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問世了,蘋果前CEO喬布斯已逝世整整10年。10年間,蘋果的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公司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並且依舊主導著智慧手機市場。
對於喬布斯而言,從1976年創辦蘋果到今天,他用了近40年把蘋果打造成全球最成功的科技企業。
無論是在矽谷還是中國,喬布斯是很多網際網路創業者追隨與模仿的物件。
而在十年前,即使是喬布斯,也可能不會預料到,科技行業版圖的變化如此巨大——在商業、技術成就上,中國公司已經可以和矽谷一爭高低。
從仰望到平視
中國科技企業在喬布斯開創的一系列創新模式下同樣受益不淺:iPhone下的應用經濟真正開啟了全球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蘋果與中國供應鏈的深厚關係又推動了後者長足發展。
一大批源自中國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誕生、崛起,走向世界並獲得成功。
這種成功的結果令人側目,期間在2016年,小米雷軍的形象登上英國版《連線》英國版雜誌封面,並配以標題《是時候“山寨”中國了》(It's time to copy China)。
那時候,雷軍就強調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而不是“賣手機的”。
也有人在當時持懷疑態度,惠普前CEO卡莉·菲奧莉娜同年就堅稱,“中國人沒有創業精神,也沒有創新意識,還很‘缺乏想象力’”,她對中國的印象仍然還是“山寨和盜竊”。
人們的爭論和懷疑事出有因,在十年之前,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們的創業模式都非常簡單:模仿矽谷。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微博、美團、滴滴、人人網……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在美國找到早期商業原型。
大部分創業者也毫不避諱,他們會公開宣稱“我們就是中國版的XXX”。
如今,這一論調已經鮮少提及。與矽谷同期的技術和服務相比,中國產品的易用性和品質更加優異,更具備創新性。
即使在最初是以美國的某個原型概念而做的,現在也基本找不到在模式及規模上與之對應的美國公司,比如美團、支付寶等。
從最近十年興起的網際網路趨勢來看,無論是短影片領域的抖音、快手,移動支付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生鮮電商的叮咚買菜、每日優鮮,以及直播帶貨、內容分發、社交電商等業態,幾乎都是最先在中國孕育壯大。
“在中國,創業者‘克隆’美國應用然後迅速擴張,甚至達到與美國原版也無法比擬的地步,而創新的模式又在創造新的獨角獸。” 諮詢公司Gartner分析師Liz Flora稱。
早期依靠複製矽谷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創業者,已經在研究自己的方向和模式。
以前,矽谷公司來到中國一度是衝著這裡的市場,如今也開始利用其洞察。至今,從媒體、VC到諮詢公司,許多機構都在中國設有“情報站”以跟上最新的趨勢。
“Copy from China”的興起
“中國網際網路已經成長出一大批在美國找不到對標的大型公司和創新模式”,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創業者的共識,反過來,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Copy from China”的例子:
薇婭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網紅之一,2020年11月,在一年一度為期兩天的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她在阿里巴巴的淘寶直播平臺上進行直播,直播間的觀眾總計超過1.49億,成交額達到35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薇婭僅僅是眾多主播中的一員。在中國直播電商蓬勃發展的刺激下,亞馬遜隨後跟進推出了一個專案,允許網紅透過直播推廣商品,以幫助商家提高曝光率,隨後亞馬遜又開始允許創作者從銷售中賺取佣金。
谷歌、蘋果先後釋出的“小程式”,本質上就是微信小程式的翻版,這種無須下載,卻可以和本地APP一樣放置在桌面上,讓你做到就像是在訪問本地APP一樣的體驗。
不可否認,正是中國網際網路人更早看到此類雲端輕應用這一重要趨勢,並開始了大規模、有成效的實踐。
從未有過成功中國模仿者的Instagram,卻意外在功能上與小紅書“雷同”。作為美國時尚和生活方式的主要策源地, Instagram在2019年自己的頁面中加入了商品入口,讓使用者在種草的同時拔草,打開了商業化的大門。
這種將社交和電商交織起來的做法,實際上很早已經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標配。
短影片堪稱中國創新模式在海外最成功的例子,TikTok作為位元組跳動向海外提供的短影片釋出應用,已成為美國年輕人經常使用的一款移動產品,藉助將複雜內容更直觀地傳播這一影片的優勢,TikTok正在成為歐美商業公司、創作者常用的宣傳、創作手段之一。
甚至Facebook專門為了應對TikTok推出對標產品Lasso,但並不成功,2020年7月,Facebook正式宣佈關閉Lasso。Facebook之外,谷歌也在去年9月正式推出短影片服務Shorts,主要功能也是照搬TikTok。
即使與蘋果相比,中國公司也有了不亞於它的創新能力。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比蘋果還多,是最有實力的電信裝置廠商,在雲計算、消費電子的實力也非常雄厚,最新資料顯示,華為在研發上的年投入達到1418.93億元,是最多的優質專利來源之一。
何為創新催化劑?
這樣的模式和技術創新探索後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與矽谷同行相比,中國公司更多基於務實的使用者需求進行開發,也就是找痛點。典型的故事是支付寶,最初是作為解決淘寶網交易安全所設的一個擔保工具,隨後又轉向解決實體店線下支付難題。
目前中國已經是移動支付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普華永道的資料,大約86%的中國人在使用二維碼支付方式。
而同期矽谷則仍長期推崇破壞式創新,以前瞻、革命性為技術導向,然後把技術推向市場。但“使命驅動”創新的危險在於過度關注技術和產品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種高風險創業方式,失敗的案例比喬布斯創造的成功例子要多得多。
第二,大型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們,也就是指代網際網路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BAT,在各自領域範圍內建立自身主導的生態系統,並擔當投資人角色。
這種關係變化,成為創業者施展抱負的催化劑,併為之留出市場空間,進一步探尋本地使用者需求。當BAT們的行事風格越來越像矽谷科技巨頭且樂於投資時,有了回報預期的中國初創企業,才能從產品到模式上,越來越不像矽谷創業公司。
隨後我們就看到,在美團、網易、新浪微博、京東等等中國新一波科技巨頭髮力下,他們共同塑造的中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不斷髮展、洗牌。十年裡,我們又陸續看到位元組跳動、快手、拼多多、小紅書等新經濟公司的相繼走上前臺。
甚至,當近幾年中國網際網路市場深度調整的時候,科技巨頭也將將目光延伸至海外,擁有6億人口的東南亞市場成為新淘金地,這些公司先看重的是人在海外帶來的市場,並試圖逐步把這一市場擴充套件至為當地人服務。
進入2017年,國內移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微信支付加速撬動東南亞市場,機場、免稅店、連鎖超市都成為了他們搶佔的據點。隨後,又短時間快速催生出Grab、Gojek、Lazada和shopee等一眾超級獨角獸。其資本支援和模式參照也來自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等中國公司。
回顧喬布斯離世的這十年,是中國科技產業大發展的階段。回首前塵,那些腳踏實地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們,在摒棄對大洋彼岸的盲目推崇後,他們所被質疑、嘲笑的,後來都以更大的成就被補償著,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突破,都有了更多創新。
反觀矽谷,儘管近年來還有一些類似Clubhouse的產品被中國科技公司模仿,但這樣的案例正在變得越來越少。可以說,中國的科技企業正在從“抄襲者”變成“被抄襲的”創新者。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介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