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抗戰年代父親的一次遠征

近日讀到一些關於抗戰年代作家戰地訪問團的資料,那是一次極不平凡的遠征——1939年6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作家前往晉東南戰地訪問。出發前,周恩來和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邵力子等參加歡送會並致辭鼓勵。作家戰地訪問團是第三廳下設的文協組織作家奔赴正面戰場的“筆部隊”,此次遠征屬抗戰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經過周恩來的推薦,剛從英國歸國的詩人王禮錫擔任訪問團團長,副團長為劇作家宋之的,成員有作家羅烽、白朗、葛一虹、楊朔、楊騷、李輝英、袁勃、我的父親葉以群,畫家陳曉南,詩人方殷等十四人。經過南方局的挑選,其中大半是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

訪問團出發之前,重慶的作家們聚在一起討論“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等到他們真正投身到火熱的生活中,才切身感受到前線士兵十分需要後方文化界的支援。士兵和鄉民們看到這些穿著軍裝卻不帶槍的人,時常會好奇地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當得知是特地來訪問的作家,就更加熱情了。

我把訪問團的路線在地圖上標出來,這是一條跨越了中國腹地的斜線,從重慶出發,經過成都、寶雞、西安,到達洛陽。訪問團在洛陽拜會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渡過黃河,進入中條山八路軍總部的抗日前線。

洛陽的空中不時響起防空警報,日軍的飛機每天都會來襲,不過當地的軍民不把這當回事。王禮錫向衛立煌將軍獻上了寫著“民族干城”四字的錦旗。衛將軍致辭時說:“衛國抗戰本來是我們軍人的天職……諸位每一杆筆可抵十萬兵,十四杆筆將抵一百四十萬兵。這一百四十萬兵來到我們這裡,無異給我們增添了一層最雄厚的力量,那麼,在這一塊土地上還有什麼可擔憂?”訪問團成員聽了頗受鼓舞。

離開洛陽,訪問團進入被稱為“黃河屏障”的中條山。那裡溝壑縱橫,山巒起伏,關隘重重,有許多路無法行車,只能騎馬。有些懸崖邊上的陡峭路段,連馬也不能騎,摔下去就是深淵,大家只能徒步走,一走就是幾十裡地。時值盛夏,天氣酷熱,時雨時晴,山路崎嶇泥濘。行經的路線也時常在日軍的飛機與槍炮的射程之內,附近常有抗大的學生迷路被敵人俘虜。讀作家們留下的日記得知,他們一路上艱苦備嚐,隨時有生命危險,但是他們不改行程,繼續前行。作家們每到一個部隊或者村莊,來不及休息就立即工作,不是開會演講,就是採訪官兵和群眾,還要到部隊甚至戰壕裡蒐集資料。這對當時有些文弱的書生們的確是一種挑戰。

作家白朗寫了一本日記《我們十四個》,真實地記錄了訪問團的部分行程。來自東北的羅烽、白朗夫婦,在夭折了四個孩子後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剛兩週歲,為了去前線,他們忍痛把嬰兒交給母親撫養。路上白朗從新聞中得知重慶遭受日軍轟炸,時時刻刻擔心著孩子和老人的安全。我的父親葉以群當年才28歲,一路上和羅烽、白朗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從白朗的文字中看到了許多生動的記錄,在我記憶中寡言少語的父親那時十分活躍。氣氛沉悶時,父親和團長一起給隊員寫打油詩活躍氣氛。他和羅烽、白朗去爬華山,動作之敏捷讓白朗驚歎:“兩個平常好靜靜地沉思的沉默的人,一動起來,卻顯得那麼活潑天真。”座談會上,父親和團長一起向部隊介紹訪問團的組成和計劃,團長生病後,父親代表大家發表演講,“他的話很能激奮士兵的情緒”。在陡峭的山坡上,坡陡路滑,四匹馬一起滑下來,父親掙扎著從跌倒的馬群中站起來,卻被馬蹄踢了肚子,“他撫著肚皮帶著滿身汙泥,但他還在微笑著”。我看見風華正茂的父親,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那次遠征,似乎要在茫茫山川中洗去身上的書生氣,鍛造嶄新的靈魂。

