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直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證明下不斷尋找答案,書籍並非傳遞知識的唯一工具,但也是提供人們問題的良好解藥。
世間萬物的形象瞬息萬變,也許前一刻是罪無可赦,後面卻是時代勇士,這是世界萬物的複雜性,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曾經有一本書《醜陋的中國人》,從名字上聽來這本書是用來專門批判中國人的不堪,但對於當時那個時代的大家而言是面對恐慌所擁有的一個理由。
當大家讀完這本書又重新擁抱現實時,人們卻發現這本書的定義和角度實在狹隘。
01《醜陋的中國人》:時代反思的理由
臺灣作家創作出來的這本書,在1985年成為了年度暢銷書,這本書的文章有幾十篇的雜文,內容基本都是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
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將傳統文化的種種弊端批判得狗血淋頭,乍一看那幾千年似乎都是錯誤。
即便是在歷史洪流終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時期,後浪裡的我們回顧他們也要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存在一定的弊端。
那些保守思想框架出來的中國人形象總是帶給人們一種迂腐又死板的感覺,可惜避之不及又無法悔改。
這本書算是大膽剖析,作者以醫生給自己做手術的視角批判那些流傳千年的文化和習慣。
為何在那個年代卻成為了一本年度暢銷書?難道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夠愛國?真的認為自己的傳統文化有那麼不堪嗎?
倘若要去理解這樣的一個現象必然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理解一個時代的人們喜好要回歸當時的中國時代,中國正面對著各種不如意事情的發生。
哪怕是隻能用隻字片語來回顧歷史的我們,也能感受到那段時間的結束點是鄧爺爺帶給我們的改革開放時代。
改革開放四個字於那個年代而言是救命良藥,在那之前的中國早已百孔千瘡。
我們對過去的十年進行矯正和批判,這個過程會令我們不知不覺當中也對傳統文化開始挖掘,正是這個從外到內的過程,讓我們主觀代入某種厭惡情緒。
這種厭惡情緒反射到整本書的誕生時,就變成了我們對一個時代現象的解釋和整個中國人民處於恐慌和迷茫狀態時的答案。
這樣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讓我們看得出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實際上是國人病急亂投醫的現象。
鄭若麟先生年輕的時候也深受這本書影響,那個時候在讀完以後,他感到自己的靈魂深切地與文中的內容產生共鳴。
甚至覺得自己的傳統文化真的如此漏洞百出,而中國人也真的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劣根,可當理論內容貼合實際進行對比的時候,他卻發現一切想得太過於片面。
02 西方生活:現實對比發人深思
學者鄭若麟曾經談過自己看《醜陋的中國人》時內心的感受,提起是因為這本書是他對中國兩種印象跨越的一個歷史見證者。
在年輕的時候,他深受這本書的影響也對書中的內容感到共鳴。
可當他真正來到西方生活的時候卻發現書中批判的那些傳統文化也存在著良好的一面,甚至會讓自己感受到中國人可愛的一面。
西方國家一直被“先進”二字追捧,甚至因為自己的先發優勢形成了一定的社會資源積累。
而這種特定時代下的普遍現象留下了人們一個深深的認知,那就是西方國家等於先進,但這個認知具有一定的假象性質。
真正生活面對現實的時候,他發現西方國家的宣傳就像一部戲劇,舞臺之上光鮮亮麗,舞臺之下充滿了複雜性和與舞臺上表裡不一的虛偽畫面。
在它的內部,貴族勢力和公司集團象徵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能夠同時作用於對西方國家而言十分重要的議會組織。
我們聽到的那些宣傳,認為西方國家的普通人永遠都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
可當真實地去面對他們的生活,卻又發現他們的自由向上永遠有一個觸之不可及的天花板,而他們大肆宣揚的自由西方不過是種假象。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提出過一種理論:他認為如今的所有現象在149000年以後都會重新再現。
這句話其實能夠和歷史不斷重複的理論結合在一起,變的是人們的生活狀態,生活質量和對生活的認識,但不變的是人性。
當年他對自由西方的假象認識也能帶到如今,正如近期我們看到的美國費城的街頭畫面。
那些被毒品困擾的人們流浪在街頭,用不同的姿勢蜷縮在街角上,那一刻,我們真實看到了美國大片當中的“喪屍”場面。
這真的是所謂的民主自由和權利至上應該帶來的畫面嗎?
奧巴馬作為美國21世紀以來的總統當中最受人矚目的一位,追捧他的歡呼與他本人在政績當中所做出的成就有關。
作為一個長年享受到國家切實政策落實的中國公民,我們十分不能理解奧巴馬在美國完成醫療保險政策能夠獲得如此多民眾的歡呼和支援。
並非醫療保險在中國不重要,相反作為一個大基數國家能夠感受到這項政策所帶來的便利是我們的幸運。
可其他的幸運也發生在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自主地認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應該為他的人民做出同樣的奉獻或政策落實,對比之下的美國民眾反應看似有點誇張。
03 各有歸途:不同國家的前進方向都有自己的道路
這件事關乎美國的政治體制,雖然有對外的總統和相應的政府組織,但實際上作為聯合國,每一個州也相當於一個“小國家”一樣的存在。
而一項政策能夠在全體實施需要幾十個州達成一致的意見,在這樣的分散政治體制下,美國想要將一項政策落實在全部的範圍當中十分困難。
他們在基建方面投入不斷地消耗,甚至當他們發現總統在任期之內能夠完成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的時候,這種基建投入也隨著這個比例下降。
鄭若麟先生在年輕時來到西方國家時,看到比如今還要悲慘的畫面,那就是西方國家因為基建問題卡在了瓶頸。
他們揮舞著民主的大旗看似博愛又自由,但實際上統一真正為民眾做出一些實際有效地貢獻的可能性很低。
我們試想一個畫面:當一個政府的財政投入不斷付出,可迎來的回報是斷崖式的下降,這個國家對於民眾而言,或者說這個政府對於民眾而言的需求性真的有那麼高嗎?
這樣的持續下降,國力一直在損耗整個國家,社會穩定狀態是否能夠如之前那般穩定?
西方世界所存在的危險其實在近百年來甚至幾百年來一直都在不斷出現,他們並沒有得到有效甚至是根本性解決。
相反在個人領導下只能得到一定的壓制,這也就是讓鄭若麟先生感受到中國人可愛的開始。
在雙方現實進行相互比較之下,我們才能夠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重新認識那些已經在我們心中留下消極影響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
因為兩種生活的相差,我們才能夠認識到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對比那本書中的批判,顯示出的是後者吹毛求疵的態度。
鄭若麟作為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選擇,而我們這些時代受益者的後人感謝那個時代的人們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很難想象在眾人批判的情況下,我們依然保持著理智,選擇了能夠讓整個國家向正確方向前進的選擇。
我們也曾經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考慮是否要全盤西化,但正是因為我們有偉人的高瞻遠矚,所以中國能夠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當中,從最初的動搖不定到之後的成熟強大。
盲目效仿其他國家甚至想要全盤學習也有跡可循,比如日本就是一個學習能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可是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想要學習其他而沒有自己內涵的國家精神上的空虛又有多麼可怕。
中國有自己的道路更應該堅定道路前行,大風大浪很正常,但前行的終點一定是鮮花盛開掌聲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