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比心儀985院校考研複試線少的3分、調劑到雙非院校的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985名校生曉孟解不開的心結。
她本科畢業於西南某985院校,後調劑到上海某雙非院校讀研。“雙非”,最早為非985、211院校的簡稱,現在指的是非“雙一流”的高校。
為了紓解心結,這段經歷被她認認真真地記錄到了社交平臺上。她因此每年收到訴苦私信,與她一樣的“降檔”人會發長篇文字向她抒發苦悶。
曉孟等人的經歷是競爭激烈的考研形勢下的縮影。據教育部官方資料,從2016年到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從177萬人升至341萬人,考錄比也從3.4:1調至4:1。
這意味著,考研到名校越來越難了。學歷焦慮下,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人選擇了妥協,到一個不如本科院校的學校繼續深造。
在“人人爭上游”的環境裡,他們做了不符合人生設想的選擇。不管是主動為之還是被動接受,與自我和解,都成為了墜落雲端的他們,需要研修的重要一課。
緊急迫降
2015年高考,曉孟被調劑到了某985院校的數學專業。她對這個專業談不上喜歡,學習起來亦很吃力。
她度過了一個堪稱高四的大一,考試也經常在及格線的邊緣掙扎。“為了不掛科,每次期末考我都拼命地去理解、去證明。”
“本科四年,飽受折磨。”曉孟形容。
專業學習上的無力感,讓曉孟時常想要逃離,而發生在大一下學期的一件事情,則讓她不斷反思自己處境。
大一下學期的一天,距離學校一百多公里外的雅安發生了7.0級大地震,曉孟第一次體驗到如此強烈的震感,一些宏大的問題也突然冒了出:人生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我要追求的是什麼?
然而,直到大三,她都沒有找到答案。在這個決定要升學還是工作的關口,家人給了她建議——繼續讀研,理由是他們覺得曉孟還小,不適合直接進入社會。
茫然中,曉孟選擇了考研,目標是某985院校的金融專業,一個她自認為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跨專業考研不容易,曉孟的考研結果也不如意。2016年,她距離目標院校的複試線差了3分,於是,她開始在各種論壇上找調劑的經驗和資訊,把全國一百多所985和211院校的研招辦電話都打了個遍,都碰了一鼻子灰。
心灰意冷時,她卻接到了一個上海某雙非院校的複試邀約電話。她興奮得像中了彩票,連忙答應。
這通電話,決定了曉孟未來三年的生活。調劑到雙非學校讀研,是她當時唯一的選擇,儘管那所院校,沒有上海其他的雙非院校,如華東政法大學的名氣。
“我知道自己不適合二戰,加上也聽說過很多二戰失利的故事,當時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沒考慮過出國,沒做好直面社會的準備,”她用了很多個“沒有”回憶當年“降檔”讀研的決心。
和曉孟不同,陳桐是主動選擇“降檔”讀研的,她把這一經歷稱為緊急迫降。一個危險的、令人失落的、但又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安全的選擇。
陳桐的本科就讀於某985高校的經濟類專業,由於身邊同學大多選擇出國,她原本也想跟風留學。家人的態度也很明確——砸鍋賣鐵也要供她出國讀書。然而,到大四結束之際,由於自身行動力不夠,她沒收到名校的研究生offer,“躺平申請了語言學校”。
等正式辦簽證前往日本前,她對海外生活困難的不確定性感到害怕,再考慮到家庭條件的不寬裕,她徹底放棄了出國的念頭。
那時已經是2019年的7月中旬了,考慮到保研勝算不大,陳桐便選擇了考研,並且是“降檔”考研。
“經濟學考研競爭激烈,我只有剩下不到半年的時間準備,也沒有太大的信心考上特別好的學校。而相對強勢的家長又建議我去考西南的一所雙非院校,離家近些。”
陳桐坦然地說,當時的自己缺乏主見,家人說什麼,她就做什麼。
