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一個孩子生來都獨一無二,很多父母用釋放天性的理念教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父母不做過多干預。即使犯了錯,父母也認為還小,是成長路上的嘗試,看似是包容其實不及時糾正不嚴肅處理那就是替孩子開脫。釋放天性沒錯,但是把握不好度,會讓孩子無視規則,甚至不懂什麼是規則。
過了2歲,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很大提升,但是隻憑自己的喜好和慾望做事,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們是沒有意識的,這就需要父母遇事提醒他規則和底線。對兩、三歲的孩子一味地告訴他“不要怎樣“,用命令的方式甚至訓斥、威脅或懲罰讓他懂規則,順應規則,未必有效。
憑他的理解認為成人的做法莫名其妙,對孩子也不公平,甚至“不讓做”會在好奇心驅使下他偏偏想去嘗試。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規則的重要性,比成人的說教有效,並且他還會懂得只有守規則才能享受自由,這樣才會有自覺遵守。
01、《11只貓》教給孩子守規則才能有自由
20世紀60年代日本人氣最旺的漫畫家馬場登,創作的繪本故事《11只貓》,有情節就很形象地展現了規則與自由的關係。
長期從事兒童教育並創作兒童作品的中川李枝子曾稱這11貓“個性鮮明,真實展現自我,不是聰明的孩子也不是好孩子,是真正的孩子”。
11只可愛的貓咪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它們活潑,充滿好奇心,經常弄巧成拙。一天11只貓出門旅行,排成長隊邁著歡快的步伐前進,路邊都是風景,路過一大片花園,11只貓被滿園鮮花吸引,想摘花,但是有“禁止摘花”的廣告牌警示。它們不在意警示直接摘花,插在了頭上,貓隊長試圖阻攔但是失敗了。
在繼續前行的路上有一座橋,一塊提示牌“禁止通行”,11只貓思考“要不要透過橋”一定要透過。剛才摘花也提示禁止,摘了也沒什麼後果,憑著這個經驗,11只貓大膽地過橋,這一次同樣安全無恙。
前面一棵樹,又有提示“禁止攀爬”,其實貓們並沒有爬樹的念頭,但看到禁止,想要嘗試,就這樣第三次禁止下,貓們帶著好奇心爬了樹。
繼續前行,11只貓遇到一個大口袋,旁邊同樣豎著一塊提示牌“禁止鑽入”,貓們完全把禁止當作了歡迎,陸續鑽進袋子,這時沒有前三次那麼幸運。一個大怪物出現了,把貓們封在袋子裡,扛到山上,從此這貓們成了大怪物的奴隸,沒有尊嚴更沒有自由。
11只貓並沒有就此罷休,它們努力想對策和大怪物周旋,鬥智鬥勇,最終成功逃脫重獲自由。逃出來後經過一條公路旁邊有警示牌“禁止橫穿”,此時它們遵守了提示,走了天橋,看著公路上急速而過的汽車,貓們一定明白瞭如果無視提示牌,橫穿公路後果不堪設想。
11只貓如同孩子,他們在第一次無視規則並嚐到快樂後,沒有任何不良後果,自己也沒有承擔責任,還會出現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直到為不守規則付出代價。此時他們經過一個“違反、嘗試、承擔後果、懂得規則”的成長過程,也會明白守規則才能享受自由。
孩子不能掌控對錯,他們只是滿心好奇,父母教育過程中不能打消積極性,破壞他的天性。但需要告訴他可能的後果,並且嘗試後犯的錯自己需要承擔。
02、11只貓的夢想
11只貓開了餅店專賣土豆餅,生意非常好,它們的晚餐也是土豆餅,時間長了吃膩了,一隻貓提出想要吃“烤鳥肉”。就在這時店裡來了一隻信天翁吃土豆餅,11貓彷彿看到了“鳥肉”,垂涎欲滴。信天翁非常喜歡它們的土豆餅,提出帶貓們去給同伴們做餅,貓們興奮不已“吃烤鳥的夢想可以實現了,而且不止一隻”。
到了信天翁住的地方,信天翁同伴們一個個出來,卻一個比一個大,最後一隻的腳掌就有一隻貓大小。貓們手足無措,吃烤鳥的美夢完全破碎,瞬間回到現實,11只貓只能夠乖乖地給信天翁們做土豆餅。
虛幻的夢想只會使人頭破血流,有夢想的孩子都了不起,引導孩子夢想要符合現實,鼓勵他為了實現夢想一定要付諸行動,要提升能力與夢想匹配。就如11中貓,雖然憑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能對抗強大的信天翁,實現吃烤鳥的夢想,但是它們付出了行動,知道了差距,接受現實繼續做土豆餅。
釋放天性的教育理念,孩子們並沒有被教會底線,成長過程中,確實很輕鬆很快樂,但是也成為他人眼中的“熊孩子,沒禮貌,沒規矩”。教育孩子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方式是否得當,是對還是錯評判標準是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
結語:
只享受自由,釋放天性,那最終他也不會適應社會,父母注重天性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很有必要。同時引導樹立合理的夢想,教給他有實現理想的決心,也有接受現實的勇氣。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