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兩千多年間的歷史歲月中“巴勒斯坦”一直是一個地區而非國家的名字——綜合百度百科和漢語辭海的定義:古代的巴勒斯坦地區是指位於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事實上古代的巴勒斯坦地區比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起來還要大:至少還包括今天的黎巴嫩南部地區、敘利亞西南部地區、約旦、紅海北部地區和埃及的西奈半島東部等地。
早在公元前13世紀末期就有古代希伯來各部落人民遷入巴勒斯坦地區定居。不過那時這片土地還不叫巴勒斯坦,而是《聖經》中提到的迦南。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居住在迦南地區的猶太人在此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後來該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再後來這兩個國家又分別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當羅馬人向地中海東岸擴張時迦南地區的猶太部族又成為了羅馬的藩屬。
公元135年地區的猶太人反動了一場反對羅馬帝國的暴動。羅馬人在鎮壓了這次暴動後將當地的猶太人逐出。羅馬人在將猶太人逐走後羅馬帝國將迦南地區重新命名為巴勒斯坦行省,從此“巴勒斯坦”這個名字開始出現在史籍中。《聖經·舊約》中的“士師記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猶太人中曾誕生過一個能徒手撕裂獅子的大力士參孫,而他最知名的活動就是率領猶太人反抗腓利斯人的進攻。
腓利斯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拿天生神力的參孫毫無辦法,最後他們用美人計幹掉了參孫。參孫死後猶太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受到腓利斯人的統治,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內猶太人開始將腓利斯人視為萬惡的仇敵。“巴勒斯坦”正是希臘語中對腓利斯人居住地的稱呼。羅馬將猶太人昔日聚居的迦南地區改名為巴勒斯坦其實就是要徹底抹去此地的猶太印記。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地區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從此這一地區開始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本來猶太人自從遷離巴勒斯坦後就與這一地區沒太大關係了,可從巴勒斯坦遷離到歐洲的猶太人卻遭遇了各種白眼、迫害乃至屠殺。從19世紀末起猶太復國主義思潮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開始要求回到祖先生活過的迦南地區復國。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趨勢。
1919年猶太人掀起了向巴勒斯坦遷徙的第一波高潮:當時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只生活著65000名猶太人,然而到了二戰爆發時的1939年就陡然上升到45萬人,隨著二戰全面爆發後納粹鐵蹄肆虐歐洲各國導致大批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的魔掌而逃到巴勒斯坦。1947年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規定當時由英國託管的迦南地區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
猶太人順應了聯合國的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在聯合國劃定的地盤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國,然而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了聯合國這一分治方案。阿拉伯人認為猶太人的祖先離開巴勒斯坦地區已有近兩千年,如今這一地區早已成為阿拉伯人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當初不是阿拉伯人把猶太人從巴勒斯坦趕走的。猶太人遭受迫害與屠殺的命運值得同情,但迫害猶太人的並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認為猶太人的悲劇是由於被歐洲人迫害所致,那麼就理當從歐洲割出一塊土地讓猶太人建國,而不是在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基礎上讓猶太人復國。1948年5月15日凌晨由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就向前一天才剛建國的以色列發起戰爭。阿拉伯聯軍面對當時還沒來得及組建正規軍的以色列可謂佔盡優勢。這時在美國的建議下聯合國安理會要求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
自以為佔盡優勢的阿拉伯聯軍同意暫時停火。以色列恰恰正是利用這段寶貴的喘息時間擴充兵員、採購武器,而阿拉伯聯軍方面卻陷入到互相推諉扯皮的處境。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由以色列取勝而畫上句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正式成為聯合國第59個會員國。此後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一共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屢戰屢勝,阿拉伯國家屢戰屢敗。
