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大多都有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的經歷,這些經歷多數都並不愉快。
一方面是著急需要專業處理的病情,另一方面是漫長的等待時間,以及此起彼伏的哭聲,相互放大的焦慮。
最近,中國首檔兒童醫療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播出了,以兒科醫生為人物主角,記錄他們在兒童外科、內科、骨科等兒童常見疾病和傷害高發診室的故事。節目所展現的不僅僅只有兒科醫生的科室日常,還包括當代家長的教育問題。
例如,脾氣火爆的媽媽面對調皮的孩子,選擇的“教育方式”卻是直接動手,結果導致孩子受傷;由於缺乏足夠的醫療知識,在面對身患病痛的孩子時,爸爸給出的回答是,“男子漢,要忍著,要有擔當”,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我們觀看這部紀錄片,可以從別人的教訓中獲取經驗,成為更加合格的家長。事實上,每一次帶孩子去醫院就診,都是父母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機會,除了在孩子健康上的學習,父母還能學到什麼呢?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兒科教授和心理學教授就做了一個非常創新的舉動。他們分別在2016年和2021年發表了兩篇論文,介紹了一個名為“坐下來玩”(Sit Down and Play, SDP)的正向教養專案。
這個專案透過與正在候診的家長們溝通、指導家長如何在家進行遊戲活動,為家長們提供正向教養方面的培訓。
研究證明,該專案不僅可以緩解家長初為人父人母的育兒焦慮,同時也可以滿足兒童身心健康的需求,豐富兒科醫院和門診的功能。
以下是他們的第一篇論文,於2016年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介紹了“坐下來玩”專案的效果。參與研究的家長們在為期四周的跟蹤調查中表示,他們透過該專案不僅意識到了和孩子一起遊戲的重要性,而且在遊戲過程中注意到了孩子的變化,並且加強了現有的正向教養行為。
論文中沒有詳細介紹“坐下來玩”的具體操作,但我們認為在兒科候診的環境和碎片化時間中,這些活動不應該是複雜的設定。簡單的親子活動專案介紹,就足夠產生效果,關鍵是我們要走出這一步。
所以我們建議,“坐下來玩”等正向教養專案,非常值得兒科醫院和門診的管理者考慮引入,為兒童的身心健康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如有興趣,可以聯絡我們探討。
原論文標題:坐下來玩——基於社群醫院,加強父母教養行為的預防專案(Sit Down and Play: A Preventive Primary Care-Based Program to Enhance Parenting Practices)
原論文作者:Reshma Shah,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兒科助理教授
Daniela DeFrino, Yoonsang Kim, Marc Atkins
原論文DOI:10.1007/s10826-016-0583-6
帶讀&譯校:陳坤元
本文摘錄、翻譯和轉載的內容版權屬於原媒體及作者,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有版權疑問,請聯絡我們。譯文水平有限,僅供參考,歡迎留言指正。以下為論文節選內容。
社群醫院是一個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教養行為的理想環境。我們進行了一項試點研究,以確定 "坐下來玩"(SDP)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這是一個基於社群醫院的專案,透過帶回家的遊戲活動促進正向教養行為。
我們在一個城市的社群醫院診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前瞻性研究。在30名6-12個月大孩子的家長候診時,對他們進行了“坐下來玩”的培訓。家長完成了4周的跟蹤調查。
這份調查包含了與“坐下來玩”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有關的開放訪談問題,並對回答進行內容分析。開放式的訪談資料涵蓋了四個主題:
(1)遊戲的重要性;
(2)實驗過程中注意到孩子的變化;
(3)現有的正向教養行為得到加強;
(4)對該專案的滿意度。
這項初步研究表明,“坐下來玩”是一個可行的、有潛在益處的專案。這個專案可以在兒科健康檢查期間提供給家長。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坐下來玩”在教養行為和發展結果上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養、發展、干預、社群醫院、貧困
