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自己在抖音上比較關注育兒方面的資訊,經過演算法推送,刷到了一名“培培愛數學”的抖音博主。這位小朋友,四歲兩個月就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組了,初看到,下意識認為是家長過度培養了,揠苗助長。
培培爸爸表示,他沒有揠苗助長,這跟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關,華裔數學家陶哲軒8歲就會大學數學和物理了。超前數學教育確實對孩子身心不好,但是要與孩子的思維能力相匹配,科學的教育方法與引導,能不斷地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所以天賦很重要,後天培養更重要。第一、只在孩子有興趣的時候教孩子;第二,只教孩子能理解的知識;第三,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看了培培爸爸的多期影片,確實對他的教學模式很感興趣,不經提出疑問,每個孩子都能達到培培的程度嗎?如何培養小朋友?作為一個家長,在孩子的發育過程的不同時間段,應該要把培養重點放在哪些方面?我的孩子適合嗎?……一連串的疑問困於心頭,雖然培培爸爸也出售課程,但是我關注偏晚,已經不能購買。
不可否認,培培爸爸確實是很出色,畢竟四歲的小朋友能做初中的題目,他在與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提高數學認知方面確實有許多獨特的方法。
培培爸爸有一期節目是講數學啟蒙,孩子啟蒙第一階段是數數,從1到10;第二階段是點物體,一個、兩個、三個……他強調,這兩個階段必須要等孩子認知水平到了,才能進入後一個階段,不可操之過急。這點我深有體會,三歲多讓自己的孩子數東西,他數不出來。幸好沒強制他,只是順其自然。
但是,因為關心孩子的發育,我也瞭解過幼兒發育方面的知識,過早的教育孩子,會不會出現“爬樓梯”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物件(代號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大的時候,T總共練了8周,C只練了2周。
大家想想看,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我想,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只練了兩週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的還好——C在10秒鐘內能爬上那特製的五層樓梯的最高層,而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同樣的任務!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太早了,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3周才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透過訓練的加速孩子的發展,否則將會欲速而不達,甚至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不可否認,社會中確實存在天才兒童,也就是超智兒童。也有人提出“人的性別、年齡、個性、能力生來就有差別,教育上的“均勻用力”是最低層次的、浮於表面的偽公平,根據受教育物件在各方面素質的不同提供適合每個人的相應的教育條件才是真正的、實質性的公平。”存在大眾精英化教育,應該要把超智兒童篩選出來,進行超常教育。如有人認為英才學生具有以下特殊的學術傾向、有創造性或豐富的思想、能力中的一種或多種:綜合性的智慧領導才能、形象和表演的藝術才能、心裡運動能力。
大多數人都不是英才兒童,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也不要太過著急,成為英才兒童不僅僅是智商方面,例如部分人提出英才教育目標為:培養思考能力、創造性表達能力、學習能力、自我表達能力、考驗其經驗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家長在育兒方面,不應強調一方面,更要觀察孩子的發育狀況,在合適的時機點合適的技能點,合適的時間段去進行特長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