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一位年輕讀者給楊絳老人寫信,說自己鬱悶、抑鬱、內心充滿許多困惑。
於是,楊絳老人只回復了一句話:年輕人,你的問題就是想得太多,而書讀得太少。
人越長大,經歷越多,思考越多,心中的困惑就會越多。
如果不及時讀書學習,解開心中的困惑,便會心生抑鬱。
就如孔子所說:思而不學則罔,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朋友A總是多愁善感,容易悲觀抑鬱,我建議他可以嘗試多讀讀書。
因為,一個人真正愛讀書的人,是不會抑鬱的。
1、讀書讓人內心更加充實
一個人如果讀書很少,或者幾乎不讀書,猶如井底之蛙,很難看不到更大的天空。
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沒有文化和思想,光去旅行,只是一個郵差罷了。
甚至,他越是走遍大江南海、雲遊四方,越會感覺內心孤獨、抑鬱。
反之,一個愛讀書的人,見多識廣,眼見大開,看待事物、想問題的時候,更有深度、廣度。
時間長了,內心便會變得越來越豐富而寧靜,繼而在外展現出一種高貴的氣質。
那些百歲的文學大家哪個不是一臉慈祥和博愛,年齡越大越溫醇。
比如說,冰心、楊絳、巴金、啟功、季羨林、周有光、南懷瑾等等。
楊絳老人
按照古人的說話:
一日不讀書,便會覺得自己在塵世間變得庸俗;
二日不讀書,照鏡子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面目可憎;
三日不讀書,與人說話的時候,就會變得毫無意味,生活枯燥無味,沒有生機。
可見,書籍是滋潤心靈的沃土,它可以驅趕著內心的孤獨、寂寞、抑鬱,讓人更加充實、自由、幸福。
在書中,我們與許多高貴的靈魂對話,從他們的思想中汲取營養,繼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格局也更大,內心更加充實。
比如說,讀《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歷史書籍,可以讓我們明智;
讀李白、杜甫、蘇東坡、陶淵明的詩詞,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情感,使人更加聰慧;
讀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等諸子百家的哲理書籍,可以使人思想更加深刻;
讀《人性的弱點》、《自卑與超越》等心理學書籍,讓我們更加了解人心和人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讓人靈魂更加充實。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說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當我們把讀書當成終生事業,活到老學到老,便可真正懂得由讀書中得到的樂趣,內心更加充實。
就如好學的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貧,但是他卻能安貧樂道,精神富足,淡然處之。
2、讀書讓人更加積極樂觀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中總結了許多事物發展的規律;
當我們明白了各種人生規律後,便會不再迷茫,更加積極樂觀。
愛讀書的人,更具有智慧,而智慧可以幫助人“撥開雲霧見天日”,繼而更加積極樂觀地看待人生。
魯迅先生雖然寫了很多批判文章,但是他內心依舊積極樂觀,他說: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坎坷,但他是這樣看待人生: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
愛讀書的人,思想更加辯證,看問題更加全面,因此骨子裡總是流淌著一種樂觀的英雄主義: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人都認定這件事一定會勝利,毫無懸念;愛讀書的人,反而覺得其中會藏在失敗的危機;
人人都料定這件事一定會失敗;愛讀書的人,反而積極樂觀,認為其中藏著轉敗為勝的一線生機。
一般人喜歡片面看待人性,要不是認為人性本善,要不是抱怨人心險惡。
但是愛讀書的人,能夠正確看待人性:天下無一成不變的君子,也無一成不變的小人。
一般人都是喜歡好福氣,而厭惡禍患,要麼過分樂觀,要麼過分消極悲觀。
但是愛讀書的人,能夠正確看待福禍: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福與禍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一般人都渴望成功而厭惡挫折,患得患失,為了名利而勞心勞力。
但是愛讀書的人,能夠正確看待挫折與得失:他們把挫折當成是成功的墊腳石,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加淡定地看待人生的各種處境。
“思想決定命運”!
那些愛讀書的人,總是積極樂觀,終於能夠轉禍為福,笑到最後。
因此,他們的事業也會更加成功,人生更加幸福。
3、讀書讓人三觀更加端正
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的氣質本是天生的,但後天的讀書學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曾國藩多次在家書中強調:子孫後代一定要多讀書!
就是因為他深知讀書對人生的影響深遠,可以塑造人的三觀。
如他在家書中所寫: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讀書可以明理,讓人三觀端正;三觀端正了,人生自然也更加順利。
正所謂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裡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裡。
人如果不讀書,便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那麼周圍人的三觀就是自己的三觀。
久而久之,人的精神獨立與自由也就慢慢丟失了,最後對於是非與善惡的判別標準,也容易出現偏差。
正如作家蔣方舟所說:多讀點書吧,不然你的三觀將是由你的親朋好友決定。
一個人三觀正,則人品端正,人品端正,則可以厚德載物,走得更加長遠。
讀書是如何影響三觀與人品的?
《菜根譚》中說得很清楚:德隨量進,量由識長。
人的道德隨著氣量的增長而提高,人的氣量也是由於見識的增加而更寬宏。
所以,我們要想使自己的道德更加完美,就應該使自己的氣量更寬宏;
要使自己的氣量更寬宏,就應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增加自己的見識。
讀書可以增加人的氣量,提升人的品德,所以愛讀書的人,更加不容易抑鬱。
結語:
人活著,為了避免空虛與迷茫,應該找個事情做,而且最好有個長期且艱鉅的目標。而養成讀書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書籍是永遠讀不完的。
而且,讀書能夠不斷充實人的內心,豐富人的靈魂,提升精神境界。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著許多磨難,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們一定要積極樂觀,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而讀書學習讓人明白事理,增長智慧,開闊見識,繼而更加積極樂觀對看待人生以及生命中的各種人與事。
所以說,我們再苦再累,也有抽空讀點書,就如曾國藩詩句中所寫:百戰歸來再讀書。
人的發展,短期看機遇,中期拼實力,長期靠人品。在人品與能力之間選擇,前者更加重要,所以端正三觀、提升品德要比所謂的高情商和高智商更加重要。
而讀書學習是最好的修身方式,可以端正人的三觀與人品,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
綜上,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內心更加充實,心態更加積極樂觀,三觀和人品更加端正,他們是不容易抑鬱的。恭喜那些愛讀書的人!
如果您喜歡琢磨君的文章,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