經濟學、生物學和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兒童早期,認知豐富的家庭環境和敏感的養育方式有助於兒童的語言、社會情感和認知發展(Hackman et al.2010; Heckman et al.2010; Larson et al.2015; Rodriguez et al.2009)。雖然教養行為對兒童發展結果的影響已得到充分證實,但教養行為的重大差異仍然存在。
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利用社群醫院環境,為家長提供一個低強度的教養方式,以促進正向教養的實踐。為此,我們設計了 "坐下來玩”這個針對家長的專案,目的是透過帶回家的遊戲活動促進正向養育行為。我們計劃在孩子2歲前的兒科健康檢查中進行這個專案。
研究方法
我們在芝加哥的一家社群醫院診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前瞻性研究。在獲得基線測量後,在家長候診時,由受過訓練的研究助理在檢查室或等候室對父母進行 "坐下來玩 "的指導。指導後一個月與家長聯絡,進行電話跟蹤採訪。
坐下來玩(SDP)的干預措施參考了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是,人們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感受(即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Bandura 1977, 2004)。
因此,針對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專案應該對父母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社會認知理論中用於促進自我效能的關鍵結構是:觀察學習(對所需行為的反覆示範)、促進因素(參與行為的資源存在)、知識(意識到正向教養行為對兒童發展的好處)和自我調節(實現教養行為的具體策略)(Bandura and Schunk 1981; Bandura 2004; Gollwitzer 1999)。
“坐下來玩”專案的每一節課(10-15分鐘)中包含以下內容:
(1) 研究助理使用簡單的玩具,向家長示範如何使用玩具來促進與孩子的交談和遊戲(觀察性學習)。針對特定年齡有不同的玩具。6個月大的孩子家長會用可堆疊的環,9個月大的孩子家長會用三個球,12個月大的孩子家長會用木製汽車。在這段時間裡,研究助理會就家長們的孩子目前的發展能力以及與孩子交談、遊戲和互動的重要性進行討論(知識)。
(2) 研究助理要求家長使用玩具與孩子一起玩,並表揚孩子,給孩子加強積極行為的反饋。研究助理將玩具交給家長帶回家,並建議家長在家做一些簡單的活動,以支援家長對採取鼓勵積極互動的行為的信心(促進因素)。
(3) 研究助理要求家長承諾每天與孩子一起玩,以強調這些互動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自我調節)。
結果
遊戲的重要性
家長對學習新方法以改善他們與孩子的相處表示讚賞。有14位家長提到,學習遊戲的重要性是特別有價值的。一位母親說:“學習遊戲是很有用的,孩子在玩的同時也在學習”。
另一位家長評論說:“有時你不知道與你的孩子建立聯絡有多重要;有時你認為只是抱著他們就夠了,但是當你和他們一起玩時,你就和他們建立了聯絡,這是最重要的。”
實踐過程中注意到孩子的變化
12位參與者提到學習如何與他們的孩子互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有力的體驗。學習過程中,孩子的行為通常會有明顯的變化。
例如,一位參與者說:“我注意到用,在參與了‘坐下來玩’並有人就此與我交流後,我注意到孩子說話更多了。我還注意到,我與孩子的互動越多,他就越活躍,甚至會跳舞。這真是太有趣了!”
強化已有的正向教養行為
13位家長提到,該專案是對他們已經在做的正向教養工作的再次肯定。例如,一位家長說:“這個專案讓我明確了我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從專案中的專業人士那裡聽到我做的是正確的,感覺非常好。”
對該專案的滿意程度
所有參與者都對研究人員與他們相處的時間表示感謝。家長們認為在候診的時候有人和他們交談很有幫助。一位家長說:“家長候診的時候應該有更多可以做的事。”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坐下來玩”是一個可行的、可接受的專案。該專案可以在兒科健康檢查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候診時間提供。此外,我們的結果顯示,SDP與正向教養行為的頻率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