五次中東戰爭打下來之後以色列不僅牢牢控制著約旦河以西的整個迦南地區,還一度侵入黎巴嫩、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島等地。阿拉伯國家見打不過以色列,於是紛紛轉而與之和解。在這種大形勢下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想效法其他阿拉伯國家透過承認以色列的方式換取以色列對自己建國的承認。這時巴勒斯坦人想起了當初聯合國的巴以分治決議。
按該決議的規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樣是獲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當時覺得自己能將以色列完全趕出去的阿拉伯人拒絕承認該決議。如今一看趕走以色列人不現實了,那麼儘管地盤小點也總聊勝於無,於是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表示自己也願意像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承認以色列,然後按當初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屬於他們的1.15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國。
誰知在中東戰爭中接連取勝的以色列變卦了。當初巴勒斯坦不承認分治決議、不承認以色列國;如今輪到戰勝後的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國了。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是獨立的主權國家,還一步步蠶食當初按聯合國分治決議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在耶路撒冷成立。此後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為實現獨立建國的目標而和以色列持續對抗了數十年。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透過《獨立宣言》:宣佈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表示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透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透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巴解領袖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秘密談判之後以巴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自治計劃。
1993年以色列同巴勒斯坦方面簽訂了《奧斯陸協議》:正式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如今包括以色列和美國在內幾乎所有聯合國成員都至少在公開場合承認巴勒斯坦建國的既成事實。目前全世界已有137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巴勒斯坦擁有自己的領土(儘管事實上存在法定領土被以色列佔據的客觀現實),巴勒斯坦也有自己的國民:截至2020年11月巴勒斯坦的人口統計資料為1350萬。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以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透過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國地位的決議,至此巴勒斯坦正式成為聯合國官方承認的一個主權國家。事實上在以色列及其幕後支持者美國內心深處始終試圖否認巴勒斯坦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存在。由於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以及巴勒斯坦內部法塔赫與哈馬斯的衝突導致巴勒斯坦升級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訴求未能實現。
目前巴勒斯坦在聯合國內沒有投票表決權,只具有觀察員地位。這並不影響聯合國承認巴勒斯坦是主權國家的既成事實——從2015年起巴勒斯坦國旗就已飄揚在聯合國總部大樓前。這就構成了巴勒斯坦賴以生存的政治環境:首先阿拉伯兄弟國家是鐵定會承認巴勒斯坦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而在國際層面包括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也都認可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訴求。
儘管以色列能在五次中東戰爭中打敗阿拉伯國家,儘管以色列能一再蠶食當初聯合國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但以色列卻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吞併巴勒斯坦——要知道連以色列自己也在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中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事實上當今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認可程度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高於以色列的。
