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說上甘嶺戰役:
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附近。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美軍先後投入三個步兵師的八個團,又兩個獨立營和空降兵一個團,火炮324門,坦克181輛,飛機100架,總兵力6萬人。我志願軍先後投入第15軍45師、第29師,第12軍之第31師以及第34師一個團,炮兵約三個師,總兵力4萬多人。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共傾瀉炮彈190多萬發,最多一天30多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戰鬥激烈程度實屬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之密集,超過二戰最高水平。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兩個小山包。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
由此,軍事史上創造了一個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名字命名的術語——範弗裡特彈藥量。
我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志願軍各種供應物資1.6萬噸,實際消耗1.1萬噸,其中彈藥5530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多萬發。僅第15軍45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十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 第二個階段是最艱難的坑道戰爭,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斷絕水源,釋放毒劑和毒氣。
戰役中湧現出多名功臣,僅15軍中就有50多位戰鬥英雄。有雙腿被打斷仍然堅持指揮戰鬥並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有新戰士胡修道一人斃傷敵人280名,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還有在生命最後一息,用自己身體連線被打斷的線路、保證指揮聯絡通暢、立特等功的牛保才。當然,還有著名的邱少雲和黃繼光。黃繼光當時已經全身七處負傷,血流不止。但努力的爬起來,用胸口堵住了槍眼,使敵人三個地堡中的最後一個終於被拔掉。黃繼光被抬到後方陣地的時候,傷口並沒有流血,因為血都在路途上流盡了。
上甘嶺之後,美軍聯合國軍再沒有對我志願軍發起營以上的攻勢。朝鮮戰局從此穩定,打出了國威軍威。西方的報紙出現這樣一句話——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上甘嶺,隨手抓把土,可以數出32粒彈片,一面紅旗上有381個彈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樹幹上,嵌進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我們沒有一架飛機,坦克也沒有參戰。火炮最多不過敵人的1/4,常常是以缺殘的連對敵人滿編的團。在這種情況下取得的勝利,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二、再說長津湖:
志願軍第二批部隊15萬人,是宋時輪指揮的第九兵團。
戰士們衣著單薄,在開往東北的火車上接到了直接入朝的作戰命令。戰士大多來自於平均氣溫22度的華東地區,出發時氣溫還在15度。到了北朝鮮,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18度。1950年,這個朝鮮50年一遇的最低氣溫。一個班才能分到一兩床棉被。戰士們把棉被鋪在雪地上,以抵禦零下20度的嚴寒。入朝第一天就凍傷了800多人,一個師有700名戰士因為嚴寒而掉隊了,穿著膠鞋在零下十幾度,腳都凍壞了。
第九兵團入朝以後,嚴密偽裝,悄然進入戰區,向長津湖地區機動。入朝時,每人帶著一個乾糧袋,裡面裝著五六斤的高粱米,等到了戰場就已經吃完了,餓了就抓把雪吃。在嚴寒的高原雪地上,連續18天平均日行30公里,而且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隱蔽偽裝的情況下。
面對這種非凡出眾的強行軍能力,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也不得不承認,共產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三、說說整場戰爭
1、兵力:
美國人要在聖誕前結束戰爭。將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近半數的兵力投入到朝鮮戰場,總兵力高達55.3萬人。其中,地面部隊42.3萬人,位於朝鮮北部第一線約35萬人。
而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僅僅是步兵六個師18個團,炮兵三個時加上一個團,大約23萬人。人數處於劣勢。
2、消耗:
美軍在戰爭中,消耗物資7300多萬噸,戰爭經費高達830億美元。
志願軍消耗各種物資560多萬噸,用於戰爭的經費62億元人民幣。
3:支援:
20天裡,我後方向前線輸送了400萬斤炒麵,各地的餅乾、牛肉、蛋、蔬菜源源不斷運往前方。截止1951年10月,全國鐵路系統志願赴朝的員工達6100人。志願赴朝服務的汽車司機,僅東北地區1951年6月統計,就有5571人,佔當時東北地區司機總數的51.6%。三年中,從國內運送前線的後勤物資達9600種,260多萬噸。人民群眾的捐款能購買幾千架飛機。
4、戰果與犧牲:
1953年8月14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聯合釋出了朝鮮戰爭爆發以來3年多的綜合戰績報告:一共擊斃擊傷俘虜敵軍1093939人,其中美軍397543名,韓軍667293名,其餘聯合國軍29003名。
2020年,丹東的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彙集了全國各省市民政部門的犧牲人員統計,目前數字增長為18.3萬餘人。
5、意義
在中國出兵朝鮮以後,蘇聯領導人開始對中國政府和中國軍人刮目相看,改變了過去援華不大慷慨的態度。這才有1952年,蘇聯同意向中國支援141個大型工程專案,最終落實為150項。
抗美援朝成為新中國走向勝利的重要心理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