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溢奶
健康的新生兒吃過奶後有時會從嘴角流出少許奶液,我們通常稱為溢奶、漫奶或漾奶。隨著月齡的增加,這種情況會逐漸改善,一般6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因為新生兒胃賁門松馳,就是胃的入口比較松,幽門相對較緊,胃的容量小,胃呈水平位,故易發生溢奶。餵奶後應將寶寶豎起,輕拍後背,排出嚥下的空氣,打個嗝會減少溢奶的發生。還可以將寶寶側睡,防止溢奶後嗆到。少量溢奶屬正常現象,新手爸媽不要太緊張。
新生兒溢乳怎樣避免:1.洗澡前、換尿布前儘量不要餵奶,因為在給寶寶做一些動作時,都有可能溢奶。2.儘量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會比躺著餵奶溢奶少一些。3.對於用奶瓶吃奶的寶寶,選擇大小最為合適的奶嘴。開口過大在給寶寶餵奶時,容易發生喝奶過急的情況,寶寶會因此吞入大量氣體,引起溢奶。
新生兒打嗝
對於小寶寶而言,打嗝是很常見的,新生兒尤其多見。為什麼會打嗝呢?在人體內,有一層分隔胸腔和腹腔的很薄的肌肉,稱為膈肌。膈肌與呼吸運動關係密切,膈肌收縮時膈頂部下降,胸腔擴大,完成吸氣動作;膈肌舒張時膈頂恢復原位,胸腔縮小,完成呼氣動作。
新生兒由於神經發育不完善,控制膈肌運動的植物神經活動功能容易受到影響。遇到冷空氣吸入、進食太快等現象,膈肌容易突發收縮,迅速吸氣,使聲帶收緊,聲門突然關閉,從而發出“嗝、嗝”聲。
隨著寶寶的生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完善,打嗝現象自然會減少。打嗝時,可給小寶寶喂些溫開水,或將其抱起輕拍背部,打嗝就會止住。餵奶時,避免空氣吸入。用奶瓶餵奶時將奶瓶適當豎起來,防止奶嘴裡有空氣,不要將奶瓶喂的很空,都可以避免吸入太多空氣。餵奶後豎抱寶寶靠在大人肩部輕拍其背部,讓其胃內空氣排出,可預防打嗝以及溢奶。
新生兒黃疸
幾乎每個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是由於寶寶出生時膽紅素生產量大於排洩量所造成的。生理性黃疸無出生後2〜3天出現,表現為面板與黏膜發黃,4〜5天達高峰,也就是最黃,7〜14天逐漸消退。早產兒可延至3〜4周消退。寶寶吃奶、精神等一般情況較好,只需讓寶寶多吃多拉,無需特殊治療。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或膽汁排洩障礙等多種原因導致的。主要特點有:1.出現時間早: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2.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可超過4周。3.膽紅素水平過高:一般指足月兒膽紅素水平>12.9mg/dl,早產兒膽紅素水平>15mg/dl。4.膽紅素增長快:膽紅素水平每天升高>5mg/dl。5.黃疸反覆出現:黃疸會表現為退而復現。6.若不及時治療,新生兒會表現出精神欠佳、吮吸無力,嚴重者可出現膽紅素腦病,如嗜睡、抽搐等症狀,有生命危險。新生兒住院期間醫生會每天監測黃疸,出院後如果出現面板、鞏膜黃染逐漸加重,需及時至新生兒科檢查治療。
新生兒馬牙
新生兒馬牙在口腔上顎中線與齒齦部位,有黃白色、芝麻或米粒大小的小顆粒,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俗稱“馬牙”。數週後可自然消退,屬正常現象,不可挑破,以免發生感染。少數初生嬰兒在下切齒或其她部位有早熟齒,稱新生兒齒,通常不需拔除。
新生兒紅斑
新生兒出生後1~2天出現,在頭部、軀幹及四肢常出現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稱為“新生兒紅斑”。因空氣、衣物、溫度刺激出現過敏反應,洗澡後紅斑會加重。—般4~5天后消退,有時伴有脫屑。一般不多不需要特殊處理,如果長的比較多需要諮詢兒科醫生。
新生兒乳腺腫大
新生兒出生後幾天,可能會出現乳腺腫大,不論男孩女孩,甚至還能流出乳汁一樣的液體,這是因為母體激素還會在新生兒體記憶體留一段時間。有的老人會為新生的女孩擠乳頭,認為不擠乳頭,孩子長大了會形成乳頭內陷。事實上,乳頭是否內陷與此毫無關係。而且擠乳汁的作法是十分危險的,可能會引起乳腺發炎。出生後大約1~2周,新生兒體內的激素水平逐漸降低,最後全部分泌並排出體外,乳房腫大的現象也就自動消失了。
新生兒假月經
部分女寶寶於出生後5~7天陰道有少量血液流出,類似月經,常稱之為新生兒假月經,可持續1周,不伴有其她部位的出血,一般不需處理,注意會陰部的衛生即可。有的寶寶會出現的早一些,比如出生後2~3天,也有的女寶寶有像白帶一樣的粘液,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當然如果出血多就要及時去新生兒科就診。
新生兒的護理要點:
1.給寶寶選擇柔軟的棉製衣物為主,在寶寶出生前都要清洗晾曬,以免對寶寶面板刺激出現溼疹的情況。 2.寶寶所在的室溫要合適,最好保持室內溫度26℃左右。 3.寶寶剛出生時要保暖,因為從羊水中出來有熱量散失,天涼的時候大人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捂,或者用我們的手去捂熱寶寶的小腳。 4.餵過奶將其靠在大人身上豎抱,輕拍後背,兩邊側睡,防止溢奶嗆到。而且新生兒是不需要枕枕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