王禮錫在途中因突發黃疸病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病逝,所以由父親葉以群擔任分團長,與楊朔、袁勃三人堅持到最後。他們從中條山一路往北,進入太行山領域,最終抵達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八路軍總部駐地。八路軍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和華北的新華日報社專門為他們組織了歡迎會,龔澎、李伯釗、劉白羽、陳荒煤、徐懋庸、任白戈等人與他們進行了座談。父親介紹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情況,當即就有人提議在晉東南成立文協分會。經過緊張的籌備,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在下北漳村正式成立。這是全國文協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立的第一個分會,也是作家戰地訪問團此行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朱德總司令知道要舉行成立大會,騎著高大的深棕色馬踏雪趕來,會場的氣氛一下子被點燃了,年輕人熱血沸騰。我看見朱德總司令在太行山召開文藝座談會時的一張留影。背後是高牆大瓦房,前面的空地上放著兩張木桌和凳子,大家圍著桌子開會,桌上放著大碗用來喝茶。戰地的文藝戰士們一個個都是戎裝,身著灰粗布的中山式軍裝,腰間扎著皮帶,腿上打著綁腿。“我們廣大敵後根據地面臨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進攻和文化侵略,必須在文武兩條戰線上奮起還擊。”朱德說,“在前方,我們拿槍桿子的打得很熱鬧,你們拿筆桿子的打得雖然也還熱鬧,但還不夠。這裡,我們希望前後方的槍桿子和筆桿子親密地聯合起來。”文協分會成立後,在各地建立起抗敵文藝通訊站,發展大批文藝通訊員,快速有效地強大了邊區抗日文藝陣營。

訪問團的作家們留下了一系列作品,如集體日記《筆遊擊》、白朗的《我們十四個》、葉以群的《生長在戰鬥中》、宋之的的《凱歌》、王禮錫的《筆徵》、羅烽的《糧食》等,讓大後方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瞭解了中國抗日前線的情況。前線之行也讓父親與陳荒煤、劉白羽、周而復等解放區的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我看見一張父親在太行山區留下的照片,離開重慶後歷時半年,行程逾萬里,經過一路上的風霜雨雪,他曬脫了幾層皮,原來白皙的臉龐變得黑不溜秋,瘦了一圈。他雙手叉著腰站在一片蘆葦中,粗布襯衣像一團揉搓過的布包裹著身體。臉上神情嚴肅,看似有些疲憊,卻顯得十分剛毅。前線之行在父親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歸來後,透過由他協助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等刊物和他主持的文聯社,父親不遺餘力地推介前線作家的作品,他與抗戰前線軍民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作者:葉周)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9-02

相關文章

92年聶榮臻元帥逝世,一位日本女子發來電報:慈父去世,不能憑弔

92年聶榮臻元帥逝世,一位日本女子發來電報:慈父去世,不能憑弔
1992年,共和國的開國元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聶榮臻在北京與世長辭了,一時引發了舉國哀悼. 而在無數中國人民為聶帥哀悼之時,大洋之外的日本有一位女子也發來了一封電報,為聶帥進行弔唁,並在電文中稱: ...

秦直道:2000年雜草難生,路寬60米,全長1400裡,古人如何修建?

秦直道:2000年雜草難生,路寬60米,全長1400裡,古人如何修建?
文/思思 秦始皇一統華夏後,在建築方面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建造了萬里長城:二是修建了"高速"軍事公路--秦直道,陝北人稱之為"皇上路"."聖人條&quo ...

他是廈門市第一任市長,曾主管三個經濟特區的創辦工作,官至正部

他是廈門市第一任市長,曾主管三個經濟特區的創辦工作,官至正部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篇章.常言道,萬事開頭難,中國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每一位革命前輩,頂著 ...

1953年,河南省會開封為何搬遷鄭州?

1953年,河南省會開封為何搬遷鄭州?
在河南的地域劃分中,沿著黃河沿岸有三個重要的城市. ---洛陽.開封.鄭州. 自從元朝開始,開封就長期作為河南的行政中心而存在,並且深刻影響了河南的經濟. 但是,新中國建立之後,關於河南省會的問題卻成 ...

1982年河北一農婦去世,兒子整理遺物,發現母親生前並不平凡

1982年河北一農婦去世,兒子整理遺物,發現母親生前並不平凡
1982年,這天正值深夜,一位名為朱海清的河北農民正在為自己剛剛離開的母親收拾遺物.也就是這個時候,朱海清發現,在母親的遺物中,有一個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那東西是一個黑匣子,就放在母親床下的木箱子中. ...

《恰同學少年》14年過去,6主演境遇大不同

《恰同學少年》14年過去,6主演境遇大不同
2007年由谷智鑫.錢楓.徐亮.練練.錢芳.趙冉主演的紅色勵志片<恰同學少年>光是央視,3個月內就重播5次,芒果臺更是憑藉這部劇雄踞當年的收視一哥,豆瓣評分8.4,單集最高收視8.92%. ...

1960年,謝飄到北戴河探望陳賡,謝飄:鬍子爸爸,國家離不開你啊

1960年,謝飄到北戴河探望陳賡,謝飄:鬍子爸爸,國家離不開你啊
前言 謝飄在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合影 我一生就是這樣,按照父親對我的教育,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仰仗父親的餘威啃老,能在一個事業上幹好就幹下去;如果遭遇環境不利,或者小人當道,我就 ...

80年代的父親和村裡第一臺黑白電視

80年代的父親和村裡第一臺黑白電視
80年代時,在那個四大天王紅遍大江南北的年代,家家戶戶都穿不飽穿不暖的年代,那時候人們還在用糧票幾分幾角錢的年代,我的父親才剛剛18歲,家裡姊妹五個,當時我爺爺是村裡的老幹部,非常心高氣傲,父親是老大 ...

