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金雞唱三省,黃梅香萬里。湖北省黃梅縣地處鄂贛皖交界之處,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在我心中,那別有韻味的“風花雪月”值得一賞。
黃梅的“風”,是指“山野之風”,即黃梅戲。千年古縣綻奇葩,一曲黃梅香天涯。黃梅戲又名黃梅調,是源自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融合,逐漸發展為一個戲曲劇種。悠揚的採茶調和畈腔,恰似山野吹來的風,洋溢著泥土的芬芳,令聽者如沐春風。黃梅戲這“山野之風”,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日趨興盛。如今,黃梅戲已發展成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5月,黃梅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目錄。2008年6月,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帶著傳統小戲《回門》走出國門,赴歐洲芬蘭演出,受到海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黃梅的“花”,是指“黃梅挑花”。這種工藝在黃梅極其普遍,女性從小就向母親或祖母等長輩學習,一生離不開挑花:年輕時挑嫁妝挑“毛蟲”(嬰幼兒鞋帽服飾),暮年則挑壽巾壽衣壽鞋。所以,坊間也流傳“黃梅有女皆挑花”的說法。在黃梅四里八鄉行走,常見三五成群的婦女圍在一起挑花,有的還邊挑邊唱《挑花歌》:“瑩瑩手巾四四方,挑個明月照花牆,外面挑個郎望姐,裡面挑個姐望郎。”2006年5月,“黃梅挑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黃梅挑花一般就地取材,採用深色坯布作為挑花坯布,製作時,以白線挑出紋樣大的骨架,兼用少量的桃紅、硃紅、鵝黃等彩色絲線充填紋樣,以此形成強烈對比,製作成耐看實用的藝術品,這便是黃梅挑花的一大特色。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還懸掛有黃梅挑花作品,成為黃梅乃至整個湖北對外展示的名片。
黃梅的“雪”,是指“紫雲霽雪”。“紫雲霽雪”位於黃梅縣北部的紫雲山,也就是老祖寺所在地,充滿傳奇色彩。史載,比達摩大師早來中國300年的千歲寶掌和尚,來到廬山日照峰,尋找紫雲升處,因為有紫雲升起的地方,就是他建寺說法的道場。所以,此處名叫“紫雲山”。該山海拔1135米,山高風疾,積雪深厚,雪過天晴,一峰獨立,望如銀屏,亮麗無比,如童話般浪漫。清代文人鄧文濱在此觸景生情,石刻一聯:“立足如紫雲觀瀑,洗心若白雪噴巖”。
黃梅的“月”,是“西池夜月”。亙古及今,人們對月總是情有獨鍾,黃梅縣城西部就有這樣一方池,相傳池水有光,夜明如月,雖朔晦皆然。更有趣的是,《西遊記》中如來的大雷音寺位於西牛賀洲,原名東禪寺的五祖寺遷至東山前,也位於西牛賀洲所在的西池岸邊。“西牛賀洲地形如滿月,人面亦如滿月”。因此,黃梅的“西池夜月”又名“西牛望月”。有文人墨客身臨此處,詩興大發:“西池水映月圓圓,夜靜攜壺醉柳邊。仰望西牛情脈脈,年年何事戀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