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出自王建的《寒食》。全詩如下: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白衫眠古巷,紅索搭高枝。紗帶生難結,銅釵重欲垂。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說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古代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後來直接與清明節併為一日,所以,寒食節即為清明節,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相傳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 為了躲避災禍,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 大多都各奔東西,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就是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好幾天沒吃東西,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當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
可是,晉文公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大門卻緊緊關閉著。介子推不願見晉文公,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可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 大火一起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
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和隨從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對著介子推的屍體號啕大哭,悲痛欲絕,這時他發現介子推的後背堵著一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他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為“介山”並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寒食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經各個朝代延續至今。儘管在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北魏孝文帝等一度禁斷,但又不斷興起,寒食習俗被保留了下來。
寒食節所蘊含的介子推的無私精神,包括忠君愛國、清明廉潔、功不言祿,對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