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年會永久會址,世界的目光將於今年10月11-13日聚焦於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這座“露天博物館”之中。
中國第一座古民居“露天博物館”
蚌埠新區龍子湖畔,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以下簡稱“園區”)就坐落於此,這是一個搶救保護散落古民居並將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遊專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不可複製性,中國第一座古民居“露天博物館”因此得名。
由於一些古民居在原建築舊址無法得到保護,園區便將散落在城鄉的瀕危而珍貴的各類歷史民居、祠堂、戲臺、作坊、店鋪、飯館、磨坊、書院及公共設施等搶救性收集,透過異地重建來集中保護,從而形成了這座“大園子”。 5000畝的園區中,450棟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古民居建築錯落有致,其中大多數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不僅稀少且極其珍貴。該專案從2012年11月正式開工至今,已經9年有餘,這是由於這些古民居建築的修復工作並非易事,我們所看到一磚一瓦的背後都是夜以繼日的“小心翼翼”。
祁門大祠堂,原為明代倪思輝家族祠堂,修復後配建古戲臺,被用作書院,讓傳統文化從典籍中走到人們的身邊;
閩南古村落,由顏、蔡兩族7棟老宅和1棟500年的顏氏宗祠組成,一棟棟“皇宮起”紅磚大厝,搶救自閩南泉州某古村落,500年的顏氏宗祠,記載著古代聖賢的事蹟,並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遙遠起點;
江西樂平戲臺,飛簷翹角,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遍飾戲文浮雕,是融建築、雕刻、繪畫、楹聯、書法、民俗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歷史遺產,被譽為古代民間祭祀歡慶舞臺的“活化石”……
“搶救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傳統歷史文化的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古民居建築的保護也是如此。這也是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的珍貴之處,它不僅用科學、嚴謹的方法異地復原歷史民居,與此同時,室內也如實地還原其原有的生產生活場景,使參觀者能夠身臨其境,對傳統生活獲得切實的感受與認識。
距離園區幾公里之外,有一處巨大的“修復工坊”及“構件收藏館”。歷時三十年收集的古建築構件、民俗物品、精美木雕在此陳列,所有的建築由修復工坊內修復、搭建無誤後再移至園區建成。
除了修復古民居建築之外,園區在場景的恢復上也下足了功夫,光是成活的古樹就移栽了近10000棵,復建形態各異的古石橋24座。
在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專案發起人、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上海湘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國湘的理念中,寶貴的不僅是這些老房子,老房子裡的傢俱、擺件,還有衣服鞋帽和孩子玩具等也都十分珍貴,甚至連門前的一棵古樹,也要搶救,然後將它種活。
馬國湘還表示,“我想搶救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選擇與生活聯結的某種形式,或者也可以說是對於美學或者藝術的經驗投射。它就好像寫日記一樣,也如同你閱讀一本書。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是收藏家,我只是選擇我喜歡熱愛的生活方式。”
“我不是為了搶救而搶救,而是別人不要的,我出資買回來……沒想到,後來找我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有人稱我是整體性搶救保護古民居或者老物件。但那時候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都戲笑我是‘破爛王’,一堆堆‘破爛’堆在庫房裡。但是我心裡的定力很強,歷史的痕跡、生活的印記是抹不去的,也是買不來的,冥冥中的一種責任讓我樂此不疲。”馬國湘說。
融匯古今,無問西東
除了這些代表著傳統歷史文化的古民居建築以外,各界有識之士的捐贈也使博覽園增色不少,給這座博覽園注入了現代生活的藝術基因。
大美中國成龍島,成龍收藏的古民居將在這裡復原,同時還有成龍電影館、成龍環保館、成龍慈善館等主題展館,透過展覽、影視、國際生活美學體現、舉辦大型活動和國際峰會,廣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楊麗萍藝術島,將建成十多棟清代中晚期白族古民居,楊麗萍舞劇《十面埋伏》將在劇場駐場演出;
徐錦江藝術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福建吳氏公祠,由徐錦江先生親自設計建造。成為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的殿堂;
貝克漢姆足球博物館,貝克漢姆將與園區共同建立一家足球博物館,並出任古民居文化交流大使……
古今文化在這座園子裡的融合並未顯得突兀,反而共榮共生。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主席、創始人,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長嚴昭柱曾表示“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底蘊,有利於心靈溝通、思想交流,選址於此也更加有助於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讓世界深入瞭解中國、讓中國更加了解世界。”
在這裡,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將為各國文化合作搭建橋樑,成為一個溝通中國與世界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