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剛過完元宵節的紫禁城沒有半點節日的喜慶。
登基以來一直想要個兒子的明代宗朱祁鈺,在接連遭遇了獨子夭折、愛妃杭皇后崩逝的打擊後,勉強過完新年便病倒了。
反觀他哥哥朱祁鎮,雖在土木堡之變中失利,被蒙古人擄走長達一年時間,日子卻混得風生水起。
眼下,被接回宮中的朱祁鎮,位稱“太上皇帝”,閒居南宮六年,又生了好幾個兒子。這一點,讓一直沒兒子的朱祁鈺嫉妒不已。
可朱祁鈺不知道,他一向無比看重的皇位,即將在今夜易主。
01
此時,在宮外,大臣徐有貞正爬上自家屋頂,對著滿天繁星,喃喃自語:“紫微星弱,欲成大事,就在今夕!”
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計劃,徐有貞找來了自己的老熟人——掌管宮中宿衛的石亨、擁有兵權的張輒以及掌管皇帝儀仗的太監曹吉祥,讓他們趕緊率兵趕往南宮。
石亨開啟宮門,支開守衛。張輒帶兵護衛,迎立太上皇朱祁鎮復辟。
一切準備就緒後,太上皇從容地走出南宮,登上步輦,朝著闊別多年的“家”——乾清宮方向奔去。
次日,百官們遵從朱祁鈺此前的聖旨,進宮參加開年以來第一次大朝會。當眾人抬眼望去,卻見龍椅上的皇帝換了人,一個個目瞪口呆:
坐在龍椅上的人,正是此前忙著“造人”的太上皇朱祁鎮。
就在大傢伙竊竊私語之時,勝券在握的徐有貞站出來吼了一句:“太上皇復辟!大家趕緊過來參拜啊!”
於是,一大批不明就裡的大臣趕緊伏地,整個大殿上鴉雀無聲。
緊接著,一直端坐在龍椅上的朱祁鎮終於開了金口:“景泰皇帝身染重疾,所以,才命徐有貞等卿迎朕復位。無需擔心,你們仍保留原職,任事如故。”
見狀,眾大臣只好山呼萬歲。
至此,這場被稱作“奪門之變”的兄弟鬩牆事件,成就了朱祁鎮梅開二度的帝王傳奇。而聽聞哥哥朱祁鎮代班自己主持了朝會,無力起身的明代宗朱祁鈺也只能回了句:“哥哥做皇帝,好,好,好。”然後,又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只不過,在唯我獨尊的皇權面前,“好不好”只能是一個人的事情。
02
與所有新登基的皇帝一樣,復辟後的明英宗朱祁鎮玩起了皇權在握的套路,只是他玩得更溜——畢竟是重登帝位,老有經驗了。
除了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他還好好封賞了身邊的“功臣”。在他的安排下,所有參與奪門之變的人,均有擁戴之功。“狗頭軍師”徐有貞,入閣,為兵部尚書。石亨、張輒等武將通通封爵賞第。至於那個有功的“閹人”曹吉祥,明英宗也像當年對待王振那樣給了他應有的封賞。
正所謂“新朝新氣象”,要是隻獎不罰,如何破舊立新?於是,那些曾經陷害過朱祁鎮或其長子朱見深的人,如“盡伐南城樹”的太監高平、前錦衣衛指揮使盧忠等人,通通被捕下獄。
明英宗天順朝的政治大清洗,開始了。
被捕下獄的人中,還有曾指揮過北京保衛戰的名臣、兵部尚書于謙和明代宗朝的內閣大學士王文。這兩人與明英宗本人並無直接的矛盾,但為了給天順一朝立威,這些曾經挽救國運的人,也只配成為明英宗案板上的肉。
然此二人皆非等閒之輩。特別是于謙,為官清廉不說,單就他在數年前的那場北京保衛戰中,帶領全城軍民,拼死抵抗蒙古軍隊,建立不世的保國之功,就足以令其名垂青史。
要搞掉一個救國的英雄,談何容易?
