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美的傳統文化之一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
表演形式繁多有趣
千百年來一直深受百姓的喜愛
在世界戲劇史上亦獨樹一幟
……
今天,和小編一起走進戲曲世界
感受戲腔戲韻的藝術魅力
『臉譜人生』
臉譜,採擷世間百色,譜寫百態人生。或揉,或勾,或抹,或破,一筆筆描畫,一點點誇大,一張張塗滿油彩的臉孔,生旦淨末醜,悲喜各不同。
臉譜,是色彩的藝術。每一種色彩,都是一份人物指南。藍臉者,多剛強驍勇,有心計;紅臉者,一般忠貞英勇,有血性;黃臉者,性格猛烈,多梟勇兇猛;白臉者,奸詐多疑;黑臉者,剛直不阿或粗魯豪爽;紫臉者,多剛正穩重;綠臉者,一般勇猛暴躁;金銀臉者則為各種神怪形象……
臉譜雖小,卻包羅永珍,儼然一個個人物的人生縮微。項羽的雙眼畫成“哭相”,暗示了他的悲劇性結局;包公眉頭緊皺,訴說著他的憂國憂民;趙匡胤的龍眉,表現其真龍天子的身份……
臉譜,以中國獨有的無法複製的美麗,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打動著世界。
『中國戲服』
中國戲服,寫滿了中國故事,是戲裡的“戲”。戲服又叫“行頭”,一個角色有一個角色相應的行頭,“寧穿破,不穿錯”,一針一線,都有規矩,一色一圖,皆是講究。
戲服宛如被封印住的角色,附著人物的性格、身份、處境甚至心情,把演員和角色融為一體。演員一亮相,觀眾便可透過戲服形成對劇中人物的大體認知。皇帝穿黃,包公穿黑,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方翅為忠,尖翅為奸……
戲服是現實的,它脫胎於日常生活,以明代服裝為基礎,博採各朝之長。一衣一褲,一裙一襖,幾乎都可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戲服又是浪漫的,是對古代服飾的美化和藝術再造。水袖、靠旗、飄帶……這些戲服的獨特創造,使演員舉手投足間更加流光溢彩,姿態蹁躚。
蟒、帔、靠、褶、衣……每件戲服,都是一件藝術品;刺繡、緙絲、織造……各種工藝在戲服上交相輝映;綾、羅、綢、緞、紗、絲……各種材料在戲服上各逞其長。
華麗麗的戲服一穿上,說不盡的才子佳人,唱不完的帝王將相,訴不盡的恩怨情仇,嘆不盡的聚散離合,一一登場,驚豔了舞臺,溫柔了時光。
『 唱唸做打』
“咿咿啊啊婉轉鶯啼,哇呀呀呀爽直霸氣,一甩腔相思的愁怨千絲萬縷,一亮相報國的豪情感天動地,一回迴流連忘返,一次次酣暢淋漓”,一出出好戲,在唱唸做打中徐徐上演。
唱、念、做、打是中國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被稱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念,指的是音樂性唸白。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打,指的是武功,是武術、雜技的舞蹈化。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一則為“歌”,由唱與念相輔而成;一則為“舞”,由做與打結合而成。
唱,要唱得字正腔圓,字音飽滿、四聲規範、輕重快慢、吞吐虛實、收聲歸韻、清濁尖團等等,全要講究。唱,還要唱得有情有韻,人物的性格、感情、精神狀態,故事的一曲一折,全在腔調的上行下落裡。
念,也要念出道理,念出韻味。急念、慢念、氣憤的念、憂思的念、悲哀的念、抒情的念……抑揚頓挫間,完成人物的傳神寫照。
做,要有做派,口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如行雲流水。一走一站、一動一轉、一扭一翻、一招一閃、一坐一看,皆有規範,求真之外,更要求美。採桑摘花、開門關窗、以槳當船、以鞭為馬,離形取意,無花木卻見春色,無波濤可觀江河。髯口、翎子、甩髮、水袖……舉手投足間,盡得風流。
打,也要有打法。用古代刀槍劍戟等兵器對打或獨舞的,叫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技藝,叫毯子功。把子功也好,毯子功也罷,都要打出精氣神,出人、出情、齣戲。
唱戲、演戲、聽戲、看戲,臺上臺下,誰在痴?誰在醉?
