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敗筆
赤壁之戰被認為是《三國演義》的精華和高潮,也被公認為是全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我小時候每讀至此,特別是讀到舌戰群儒一節時,常想,人才啊。
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特別是前幾年看連續劇《三國演義》舌戰群儒一場戲,覺得亮的一番表演實在不是一個智者,替他臉紅。羅的本意是表現亮的光輝形象,結果有損於亮,且給人賣弄之感。許多人說此處寫得極為精彩,那就是一處精彩的敗筆了,用黃蓋無意的一句話說就是“小兒鬥嘴”。還好,大家畢竟是講理的,沒有發生罵人和群毆。
前幾年偶爾看到一本書,記不清什麼名字了,內容是魯迅、胡適等評《三國演義》,其實書裡主要是毛宗崗的回評。胡適先生寫道:“至於文學的技術,更是‘平凡’了。……舌戰群儒一大段,總算是極力抬高諸葛亮了;但我們讀了,只覺得平凡淺薄,令人慾嘔。”讀了胡適先生這段話,像是找到了什麼支援或證據。拙見竟與先生同。
亮舌戰群儒時大約二十七八歲,書生意氣,盛氣凌人,慷慨激昂一番也有可能;但與他平素的個性和智慧很不相符;也與《三國演義》裡的釣魚、隆中對、博望坡、新野、空城計(大多是虛構的)等塑造的諸葛亮判若兩人。自相矛盾。
《三國演義》是個累積型作品,就是說,《三國演義》成書前已經有了多種正史記載、民間傳說、野史、評書、戲劇等,是幾百年來的集體創作,羅貫中是集大成者。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五十多歲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知識和經驗等各方面的積累也很多了,思想和藝術起碼達標了,應該完全具備創作《三國演義》的條件;可是,《三國演義》還是有許多不成熟或不成功的地方。這裡既有個人的也有歷史的種種侷限。
魯迅曾說:“中國確也還盛行著《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但這是為了社會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的緣故。”章學誠認為:“.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劉再復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小說把中國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淵……”易中天說,“《三國演義》留給我們的遺產,是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除此之外該作沒多少思想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