但如果皇帝有心搞,恰當的理由嘛,也不是沒有機會可以找到。
帝國朝堂之上,想要于謙死的人,不只是明英宗,還有奪門之變的頭號大功臣徐有貞。此人極擅觀察天象,他的兩次成功案例,都與明英宗一生所遇到的兩次王朝大變局有關。
當年,名字還叫“徐珵”的徐有貞一次夜觀天象,看出星象有變,預言了明英宗“北狩”的結局。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徐珵為求功名便進言南遷。誰知,這個建議不僅沒有得到當時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的認可,還遭致滿朝大臣的嚴厲駁斥。一向公忠體國的于謙甚至直說:“言南遷者,可斬也!”
而後,透過請託多方關係,徐珵才獲得于謙的諒解。于謙不計前嫌,為其舉薦官職。但有關徐珵升官的動議到了明代宗朱祁鈺那裡,朱祁鈺直接給出評價:“這人人品不行,心術不正,教書育人,恐誤人子弟!”
由此,徐有貞與對於謙、明代宗朱祁鈺之間的“不共戴天”之仇,算是結下了。
03
早已準備妥當的徐有貞,嚮明英宗亮出了一個他自認為必殺于謙等人的好理由:“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
是的,在明朝“謀立外藩”等同謀朝篡位。這種罪名一旦坐實,管你于謙曾經有多大的復國之功,那都是一個死字。
可是,徐有貞犯傻,一心想破舊立新的明英宗卻不傻。
在塞外喝了一年西北風,回京後被弟弟關了六七年的明英宗,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政治白痴。無論是作為蒙古人的俘虜,還是弟弟登基以來一直防範的“假想敵”,這些年的經歷都足以讓他學會,凡事謹慎從之。
明英宗想要的,不過是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就像他敬愛的太宗曾爺爺朱棣當年進南京城殺方孝孺一樣,于謙就是朱祁鎮為自己的復辟特地準備的“方孝孺第二”。
殺方孝孺,還能用謀反這種理由嗎?
在後世流傳的史書描述之中,明英宗頗感猶豫,聲稱“于謙實有功”。這一幕,讓如今很多人以為這是明英宗生出惋惜于謙之心。但我更願意相信,明英宗只是在提醒他身邊的“爪牙”,朕要的是一個“名”,其他的都不重要。
經明英宗這麼一提醒,徐有貞終於說出了決定於謙生死的那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很顯然,這個答案正合明英宗的胃口。
正所謂“師出有名”,當年朱棣篡侄子皇位打的是“靖難”的旗號。雖然至今仍受千夫所指,但好歹有個理由。奪門之變算什麼?恐怕朱祁鎮自己也說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樹立一個反派典型,那麼,朱祁鎮將無法向天下泱泱臣民交待自己的所作所為。
所以,于謙必須死。
對此,于謙可比一同入獄的大學士王文要清醒得多。面對所有的指控,于謙淡然地對王文說了一句:“這些都是石亨他們早就商定好的,再辯駁下去又有什麼意思呢?”
