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紅色聖地,緬懷革命英烈,講述紅色故事。讓我們重溫總書記講述的黨史故事,從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2020年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是經典影片《地道戰》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團結,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景況。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儲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
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後來在戰鬥中,冀中平原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地道內設有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
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西南約10公里的山底村,儲存著我國目前最完整、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遺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戰遺址。20世紀50年代拍攝電影《地道戰》時,採編組和攝製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採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此。
△在抗日鬥爭中,華北平原敵後軍民創造了很多有效的殲敵方法,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上圖左:地雷戰。上圖右:地道戰。下圖左:破襲戰。下圖右:水上游擊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平原地區的民兵正在地道里從一個射擊口轉移到另一個射擊口去消滅敵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以史為鑑、開創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全黨同志要做到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
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學黨史、悟思想
辦實事、開新局
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監製:孫承斌、陳二厚
策劃:劉 潔、鄭 衛、蘭紅光、賴向東、王建華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
文字:李繼偉
編輯:李夢馨、雒 圓、韓曉雨、劉金海、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