在半年的備考過程裡,不甘和委屈一直攫住陳桐,儘管準備得倉促且不充分,但她依舊考得了初試第一的成績,她的解釋是:考雙非學校對做題家來說幾乎沒有難度。
到學校報到後,陳桐發現,學院裡有幾個同學也來自985高校,同門裡也有211出身的,“他們都是調劑到雙非的,而我是一志願直接就報了雙非”,陳桐說。
墜落
到雙非學校讀研,對於985名校生而言,不僅意味可享受教育資源的“降級”,還要直面來自他者的眼光。他們必須要面對來自學習體驗和精神上的雙重挑戰。
有過在985高校的學習體驗,讀研初期的陳桐顯得抗拒和浮躁。
她試著努力找出學校的優點:有很多愛學習的同學,學習氛圍不差,舍友都是很好的人,還算和諧的人際關係。
“雖然這裡不乏優秀的老師,但師資力量整體上不如985高校,學校平臺資源相對而言也有些欠缺。”陳桐補充道。
表面上,陳桐較好融入了研究生的環境,但來自精神層面的挑戰讓她無法招架。從985到雙非,這是一場身份的滑落,讓她有一種不再優秀的失落感。為此,她懊惱過,也曾哭過。
失落的她加入了網路論壇,好幾次都想開貼傾訴,但最終作罷——她很擔心網友會一窩蜂地對她說,“你這樣就是廢物啊”。
遇到別人諸如“你現在在哪兒上學?”“為什麼要考這個學校?”的問題時,她會本能地感到難過;看到曾經的同學考上名校、順利留學、成為大廠精英,她的情緒會陷入低落。
雙非,985,在陳桐這裡,變成了敏感詞。
與陳桐不同,曉孟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心理建設,她不斷告誡自己:事在人為,“應該要感激這個機會,還有書讀。”
對於外界的目光,曉孟看得很輕,她最大的煩憂是不知如何面對自己——我退步了嗎?
在豆瓣“985廢物引進小組”中一條“211本科只考上雙非一本研究生還去讀嗎”的帖子下,部分人表示讀雙非院校的研究生等於自我貶值
“名校情結是我對自己過去努力的一種認可,我好不容易實現了這個目標,卻被自己隨意丟掉,”曉孟解釋自己的心境。
讓她稍感安慰的是,在研究生學校裡,她遇到了盡責的老師和交心的朋友,日常是泡圖書館、跟老師做課題、到其他高校參加學術會議,比本科時快樂多了。
剛開始抱著混文憑的想法也消逝了,曉孟真正喜歡上了金融專業。
這裡就是羅德島
2019年秋招不算太順利,曉孟還是靠努力收穫了她的offer。
曉孟在諮詢行業工作了兩年。如今再談到調劑雙非學校,她說,算是和自己和解了很大一部分。
特別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曉孟也越發覺得人類之渺小、個人煩憂之不值一提。對於當年地震時自己拋向世界的疑問,她也有了回答——家人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讓人生變得更意義的想法,還是過於形而上了。
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她的知乎賬號依舊會收到許多傾訴信,私信的另一端彷彿是過去的自己。曉孟會很耐心地回覆這些私信,但她無法幫他們做出決定。
在這些回信裡,她的態度很一致:不管怎樣,不要荒廢時日,要從更長的人生尺度上看待問題。
曉孟的經歷讓她堅信:如果心有不甘,那就用加倍的努力證明自己,同時,還要對自己發問:“你想要的是名校光環,還是在名校收穫的東西?”
她還會舉身邊的例子開導後來者:和她同一屆調劑過來的同學,碩士期間一直很勤奮刻苦,最後考博考上了清華。
即將升至研二的陳桐也逐漸放平了心態。她認為,是否有985的頭銜,已經不再如此重要了。她有了自己的計劃——讀博,“繼續起飛,在這場迫降中好好檢修,爭取下一次遠航。”
而這些變化始於她在某天無意看到的一段講座影片,影片裡,主講老師說了一句話:“這裡就是羅德島,要跳就在這裡跳。”
這句話源自《伊索寓言》,一個歸鄉的旅人吹噓自己曾在羅德島參加跳遠比賽拿了第一。旁人告訴他,暫且把這裡也當做是羅德島,現在你就跳給我們看吧。如果你在羅德島跳得很遠,那在任何地方都會跳得一樣遠。
這讓陳桐聯絡到自己——先接受現在的平臺。“如果在雙非學校都做不好,給再好的條件也做不好的。”
(曉孟、陳桐為化名)
作者 | 黃靖
編輯 | 秋雨
排版 | 星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