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幾乎可以看到任何美國的電影,不管是引進的,還是盜版的。美國幾乎看不到中國的電影,除了外國投資的。長津湖是部好電影,但美國看不到,不知是政治原因,還是市場原因?
相比越戰的眾多電影,朝鮮戰爭在美國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因為過去了很長時間,因為持續時間短,因為是美國第一次吃敗仗,所以關於朝戰的電影並不多。不過也有一些,主要分佈在兩個時期。
一個是1950年代,主要是紀錄片,包括:
《這就是朝鮮》This is Korea! (1951)
《撤退,地獄》Retreat, Hell! (1952)
《糾結之夜》Hold Back the Night (1956)
另一個是最近10年,也是紀錄片為主,有:
《長津湖》Chosin (2010)
《執行任務的部隊信仰》Task Force Faith (2014)
《困難重重,長津水庫的血腥喬治》Against the Odds, Bloody George at the Chosin Reservoir (2015)
《戰爭實錄,冰凍長津湖》True War Stories, Frozen Chosin (2015)
《美國經歷:長津湖之戰》American Experience: The Battle of Chosin(2016)
美國這些電影,基本主題都是戰爭的殘酷,打得莫名其妙,指揮混亂無方,美軍痛苦不堪等。對中國士兵則是人海戰術、衝鋒機器、條件艱苦、裝備低劣、飢寒交迫、寧死不屈;震驚、不解、同情、敬佩,學不來,複雜的情緒。
2
中美比條件和裝備,顯然沒法比。中國主要勝在人數和鬥志。人數也不是敵人汙衊的人海戰術、一味的衝鋒、死亡,而是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在區域性地區利用人數的優勢,彌補裝備的不足。
當然代價是慘重的,特別是長津湖戰役這種天氣苦寒的情況下,非戰鬥減員高於戰鬥減員,仍能忍耐堅持,取得最後的勝利,靠得就是鬥志。
這也是美軍缺乏的,換個角度,也就是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
在美國首都的華盛頓國家廣場,有一個朝鮮戰爭紀念園,裡面的雕像,反映了美軍那次戰爭的複雜心情。
19個士兵,成散兵陣前進。他們全副武裝,但滿臉迷茫、緊張、疲倦,看不到信心、勇氣、頑強,對勝利的渴望。
雕像前方的地上,刻有幾行字:
我們國家以她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號召,保衛一個從來不知道的國家,和一個從來沒遇到過的民族。
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 1950-Korea-1953
到底是響應什麼號召,穿越浩瀚的太平洋,來到朝鮮作戰?
美國的宣傳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為了朝鮮人民的自由、為了維護世界和平。
但對普通士兵來說,沒感覺到共產主義擴張,倒是美國人不遠萬里跑到人家的土地和家門口擴張。至於朝鮮人自由不自由關我什麼事,什麼又是自由?我還不自由呢。為了世界和平,更是自欺欺人,你不跑來打仗,自然和平,至少戰爭不會擴大。
美國士兵的構成也很複雜,大多數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像後來川普那樣的富家弟子,出個骨刺的假證明,就可以逃避越戰兵役。何況在美國社會、美軍內部,還存在種族歧視、不平等問題。
有位20歲的田納西黑人Clarence Adams,朝鮮戰場被俘,後來反戰,對美軍廣播喊話:
“你們被忽悠為自由而戰,但是在美國你們又有什麼自由?只能坐在公交車的後部,不準進入一些餐館、商店和社群,還被剝奪投票權!
趕快回家為美國的平等而戰吧!”
"You are supposedly fighting for the freedom, but what kind of freedom do you have at home, sitting in the back of the bus, being barred from restaurants,stores and certain neighborhoods, and being denied the right to vote. ... Go home and fight for equality in America."
某種意義上,美軍那麼好的裝備,卻在朝鮮難以獲勝,像雕像士兵滿臉迷茫,或許就是因為不知為何而戰吧?
3
而中國士兵很明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打敗美帝野心狼”。
抗美是不畏強權,援朝是鄰有難、必相助的仗義。如果說這還有點抽象、遙遠的話,保家衛國則是實實在在的道理。
美國人不光在鄰國狂轟濫炸,還把戰火燒到中朝邊界,危及中國的和平建設。而第七艦隊開到臺灣海峽,為蔣介石國民黨保護助威,他們也蠢蠢欲動,還鄉團再次回來反攻倒算。
對於絕大多數志願軍的農家子弟來說,家鄉剛分得的土地,決不能再讓奪走。當時國內正在進行土地改革,《長津湖》電影一開始,也反映了這一變化。
所以說精神層面,赴朝作戰,有道義責任,行俠仗義,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追求,每個人都知道的樸素道理。利益層面,保家衛國,家裡的土地,國家的安寧,不打就沒有和平,沒有幸福生活。
美軍是為別人打、為軍工集團打、為勝負關我屁事打;志願軍為自己打,為國家安全打,為和平建設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美軍無鬥志,則無士氣,難以堅持忍耐。
志願軍目的明確,鬥志昂揚,以大無畏的精神彌補裝備的不足、條件的艱苦、嚴寒的天氣,克服艱難險阻,付出巨大犧牲,最終取勝。
這讓我想起因文章認識的一網友。原來是某部參謀,80年代軍校畢業,那年乘亂跑到美國,被美國利用完,關了五年,輾轉五個監獄,遭遇諸多虐待不公。最後被遣返。中國方面訓誡監管了一段時間,沒再追究。他後來在某市經商,轉變為愛國者、毛主義者、美國批判者。
國慶節他發來五星紅旗做背景,有他穿軍裝的照片問候,右下角還有一句:
“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他要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
(感謝支援原創,打賞請點右上角 ••• )
抗戰,為什麼對中國如此重要?#七七事變84週年# 專稿
中國最美的歌,卻讓她最尷尬
孟晚舟案反映出的中美三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