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改編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成功探索與重要開端,在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近日全國公映的電影《三灣改編》藝術地再現了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實現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在題材領域的新開掘與創作領域的新突破。
從歷史維度看,《三灣改編》透過電影這一演繹形式揭示了事件的內在聯絡與本質規律,突顯了歷史理性精神。影片以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鏖戰湘贛邊界的浩大聲勢開場,演繹了起義部隊受挫後於湖南瀏陽文家市集結,在江西萍鄉蘆溪遭伏,其後冒雨攻克江西蓮花的驚心動魄與艱難曲折。
當時前敵委員會在文家市召開會議,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提出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會上展開了激烈討論,總指揮盧德銘對毛澤東給予了全力支援。可盧德銘在蘆溪戰鬥中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英勇犧牲,加劇了毛澤東領導軍隊的困難,使其愈發認識到黨需要對軍隊有絕對的領導權。同時,秋收起義的部隊成分也十分複雜,這些困難時刻敦促著毛澤東不斷思考該如何改造這支失敗之師,使其真正成長為新型的人民軍隊。
影片自秋收起義失敗一路寫來,部隊一路撤退和還擊,毛澤東一路觀察和思考,從發現問題到試圖解決問題,直至三灣改編水到渠成地臻於高潮。這一切實質內蘊著三灣改編的決策過程,以及對一整套嶄新治軍方略的殫思極慮與運籌帷幄,也向我們清晰地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實踐依據與偉大開端。
正因影片著力開掘了三灣改編的內在機理與歷史邏輯,所以本片並非僅僅依憑故事情節的環環相扣推湧高潮,而是圍繞“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偉大創舉的醞釀成熟、組織原則的漸進生成,構設了整個敘事情境、提領了相關情節與細節,並在最終實現三灣改編時,昇華了“支部建在連上”這一確保黨指揮槍和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重要理念。
從藝術維度看,《三灣改編》創造了獨特的敘事網路與表現邏輯,彰顯了人物品格。毛澤東是整個三灣改編的核心人物,在面臨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明令攻打長沙、起義部隊內部各執己見、國民黨軍閥和地方民團靖衛團時刻圍追堵截這內外交困的三重壓力下,他摸索前進。影片以毛澤東為主線,重點聚焦了盧德銘等共產黨早期的幾位成員,形成了環繞於毛澤東周圍縱橫交貫的敘事網路,並著重表現了毛澤東與有著嚴重軍閥習氣的兩名指揮員餘灑度和蘇先駿之間的思想交鋒。
影片略去了對毛澤東與這些人物關係發展過程的交代,眾人物當來則來、該止即止,經過了最嚴格的選材與剪裁。影片將每一個段落都用於集中表現毛澤東與某一位特定人物之間的故事,以及與這眾多人物之間的相互呼應,並使每一段戲都出性格、閃光彩。影片的每一個段落都精煉地突顯了毛澤東與眾人物性格的某個閃光側面。
並且,影片圍繞毛澤東以現實與閃回並敘的表現手法,將每一段戲都以或完整或片段、或情節化或詩化的藝術形式多元呈現。對初識盧德銘的回憶、對惜別楊開慧的懷想、對葉挺闡述黨員在軍隊中發揮靈魂作用的思量,影片皆採用閃回來連線並延伸毛澤東的思緒與情感,從總體上展現了毛澤東的崇高品質與博大襟懷。
綜上,電影《三灣改編》所表現的歷史內容有效昭示了歷史的本質與規律,並達到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三灣改編的嚴密歷史邏輯與毛澤東所發揮的巨大歷史作用,在一段歷史與一個人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的互動關聯基礎上,在片中亦得到了體現。《三灣改編》用光影銘刻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曆史的經典瞬間,以光影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初心使命。
(作者:李志敏,系江西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副主任、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