『臺前幕後』
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臺上,悲歡離合正上演,真真切切。幕後,你方唱罷我登場,忙忙碌碌。臺下,時而屏息時而鼓掌,痴痴迷迷。
臺前有臺前的精彩,幕後有幕後的風景。戲曲演出的後臺,總是那麼熱氣騰騰,看似亂,卻也亂中有序。化妝,穿戲服,戴盔頭,拿道具,上場,一套流程流動成一幅又一幅畫。沒有比戲曲化妝更神奇的了,抹油彩、畫眉眼、塗口紅、勒頭、貼片、梳頭、插頭面……生活裡的人一下子穿越時空,變換身份,成為戲中角色。一個又一個厚厚的箱子裡,服裝鞋帽琳琅滿目。大衣箱放文職服飾,二衣箱放武職服飾,三衣箱放鞋靴等,盔帽箱放盔冠巾帽,諸如此類,有條不紊。化妝完畢,首先穿內衣,戴護領,穿鞋靴,後按角色到不同的衣箱穿外衣,最後到盔帽箱戴盔頭,各有順序,各有講究。遇上趕場換裝,瞬間變身,更是如魔術一般迷離了。
開場前,臺側樂隊細細準備。樂譜裡,不同腔調已一一標好。有人忙著除錯樂器,有人等著養精蓄銳,只待咚鏘聲響,好戲開場,或胡琴、嗩吶、三絃、二胡、竹笛、琵琶、笙,或鼓板、大鑼、小鑼、鐃鈸,烘雲托月,與演員同感同受、俱悲俱歡,共赴夢一場。
大幕拉起,燈光亮起,舞臺佈景交錯變幻,天南地北、山河湖海盡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各逞其能。那些以為溜走的時光,那些以為逝去的故事,一一重現。
臺前幕後,生旦淨末醜,戲裡戲外,粉墨春秋。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一顰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唱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流。
『戲曲傳承』
上古原始歌舞、巫覡祭祀樂舞、驅鬼逐疫的儺、調笑諷諫的優、漢代百戲、唐代參軍戲、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中國戲曲從歲月深處走來,不斷髮展演化,代代傳承,如時光中靜靜盛開的花,開成如今360多個劇種的百花苑,馥郁芬芳。
中國戲曲的生命力,離不開口傳心授,離不開守正創新。
口傳心授,是戲曲藝術得以世代流傳不衰的不二法門。前輩的藝術經驗為後輩鋪好了路,搭好了橋。前輩一招一式地教,後輩一板一眼地學,要的是原汁原味、紮紮實實。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是“死學”之後的“活用”,是用心感悟,揚長避短,融會貫通,個性創造。
守正創新,是移步而不換形。守正,是遵循戲曲藝術的規律和本體,保留其古典藝術魅力。創新,是讓古老國粹走進當代語境,對接當代觀眾及其審美取向,在傳統基礎上再度煥發青春。戲曲進校園,涵養戲曲人才;戲曲進市場,培育戲曲票房;戲曲出新劇,引領文化時尚……突圍、跨界、破圈,是中國戲曲傳承的現在進行時。
“咫尺戲臺生殺掠奪貴賤辱榮演千秋事業,方寸場地悲歡離合哀愁怒喜唱一代人情”。100多年的越劇也好,200多年的京劇也罷,甚或600多年的崑曲,中國戲曲的魅力,就在一代代戲曲人的薪火相傳,絃歌不輟,生生不息。
『遊園驚夢』
不到園林,怎知秋色如許?
曲折的迴廊上,古樸的樓臺中,婆娑的花木間,琴聲陣陣,曲韻悠悠,麗影翩翩,當下的北京園博園已變身戲曲大觀園,成為戲曲表演的天然舞臺。
園林與戲曲緣分不淺。戲曲,曾取於園林、作於園林、唱於園林。《牡丹亭》《翡翠園》《玉簪記》《西廂記》……多少愛恨情仇在園林裡敷演;花間偶遇、路邊邂逅、寄書相約、操琴傳情……多少悲歡離合在園林裡觸發;拙政園、網獅園、頤和園、豫園……多少迤邐之聲在園林裡吟唱。園林是凝固的詩,戲曲是流動的詩。以園解曲,以曲悟園,一山一水,一亭一樹,無異於舞臺上一舉一動,一詞一句。
在園林中走走停停,在景中聽戲、在戲裡賞景,沉浸在一場跨越時空的戲曲旅行中,悠然心會,已不知今夕何夕。演者與觀者從沒有如此接近,眼波流盼,蛾眉輕蹙,蘭指一捻,摺扇一掩,水袖婉轉,雲步悠悠,每個眼神、每個手勢、每個步伐貼著你、伴著你,恍惚之間,觀者亦成了曲中人。
且看那杜麗娘,就在舉手間,遊園驚夢;且看那楊貴妃,就在投足間,殿前驚鴻;且看那沙家浜,就在呼吸間,軍民情深……崑曲、京劇、評劇、絲絃……移步換景,借景抒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處處有戲。
奼紫嫣紅開遍,等你來,一起來,遊一次園,驚一回夢。
賞戲曲中的園林,品園林中的戲曲
10月1日至7日
北京園博園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
等您,遊園賞戲
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柯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