢一塊新的根據地,或者只是單純地徵集一些物資。
然而,他的做法肯定是惹得陳玉成不高興了。陳玉成的領地意識也特別強,他把皖北一帶都視為自己的地盤,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因此,他派人堵截了韋俊,不允許他過去。他們之間很可能並沒有發生死傷數千人的大規模交鋒,但是小的磨擦應該是有的。而事情的結局顯然就是韋俊受到了陳玉成的折辱,不得不灰溜溜地縮回到了池州。
(六)
“和州械鬥”事件和韋俊降清的時間很接近,而此後,韋俊又和楊家兄弟發生了衝突。
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的奏摺中說道:“……向踞池州之偽國宗,頂天義,右軍主將韋志俊,與逆首楊宜清仇隙日深。韋志俊將峨橋、石桅、繁昌諸賊陸續撤回池州,有願獻城池、投誠歸命之信……”
韋俊到底與楊輔清的弟弟楊宜清發生了怎樣的衝突已經無從得知,不過大概也不會比“和州械鬥”更激烈。
筆者認為:“和州械鬥”已經讓韋俊失去了心理平衡,接下來和楊宜清發生的一些摩擦衝突終於使得韋俊感到絕望了。從天京事變以後就被韋俊深埋在心底裡的那種孤獨感,以及被邊緣化的失落感,在這一刻終於爆發了出來。再加上近在眼前的現實的刺激,這一切都讓韋俊再也無法承受了。他終於做出了降清的決定,這大概就是韋俊降清最合理的解釋了。
韋俊於10月22日向湘軍水師的楊載福投降。投降後,他命令手下的古隆賢、劉官芳、賴文鴻、黃文金四將去攻打蕪湖,結果古隆賢等四人反戈一擊,聯合楊輔清、楊宜清反過來攻打池州。韋俊手下的太平軍將士也紛紛倒戈,韋俊只能帶領千餘名韋氏族人逃出池州,投奔楊載福。
此後,韋俊加入湘軍作戰。1860年的安慶保衛戰之際,韋俊於楊載福配合,偷襲太平軍的重要補給基地樅陽鎮成功,並且堅守在那裡,頂住了陳玉成的反攻,為湘軍攻克安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後來,韋俊又殺回了池州,攻克了寧國府,最終獲得了清廷的副將加總兵職銜(相當於副部長享受正部級待遇)。
在太平天國的廣西老兄弟之中,主動向清廷投降的人極少,而像韋俊這樣的開國元勳級別的人物更是絕無僅有。因此,韋俊降清事件就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關於韋俊降清的原因,筆者的推論未必正確,只不過是想向各位網友介紹一下韋俊這個人以及他降清的經過,如果能夠因此引起大家對於韋俊降清事件的興趣,那是最好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