到了這一刻,明知必死無疑的于謙還在拼死維護想殺他立威的明英宗,將一切的過錯推給石亨、徐有貞等人。
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奪門之變後的一個星期,于謙人頭落地。
史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奇異的天氣現象不禁讓人感覺,于謙的冤屈連老天爺都看不過去。他拼死守護的帝國,忠心愛護的君主,反倒成了奪走他生命的“劊子手”。
天下竟是如此的可悲可笑。
04
沉浸在復辟喜悅中的明英宗,下一步是思考如何安置“先帝”朱祁鈺。
從奪門之變到新朝獎罰完畢,整整十多天過去了,病重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居然還沒死,深宮中甚至一度傳出他痊癒的訊息。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生命的奇蹟。
但皇位既然易了主,那麼“先帝”也只能變成廢帝了。
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明英宗假託皇太后的意思,頒詔廢黜了朱祁鈺。在這份詔書中,朱祁鈺被形容成“性本梟雄”之徒,說他謀奪了皇位之後,對哥哥和侄子很不好,實乃“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怒”。
沒多久,朱祁鈺就死了。
此後,有關朱祁鈺被謀害的記載,即見諸於各類野史之中,而那些公認的正史則更傾向於朱祁鈺是病死的。的確,從明英宗的角度來看,一個早已掌握朝廷實權且主導了輿論風向的皇帝,此時已經不需要再暗殺一個“活死人”了。
至於他在廢黜詔書中提及的“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等憤怒之辭,一則可再次為奪門之變的合理性作出解釋,二則表明被莫名幽禁了好幾年的明英宗太需要一個情緒的宣洩口了。
歷史上,為了皇權而兄弟鬩牆,這樣的戲碼經常重演。明英宗朱祁鎮當年被軟禁在南宮的精神壓力,實在太大了。他不僅要提防弟弟朱祁鈺對他下手,還要警惕那些為了討好在位皇帝而提出解決掉他的太監或官員。或許這也是明英宗在復辟之後,將弟弟安置在紫禁城一個偏僻角落裡的主要原因——讓朱祁鈺也嚐嚐被軟禁的滋味。
05
朱祁鈺之死,宣告了明英宗面對的前朝問題基本都處理妥當了。接下來,他需要思考自己第二屆任期內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
自明太祖朱元璋以降,皇位傳到明英宗手上,已歷四世五任。在這期間,明朝經歷了明太祖到明宣宗四代人的治世,國力蒸蒸日上。按照歷史發展規律,當一個王朝歷經多代治世之後,往往會進入一個轉折期。處理得當,王朝開啟盛世;處理不當,結局就如明英宗第一屆任期內遭遇的“土木堡之變”一樣,將國家帶入深淵。
作為那一場恥辱性慘敗的領導者和親歷者,復辟後的明英宗有意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修正。據天順年間吏部尚書李賢的《天順日錄》記載,明英宗在與李賢的對話中,曾透漏過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
“五鼓二點即起,齋潔具服拜天畢,省奏章剖決訖,復具服謁奉先殿,行禮畢,視朝。循此定規、定時,不敢有誤。退朝至文華殿,或有政事有關大臣者,則召而訪問商榷。復省奏章訖,回宮進膳後,從容遊息至午初,復省奏章。暇則聽內政,至晚而休。”
可見,復辟後的明英宗每天半夜起床,先批閱奏章,再到祖宗牌位前懺悔,然後上早朝,退朝後繼續到文華殿辦公,中午午休一下,接著繼續批閱奏章,召見大臣,直到晚上睡覺。
在第二次成為皇帝以前,那近十年的人生大起大落,是明英宗刻在骨子裡的自我感知。復辟後,他早已意識到,皇位來之不易。故無論他的勤政是做做樣子,還是真心悔過,目的都是想要好好守住大明江山這份家業。
想守住家業,那就好好幹。
據統計,從天順元年到天順七年之間,明朝百姓至少遭遇了22次旱澇災害,歷年受災範圍之廣,為前朝所未有。天災之後,明英宗無一例外都施行了賑災免稅的政策。在“生民之大本”思想的指導下,他以李賢等文官為首,實行開倉放糧、借支官糧、低價糶賣等手段,積極保障民生,解決民眾受災之苦。
