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誕生了人類,其地域的發展從來都沒有平衡過。發生於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的黃帝、蚩尤涿鹿之戰時期,居住於長江中游的黎苗集團已能製造和使用金屬兵器,而黃帝尚處石器為兵器時代,但炎黃集團卻較黎苗集團更早進入文明時代;商周時期,中原已是繁榮的青銅時代,而周邊的少數部落相對落後,貧富的懸殊、利益的追逐、人性的差異,使商周之時不斷對四周用兵;西周中後期,一次次的征討之戰越演越烈,具體為:周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周軍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亦溺亡漢水,這是西周建立以來遭受到的最嚴重的一次失敗,也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周朝國勢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周穆王和周共王的“不義之戰”及貪圖享樂,恰遇生性懦弱的周懿王,國都被迫遷槐裡,使周之國勢進一步衰落,嚴格的說,西周衰亡始於周穆王;緊跟其後的周厲王信讒遠賢、貪圖財利、暴虐成性、奢侈專橫,致使國內矛盾激化而爆發,引發的“國人暴動”及淮夷荊蠻侵擾洛邑,使宗周一時陷於四面楚歌,大有搖搖欲墜之勢;曇花一現的周宣王“中興”和遠征之戰,未能使周室重振、民心所向,反而預示著井田制之瓦解、周禮之崩潰,動搖了周之根基(封建、宗法、井田、制禮作樂),尤其晚年之周宣王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干涉魯政,周天子威望大減,為西周在周幽王時期之滅亡埋下了伏筆;周幽王姬宮湦(shēng)就是在這種微弱的國政中繼位的。
周幽王貪婪腐敗,不問政事,任命叔父鄭桓公[1]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土地和戶籍;任用虢石父[2]為卿士,執掌政事,石父喜諛好利,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國人皆怨,加劇了社會矛盾。人禍之後是天災,公元前780年,即幽王二年,關中發生旱災及地震[3];西戎又不斷內侵,人民流離,政事頹廢,此時幽王聽信讒言,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另立褒姒為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宜臼乃申侯[4]外甥,於是申侯先發制人,聯絡鄫國[5]和犬戎進攻幽王,將幽王殺於驪山[6]腳下,《史記·周本紀》載:“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犬戎在西周時期被多次打伐,屬於世仇,此次由申侯領路,怎能錯過復仇的機會呢?於是犬戎遂乘機大肆劫掠,且焚燒鎬京,西周歷史從此宣告結束。
幽王既死,宜臼繼位,是為平王(前770年)。東遷事宜分為兩派:
第一派是申、許、鄭、晉、秦脅迫平王東遷(先居申,後東遷洛邑),這一派皆為私心,下面逐一分析:
申人自周成王起擔負著為周王鎮守西部邊陲的作用,但申國鄰近犬戎,申侯一族與犬戎一族存有姻親關係,宜臼繼位,有利於申國,申侯勾結異族犬戎,滅亡本朝,屬於自毀長城之舉。
許與申為同姓,緊跟其後,無可厚非。
鄭國是西周建立最晚的諸侯,第一代君主鄭桓公是周幽王的親叔叔王子友,起初分封在華縣,是個畿內諸侯,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諸侯國。西周末期,鄭桓公利用自己擔任王朝大臣的身份,在洛陽東部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強行佔領了一塊領地。鄭武公娶申侯女,是周平王東遷的積極擁躉者,鄭武公和鄭莊公亦相繼為王朝大臣,他們常借天子之名行兼併之實,兼併了周邊的一些小諸侯國,包括虢、鄶兩國。鄭國由畿內諸侯成為畿外諸侯。鄭國透過鯨吞周天子的王畿內領土,從彈丸小國迅速成為中等諸侯國,一度成為春秋初期霸主。後來鄭國把持周天子的朝政,將周天子架空,周天子成了傀儡。
晉國是周成王弟弟的封國,西周時期默默無聞,從最初的封地虞逐漸發展到山西中部太原。西周滅亡時,晉文侯只是在觀望。支援平王東遷後,晉國透過強取豪奪,迅速擴張:
第一,趁機掃平了山西境內,並搶佔了周天子的河西之地;
第二,周平王東遷初期,虢國為首的諸侯等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望為周攜王,與周平王兩王同時並立。周攜王建都鄚陽城,直接統治者河北南部,山西東部地區。晉文侯以周攜王無繼承權為由,派兵襲殺周攜王,將這一地區吞併。第三,秦國奪取岐山以西地域後,原本將岐山以東地域歸還周天子。晉國南下擴張,滅了位於現在三門峽的西虢國和黃河北岸的虞國,徹底切斷了岐山以東地域與洛陽周天子的聯絡。從此宗周地域再也不是周天子的領地。
秦國先祖是商紂王時的佞臣惡來,周孝王時,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此後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再次賜以秦(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及西和縣北部、禮縣中部以北及東北部地帶,中心位於禮縣境內)地,秦襄公勤王支援周平王有兩個目的,一是可以獲得諸侯國的地位。因為嬴氏先祖地位低下,靠給周武王養馬之功,封在秦邑。在西周時期,邑是大夫級別,比諸侯國低一等,秦襄公想借此成為一方諸侯國。二是秦早已想得到西岐地盤,周平王一走,西岐便唾手可得,可謂悶聲發財。
這場勤王,實質是來了一群虎狼,從此後周天子完全淪落為諸侯們的玩物。
第二派是虢公翰[7]在攜地擁立伯服為王,是為周攜王,週二王並立達二十年之久,後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平王東遷,以弒父嫌疑,非正義,從此,共主衰微、王命不行、列國內亂、諸侯兼併、戎狄橫行,歷史遂進入了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
[1] 鄭桓公:姬姓,鄭氏,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厲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靜異母弟,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周文王之弟虢仲於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建立東虢國。公元前767年,東虢國為鄭國所滅)和鄶國(重黎之後妘<yún>)姓所封國,約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南,即新鄭西北、新密東南,前767年,鄭武公滅鄶國)之間。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鄭桓公與周幽王一同遇害,諡號桓,故稱鄭桓公。
[2] 虢石父:西虢國第七任國君。
[3] 《國語·周語》:“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今陝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
[4] 申侯,乃西申國之君,居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東北,後申國遷於河南省南陽市附近,定都於謝邑,今河南省唐河縣蒼臺鎮謝家莊。
[5] 鄫國:比較有爭議,若鄫國即繒國,為今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若鄫國為曾國,為今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在2013年考古,在山東省蘭陵縣發現鄫國故城遺址;古代分封,遷徙不斷,故址變化,也屬正常,但申、鄫、犬戎三者位置應距周都不會在千里之遙。
[6] 驪山:今陝西省臨潼縣境。
[7] 西周末年及東周初年西虢國君主。清人梁玉繩在《古今人表考》中,認為虢公翰可能是虢石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