畢竟絕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儘管在官方層面承認以色列的國家身份,不過打心底多少都是對以色列有些不認可的。儘管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可這卻絲毫不影響巴勒斯坦的虛擬化:以色列國防軍依舊佔據著31%的加沙地區和部分約旦河西岸地區。目前巴勒斯坦實際控制面積只有6220平方公里,這僅相當於當初聯合國分治方案中劃分給巴勒斯坦領土面積的45%左右。
巴勒斯坦這麼一小塊實際控制領土還被以色列用隔離區、公路網分隔成小塊。如今的巴勒斯坦儘管擁有自己的國土和國民,然而巴勒斯坦的國土處於被以色列包圍的狀態,大量巴勒斯坦國民實際上生活在以色列控制區。儘管包括聯合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然而巴勒斯坦卻無法像一個正常國家一樣參與國際事務。
多年來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國家一直致力於推動巴勒斯坦由聯合國觀察員升級為正式會員國,然而在美國和以色列的干預下導致這一訴求始終難以實現。曾在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這種狀態總結道:“以色列軍隊很強大,不可能在軍事上打敗它;而巴勒斯坦在國際上有太多支持者,不可能在政治上打敗它”。基辛格這番話直接道出了巴勒斯坦能賴以生存的條件。
在軍事上巴勒斯坦是不可能打敗以色列的,然而巴勒斯坦得到了阿拉伯兄弟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在政治上的認可。儘管以色列不斷在蠶食巴勒斯坦的領土,卻不能置國際政治輿論不顧強行吞併巴勒斯坦。當然巴勒斯坦要想在軍事上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地區同樣是不現實的。因此巴以對峙的局面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仍將長期存在,但至少巴勒斯坦是有生存下去的政治土壤的。
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尤其是像巴勒斯坦這種身處多事之地的政權要立足不僅需要政治土壤,同樣也需要一定的軍事武裝力量。那麼巴勒斯坦有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呢?我們平時在新聞報道中總是看到巴勒斯坦民眾和以色列軍隊的對峙,那麼難道巴勒斯坦自己是沒有軍隊的嗎?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由於巴勒斯坦還不是一個具備完整主權的國家,所以嚴格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巴勒斯坦是沒軍隊的。
然而實際上巴勒斯坦是存在準軍事武裝部隊的——國際上一般將其稱之為武裝組織。目前巴勒斯坦有兩個互相獨立的政府:分別是控制著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和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這兩個獨立的政府分別擁有一支自己的武裝部隊,也就是國際新聞資訊中提到的巴解組織武裝和哈馬斯武裝。由此可見巴勒斯坦是有自己的武裝組織的,不過並沒國家層面的統一軍隊。
總兵力約1.6萬人的巴勒斯坦準軍事力量內部分為多個派系:基本上是由多則一兩千人,少則三五百人的各支游擊隊組成。海軍和空軍純屬有名無實,而部隊的情報系統和資訊化建設更是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武裝力量顯然無法和以色列抗衡,不過千萬別忘了基辛格的話——巴勒斯坦的武裝力量根本無法打敗以色列,但只要這些武裝力量存在就會對以色列形成牽制作用。
只要事態一升級就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於是巴勒斯坦在國際上的政治資源就派上用場了。一旦巴以衝突升級之後阿拉伯國家勢必會在國際上爭取輿論支援。當然有了政治土壤和武裝力量還是不夠——因為即使巴勒斯坦還不是一個具備完整主權的國家,儘管巴勒斯坦的武裝力量還不能視為正規軍,可說到底巴勒斯坦的政權機構和武裝組織也是需要資金維持運作的。
不僅巴勒斯坦的政府機構和武裝組織需要資金維持,而且巴勒斯坦的普通老百姓要生活也離不開錢。在絕大部分國土都被以色列佔領的情況下巴勒斯坦的老百姓吃什麼、穿什麼呢?在巴勒斯坦負責混亂的局勢下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呢?其他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國內稅收和海外貿易,那麼像巴勒斯坦這種連國土都被以色列分割包圍的國家怎麼徵稅?又如何能參與到國際貿易體系中呢?
也許很多人一提到巴勒斯坦首先想到的就是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平民和武裝到牙齒的以色列軍隊對抗,就是以色列的戰機對巴勒斯坦的城市進行狂轟亂炸,就是衣衫襤褸、面如菜色的巴勒斯坦難民拿著破爛飯盆排隊領救濟......這些當然都是巴勒斯坦的真實情況,可巴勒斯坦其實還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巴勒斯坦作為出生率極高的地區平均每家育有6.3個孩子,但與此同時也是全世界文盲率最低的國家地區之一。
在2017年巴勒斯坦的城市文盲率為3.1%、鄉村文盲率為4.8%、難民營文盲率為3.3%。由此可見巴勒斯坦的基礎教育發展程度還真能跟得上生孩子的速度。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巴勒斯坦就已普及了12年制的義務教育:難民營的孩子登記一下就能免費進課堂。學校遭到以軍強拆後孩子們就在露天上課。此外巴勒斯坦人生活區還建有10座博物館、80座社會公共圖書館/室、341個體育俱樂部......