2016年,江蘇一女兒翻出父親日軍大印,解放軍6輛坦克迎接,為何

2016年,江蘇一女兒翻出父親日軍大印,解放軍6輛坦克迎接,為何
前言 在2016年12月11日,曾經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江蘇有一位94歲雙目失明的老兵,他的女兒在一次打掃父親房間的時候,意外翻出了一枚日軍大印. 而在女兒的一番追問下,錢建民老人這才第一次說出了 ...

1980年,聶榮臻接見一47歲日本婦女,為何婦女下跪喊“父親”?

1980年,聶榮臻接見一47歲日本婦女,為何婦女下跪喊“父親”?
1980年7月的一天,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有一位47歲的日本女子,她正在等待著一個重要的時刻. 不一會兒,一位81歲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新疆廳,他的身後還跟著很多記者. 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開國元帥 ...

抗戰老兵瞞著母親參軍,再見時,他86歲母親106歲,場面感天動地

抗戰老兵瞞著母親參軍,再見時,他86歲母親106歲,場面感天動地
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華北很快淪陷.日軍的鐵蹄蹂躪我同胞,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犯下了累累罪行,中國人民都生活中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岌岌可危 ...

2018年,安徽一女士收到上面通知,才知退休礦工父親竟是一等功臣

2018年,安徽一女士收到上面通知,才知退休礦工父親竟是一等功臣
1950年12月,在新興裡志願軍陣地不遠處的懸崖邊上,一名戰士從昏迷中醒來,他如今是身在懸崖邊上的一棵樹上,只不過他此時的記憶還停留在之前對美軍發動的反衝鋒當中. 他清醒之後試圖爬起來,但動了動身體, ...

父親逝世,子女帶著遺物找到縣政府,領導查證後,連忙召開追悼會

父親逝世,子女帶著遺物找到縣政府,領導查證後,連忙召開追悼會
從小到大盧春旺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只是個普通的農民.可是2011年他父親去世後,他和兄弟姐妹發現一件讓他們震驚的秘密. 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盧春旺找到一個看起來年代久遠的木匣子,兄弟姐妹馬上圍了上來.裡 ...

趙尚志遇害後:頭顱被埋62年無人發現,父親以他為傲,兄弟不簡單

趙尚志遇害後:頭顱被埋62年無人發現,父親以他為傲,兄弟不簡單
"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這12個字,是日本關東軍當年形容趙尚志將軍的話.半生戎馬,很多人都認為趙將軍跟楊靖宇將軍一樣,都是1米9的大高個.直到多年後,這樣一張照片被發現: ...

陳松年陪父親陳獨秀度過最後時光,建國後當窯工,毛主席特批照顧

陳松年陪父親陳獨秀度過最後時光,建國後當窯工,毛主席特批照顧
1942年5月13日,病困交加的陳獨秀迎來了老友包惠僧的到訪,這讓他十分喜悅.自從1938年避居在江津,這個距離重慶180裡水路的小縣城後,曾經風頭無兩的陳獨秀早已是門庭冷落.不幸的是,陳獨秀當夜再度 ...

80年代20對明星夫妻合影照 大多都是姐弟戀 他們為何能相伴到老?

80年代20對明星夫妻合影照 大多都是姐弟戀 他們為何能相伴到老?
一生不長,最溫暖的事情,莫過於有個安穩的家. 如果再能遇上一個體貼你.關心你.包容你.尊重你.呵護你.理解你的伴侶,那該是件怎樣幸福的事情呢? 我想,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毛主席逝世後,毛岸青曾給葉劍英寫了封信:父親對伯伯是很尊敬的

毛主席逝世後,毛岸青曾給葉劍英寫了封信:父親對伯伯是很尊敬的
毛主席和葉劍英在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漫長歲月中,建立起了曠世友誼.這種密切關係不僅是一般的朋友關係,它比戰友之間.私人之間的情誼還要進一層,他們還有詩友之間的濃重情誼. 葉劍英最崇敬的是毛主席 ...

楊靖宇的警衛員,抗戰勝利後是軍銜最低的副司令,建國後成副廳級

楊靖宇的警衛員,抗戰勝利後是軍銜最低的副司令,建國後成副廳級
1940年2月,東北抗聯的傳奇將領楊靖宇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三道崴子犧牲,他是被叛徒害死的.比起華北.華南,東北抗日武裝不光要面對日軍的圍剿,冬季的嚴寒也是致命的敵人,極端艱難的生存條件使抗聯的逃 ...

80年代當紅女星張閩,巔峰時“棄夫”遠走美國,如今怎麼樣了?

80年代當紅女星張閩,巔峰時“棄夫”遠走美國,如今怎麼樣了?
提到八十年代的當紅女星張閩,就不得不說1982年上映的影視作品<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中劇中的那位"瘋女人"讓觀眾留下了不少印象,那就是張閩所飾演的被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