更令人驚奇的是,復辟後,明英宗雖曾為王振修祠立廟,但宦官們再難恢復王振在世時的輝煌和地位。《明英宗實錄》記載,天順二年(1458年)十月,當時的鷹坊司太監想要外出採獵供明英宗享樂,臨行前,皇帝警告他們不許胡來。但出宮採辦的太監們沒當回事,到了地方上依舊我行我素,結果回宮之後,全都獲罪受罰了。
在奪門之變中出力頗大的宦官曹吉祥,儘管在某一段時間內權勢如日中天,但從前正統年間王振擁有的宦官行政批紅權,他到死也沒拿到。
或許,明英宗已經明白,即便前事多麼不堪回首,往後也不能夠破罐子破摔了。
06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明英宗洗心革面。
就在明英宗大刀闊斧地更正過往的施政弊端時,那幾個在奪門之變中立了大功的野心家卻鬧掰了。原因是明英宗授予他們的權力,分配不均。
歷史上,文官和武將的地位從來都不平等。特別是宋、明這種擁有龐大文官集團的朝代,武將壓根就不可能是決策者。而一個國家想要與民休息,則必然會減少戰爭。無仗可打,像石亨這種純武夫出身的將領,自然也沒有什麼用得著的地方。
於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三個盟友出現了分化:徐有貞入閣參與機要,決策國家大事,每天忙得很;石亨無仗可打,只能糾集起一幫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親戚,問皇帝要官做;而沒了批紅權的曹吉祥,更為不堪,向皇帝討官只能把養子、侄子的名字列上。
因三人出身不同,地位的變化最終激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
為了在皇帝面前爭寵,曹吉祥、石亨兩大閒人最先結盟。利用曹吉祥司禮監太監的身份,曹石聯盟在明英宗屏退眾人與徐有貞密談時,得到雙方講話的內容。之後,曹吉祥再將這些內容反饋給明英宗,讓明英宗認為是徐有貞洩露了他們的君臣密談。
緊接著,曹吉祥領著石亨跑到明英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徐有貞如何利用內閣許可權,欺負他們哥倆,請求皇帝作主。
有了上次的洩密事件,徐有貞的好形象在明英宗面前已蕩然無存。於是,徐有貞順理成章地遭到貶官外放,離開了朝廷,曹、石二人的計劃圓滿成功。
或許沒有人意識到,徐有貞的被貶,恰恰就是明英宗本人最想看到的。
徐有貞固然有才,可從帝國政治影響層面來講,這樣一個僅僅靠誣陷忠臣、謀劃政變上位的內閣首輔,並不利於導向性宣傳。但徐有貞對明英宗的復辟是有功的,隨意處置一個有功之臣,恐怕滿朝文武皆會寒心。如此,透過曹、石二人的誣陷“借刀殺人”,反而是最好的手段。
曹、石二人趕走了徐有貞,自身處境卻越發不好了。
隨著徐有貞的消失,奪門之變的利益小集團徹底失衡。明英宗見縫插針,提拔了彭時、年富、王翱等人,依靠新興的文官集團勢力,逐步分化曹、石二人,奪回屬於自己的至尊皇權。
07
或許明英宗也能意識到,無論自己多麼勤政,多麼改過自新,還是會受到後人的詬病,被史官之筆刻在大明帝國的恥辱柱上。
所以,在天順朝有限的時間裡,他就像一個走上考場的學生,專挑分數高的大題先做,儘量為自己爭取一個好的執政成績。
在執政答卷上,明英宗選中了三道與自己情感有關的大題:釋放建庶人,恢復宣宗朝胡皇后的名位,以及廢除自明朝建立以來一直存在的宮妃殉葬制度。
有趣的是,在這三道政治題目上,他至少有兩道是靠蒙而蒙對的。
明英宗選擇釋放的建庶人,即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從兩歲起,朱文圭就被篡位成功的朱棣秘密幽禁起來。一直到明英宗復辟後的天順元年,朱文圭已在明朝宗室內部“消失”了近六十年。朱文圭的遭遇,觸發了明英宗心中“同病相憐”的因子。因此,在史書中,明英宗才會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提出“親親之意,實所不忍”的觀點。
儘管被釋放後的朱文圭,很快就因為無法適應新生活而去世,但明英宗的做法確實讓當時的人們相信,皇帝要變好了,要與過去劃清界限了。
就這樣,明英宗以他的同情心蒙對了第一道大題——釋放建庶人的舉動,被朝野上下視為“天順朝第一仁德之事”。
接下來,在他執政末期,廢除明朝的宮妃殉葬制度,同樣讓朝廷百官乃至天下人看到了明英宗做好皇帝的拳拳用心。