巴勒斯坦的教育質量並沒有些人想象的那麼糟——事實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文盲率遠遠超過處於戰亂中的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教育水平還可以,醫療水平其實也不算差:巴勒斯坦有52座基本按西方國家標準建造的醫院和597個保健中心及診所。這些醫療機構的器械裝置都是國際標準。除了本土醫生之外也有大量的西方誌願者或無國界醫生組織成員,所以這些醫療機構還是具備一定技術水平的。
當然巴勒斯坦畢竟是一個身處戰亂之中的國家,所以要說巴勒斯坦人就像是生活在天堂顯然是不客觀的,不過巴勒斯坦的教育、醫療這些社會福利也確實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糟糕得一探糊塗,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起印度、巴基斯坦這些南亞國家還具備一定的優勢。巴勒斯坦哪兒來的錢構建社會福利體系呢?其實這在相當程度上有賴於過去的幾十年間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提供的援助。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援助一直是巴民族權力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2008年至2010年巴民族權力機構每年獲得的財政援助分別為18億、14億和12億美元。現在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的援助有所削減,但還能保持在每年10億美元左右。長期以來巴勒斯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來源國之一。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2017年全球2500多萬流離海外的難民中有五分之一是巴勒斯坦難民。
每年聯合國難民署都會劃撥資金給各地安置巴勒斯坦難民的難民營。除了聯合國之外其他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也會為巴勒斯坦提供援助。事實上為巴勒斯坦提供援助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中還包括美國、歐盟、以色列,不過對巴勒斯坦援助力度最大的還是阿拉伯兄弟們(尤其是沙特、科威特、卡達、阿聯酋等幾個海灣產油土豪國),但近年來這些國家給錢的積極性明顯沒以前那麼強烈了。
除了國際援助之外巴勒斯坦還有自己的收入來源。目前巴勒斯坦大部分國土被以色列實際佔領,巴勒斯坦政府能實際有效控制的地區相當有限,不過在這相當有限的土地上也分佈有巴勒斯坦自己的產業——這些產業包括農業種植、漁業捕撈、礦產開發、建築建設、服裝加工、金融、旅遊等等。巴勒斯坦一樣有人種地、一樣有人做小生意,也不是就完全坐等國際社會援助。
農業是巴勒斯坦經濟來源的主要支柱之一:目前巴勒斯坦生產的瓜果蔬菜以及橄欖油等農作物基本佔據了其出口效益的重頭(佔巴勒斯坦對外出口產品的25%)。巴勒斯坦的可耕地面積約為16.6萬公頃,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20%左右。除了種植業之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巴勒斯坦人從事畜牧業。2012年巴勒斯坦的農業總產值達3.3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
據巴勒斯坦工業部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巴勒斯坦共有各種工業企業4000家。巴勒斯坦是個資源廣且多的地區:巴勒斯坦境內有天然氣4920億立方米、石油1.84億桶、煤1850億噸、鐵4.3億噸、鋁土7400萬噸以及大量的鉻礦、大理石和寶石。儘管巴勒斯坦資源豐富,但長期的戰亂導致工業化水平很低。目前巴勒斯坦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塑膠、橡膠、化工、食品、石材、製藥、造紙、印刷、建築、紡織、傢俱等輕工業領域。
巴勒斯坦境內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蹟可以作為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如今巴勒斯坦控制區內共有旅行社74家、餐館69家、旅館106家。目前在巴勒斯坦控制區內共有銀行22家,巴勒斯坦甚至有自己的法定貨幣巴勒斯坦鎊,然而絕大多數巴勒斯坦人使用的是以色列的謝克爾或美元。這一方面是由於大量巴勒斯坦人生活在以色列佔領區,另一方面生活在約旦河西岸的巴控區內的巴勒斯坦人有相當一部分會前往以色列打工。
巴勒斯坦前往以色列務工的人最多時每年有10多萬人,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務工的巴勒斯坦僑民也為數不少。透過對境內產業及僑民務工所得徵收的稅款構成了巴勒斯坦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根據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達成的《奧斯陸協議》規定:巴勒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稅款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徵收;以色列佔領下的巴勒斯坦領土由以色列代徵稅款。以色列的代收關稅也是巴勒斯坦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
光海關關稅一項以色列一個月就需要向巴勒斯坦財政部的賬號上打款1億多美元。這可是佔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當然以色列是否會按照約定向巴勒斯坦轉交這部分稅款得看以色列的心情——事實上以色列過去曾以巴勒斯坦拿錢資助恐怖分子為由拒絕向巴勒斯坦移交稅款。那段時間巴勒斯坦的失業率達到了27.1%,加沙一代的失業率甚至高達40%以上,這讓不少多子女家庭的生活陷入困頓。
巴以之間頻頻發生的衝突的確給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巴以之間的差距不只體現在軍事方面,事實上雙發在經濟上的差距也十分明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0年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巴勒斯坦的GDP總量約為155億美元、人均GDP約為3042美元;以色列的GDP總量約為4026億美元、人均GDP約為43689美元。巴以衝突因此也被稱為“窮人和富豪的戰爭”。
當然從巴勒斯坦的經濟資料也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儘管動盪不安,但還是有一定的經濟產能(儘管產值很低)。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亞洲50多個經濟體(包括主權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中巴勒斯坦位列第35位。儘管這樣的排名的的確確是相對靠後的,但其實巴勒斯坦的人均收入比起柬埔寨、寮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還是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