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在美國經濟面臨許多挑戰、拜登支援率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有著“白宮救火隊長”之稱的沙利文,與中方代表在瑞士舉行了會晤。
當地時間10月6日,就中美關係和有關問題,中美代表開啟了第3次談判,從過程和結果來看,中美這次是奔著“求同存異,深化合作”的目標去的。
會晤結束後,美國表示,就加強戰略溝通、妥善管控分歧、尋求互利共贏、阻止衝突升級等多個議題,雙方達成了不少一致意見,中美願意共同努力,以讓中美關係“重回穩定發展的軌道”。
數了一下,至少有5個細節值得注意。
第一,美國代表是一位重量級人物。按照慣例,作為總統安全事務助理的沙利文,影響力當然不如作為國務卿的布林肯,但在實際上,沙利文卻是拜登的心腹大將,這位比布林肯小14歲的強人,總是小心翼翼地隱藏光芒,以避免搶了布林肯風頭。
沙利文出身非常普通,但卻是畢業於耶魯、牛津的高材生,且曾擔任過美國大法官助理這樣的“重量級職位”,被認為是美國政壇的後起之秀。
沙利文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一是因為自身實力過硬,但同樣離不開希拉里的提攜,在年輕的沙利文看來,“保持定力,及時給出合理建議”,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資料統計,沙利文曾陪伴希拉里出訪過110多個國家,對世界局勢有著深刻了解。
在中美舉行第三次會晤的情況下,拜登讓沙利文出戰,顯然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這意味著美國的確有備而來。
第二,雙方舉行會晤的地點,很不同尋常。與美副國務卿舍曼的天津之旅不同,這一次,中美代表是在中立國瑞士舉行的,地點既不在美國,也不在中國,而是瑞士的蘇黎世。
瑞士雖然地處歐洲,但卻不是北約與歐盟成員,離中美差不多遠,且在對外戰略上一向保持中立。
會晤之前,中方“有言在先”,那就是呼籲美國早日將“此前中方提出的兩份清單清零”,且強調中方致力於和美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
美國選擇了用友好的方式回應中方。
換句話說,與前兩次會晤相比,美國這次顯然更有誠意。
第三,美國有求於中國。拜登看似重振了美國經濟,但美國無底線印錢的戰略,卻讓美元聲譽出現了下滑,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美國物價飆升。
在美國商品短缺的情況下,求助中國,的確不失為好招數,這同樣是舍曼、沙利文、奧斯汀、耶倫和拜登試探中國的原因之一。
此外,這段時間以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接連挑事,也沒有取得多大成果。打造美日印澳同盟也好,組建“奧庫斯”聯盟也好,慫恿印度煽風點火也好,最終結果都是沒有結果。
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國就在那裡巍然不動,美國如果想繼續用小動作去針對中方,結果必然是自討苦吃。
在美國企業呼籲“推動中美關係回暖”、美國急需中國產品的情況下,支援率大幅度下滑的拜登,只能選擇與中國緩和關係。
第四,無論何時,“合作共贏”都符合中美利益,從美國表態來看,此次會談的結果是頗為豐富的。
中方指出,能不能處理好中美關係,事關中美和中美民眾的根本利益,同時也將對世界未來造成影響。繼續對抗,中美都會受到傷害,中國反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
此外,中方還重申了一些不容挑戰的底線,比如美國不可干涉中國內部事務等。
拜登剛執掌美國時,白宮曾表示,中國是美國最有力的競爭者,美國必須防範中國。但是這一次,美國卻沒有選擇與中方唱反調。
拜登之所以轉變態度,與伊核協議談判、美軍撤離阿富汗、支援率下滑等因素有關,至於美國是不是真有誠意,此時下定論的確為時過早。
第五,對於美國,我們的選擇仍然是聽其言觀其行。中方的釋放的訊號非常明確,那就是在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中方內部事務的前提下,中方支援中美合作共贏而非走向對抗。
問題在於,美國之前沒少幹出爾反爾的事,白宮是否能落實承諾,還得看美國的後續舉動。
且看美國接下來怎麼出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