按明朝慣例,未曾為皇帝生育一兒半女的妃子的人生結局,基本就是在皇帝駕崩後,為皇帝殉葬。這一點,在建朝之初,朱元璋、朱棣父子算是貫徹落實得非常到位。史料記載,“太祖陵不知祔葬幾妃,今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嬪也。成祖十六妃,諡葬皆不可考,然皆祀於陵”。不難看出,那些在後宮中曾經侍奉過皇帝一兩次、沒啥名分的可憐女子,在皇帝去世後都得死。而宮妃身死尚需大量宮女服侍,於是連帶著曾經服侍過皇帝或殉葬宮妃的宮女們也得死。
明朝不僅朱元璋、朱棣父子能造孽,就連一向被稱作英主的明仁宗、明宣宗兩父子在駕崩之後,後宮殉葬之妃也多達7人。
此外,殉葬的風氣蔓延至明朝諸藩宗室。《明史·諸王傳》記載了秦慜王、晉恭王、周憲王、蜀靖王等人的宮殉情況。可以說,宮殉影響,彌害天下。
而為了防備漢、唐時代女主幹政的現象重演,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就規定,皇帝不宜選用有權勢的勳貴重臣之女,而應採取民間擇選秀女的方式,充實後宮。這讓民間百姓對選秀女入宮充滿恐懼,因此,廢除宮殉勢在必行。
但真正觸發明英宗決心廢絕宮殉,並非完全源自社會的因素。在他的後宮中,髮妻錢皇后的可憐才是令明英宗最終廢除宮殉制度的關鍵。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後,聞訊的錢皇后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所有錢帛財物獻出來,希望朝廷能早日贖回自己的丈夫,讓他們夫妻二人團聚。然而,出於綜合考慮,以及不願被蒙古人敲詐,朝廷最終選擇了另立皇帝的道路。作為“前皇后”,丈夫生死未卜讓錢皇后憂心不已。無助而絕望的她,只能依靠虔誠的祈求,換取精神上片刻的安寧。以後,在明英宗被放回幽居南宮之時,她又義無反顧地選擇與丈夫共度難關。
在這長達數年的精神與軀體的雙重摺磨下,錢皇后相繼瞎了一隻眼,瘸了一條腿。最悲慘的是,因戰爭及政局等各種原因,錢皇后與明英宗始終未有一子半女。
若根據宮中慣例,明英宗駕崩後,錢皇后很有可能就需要殉葬。這才促使辜負了髮妻一生的明英宗,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作出廢除宮妃殉葬的決定。
08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六,奪門之變後整整七年。
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3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在這一天駕崩。
臨終前,他擔心錢皇后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便留下遺言:“皇后千秋萬歲後,應與朕同葬。”
明英宗一生犯過很多大錯。從第一次當皇帝的荒唐與魯莽,到第二次當皇帝后冤殺于謙,都逃不過歷史的公正之筆。但在此之後,他確實變了。
在“做一個好皇帝”這件事情上,他算是用了此生最後的七年,拼力追趕。
從王朝的基礎民生到後宮私生活的無微不至,他都像是一個認真改錯的孩子。
這一點,從後世給他上的廟號“英宗”就能看出來。參照宋英宗、元英宗的廟號取法,英宗的意思大概為“英年早逝,大業未成”。這多少有點考卷只做到一半,卻不得不到點交卷了的惋惜意味。
自始至終,他就是個孩子,來不及長大就走了。
參考文獻:
[明]柯潛等:《明英宗實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明]鄧士龍:《國朝典故》,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
[清]查繼佐:《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王玉祥:《論明代中葉的皇權之爭》,《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朱子彥、王安中:《明代宮殉制度探究》,《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3期
李慶勇:《英宗復辟的人物因素分析》,《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賈永恆:《明英宗天順年間政局轉變探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