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流行的今天,許多人為了流量將自己包裝成國學大師,活躍在各個平臺之上,宣揚著自己的一套國學價值理論。而這也造成了這個時代偽國學的泛濫,甚至有許多人一聽“國學”就認為這肯定是騙子。
不過,有人濫竽充數,自然也就有人成為被大眾認可的國學大師,比如南懷瑾,便是一位去世後依舊熱度不減的大師。但是,不得不說在民眾對其評價甚高的同時,也有著如同李敖等一眾名人對他的批判。李敖甚至直言:“南懷瑾就是個騙子”。
那麼南懷瑾到底是“騙子”,還是“大師”呢?這一切爭議的源頭又在哪裡呢?還得從頭分析。
被李敖攻擊為騙子,原因是什麼
南懷瑾最初被說成是騙子,是因為李敖因為一些著作有不同看法,所以他指責南懷瑾欺世盜名,根本不是真正的國學大師。
先不說南懷瑾到底有沒有實力被稱為大師,但是單就李敖這個人的指責就引起了網友們的一片罵聲。原因很簡單,許多人不相信李敖是因為對文章的不同理解有感而發,反而覺得他在蹭熱度。
因為南懷瑾不是第一個被李敖懷疑的人,就連公認的民國文學家魯迅都沒能逃過李敖的毒嘴,被說成是不值一提。所以當李敖攻擊南懷瑾時,也自然引起了南懷瑾許多支持者的聲討。
如果從李敖批評過的一眾名人當中來看,他確實有蹭名人熱度的嫌疑。但是,顯然對於一個人批判是否準確,並不能以批評者的過往來作為評判標準;而當以事實為依據。對於南懷瑾的評論,李敖也給出了具體原因。
“標點錯誤,錯別字多。”
“所寫的書都是自己理解後的內容。”
“經不起推敲。”
……
總之對於書中一些斷句等錯誤都成了被攻擊的物件,就連一些授課過程中的口誤都上綱上線,被曲解為不知所云。
事實上,李敖的這些攻擊都站不住腳,因為首先南懷瑾真正親自寫的書只有一本,其他出版的書籍都是他的學生們根據他講課的內容、PPT等整理而來,出現一些誤差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南懷瑾上課時的口誤就更好解釋了,南懷瑾課前從不備課,上課時的引經據典都是從自己淵博的知識中提取出來,現場作答。這樣一來也就難免會有些口誤。
單就文化主題的表達而言,這顯然算不上“騙”自然也就不能說南懷瑾是騙子。
那麼南懷瑾到底有什麼樣的才學呢?我們可以從他的經歷中窺探一二。
從學武到學文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樂清的一個普通家庭,雖然日後其因對《易》等經典的解讀他被奉為大師,但就其少年時光而言,卻並無其他大師的通性——天資聰穎。
少年時的南懷瑾,甚至連普通人都比不上。小時候不僅考過倒數第一,還更是因倒數第一連畢業證書都拿不到,只拿到了肄業證書。
而後的歲月,國家動盪、戰亂不斷。南懷瑾有心為國家出一份力,但奈何卻總也不得要領。思來想去之下,南懷瑾認為只要學好武功就可以打勝仗,也就能拯救國家了。再加上自己從小就有一個成為大俠的夢想,於是動身專門學習功夫。
在學習功夫的期間,南懷瑾才意識到如果沒有知識作為指導,空有一身武力也是報國無門。於是南懷瑾開始了文化和功夫共同學習的旅程。
抗日戰爭開始後,南懷瑾入川作戰,並用自己的力量鼓舞軍隊計程車氣,經常輾轉各地發光發熱。令南懷瑾沒想到的是,在這過程中禪學代表人物袁煥仙出現在他的生命中,併成為了彼此相見恨晚的朋友。
在袁煥仙的影響下,南懷瑾開始對國學感興趣,並加大了自己對國學的學習和研究,邁入了國學的大門。
成為國學大師
偶然的機會,南懷瑾來到靈巖寺後頓悟了,成為了虛雲的弟子,從此開啟了三年的修行生活。不過這種日子沒過多久,有訊息稱南懷瑾會被人暗算。
不得已之下南懷瑾只能結束山中的修行,返回自己家中。
新中國成立後,退居臺灣的蔣介石心有不甘,所以想以臺灣為根據地積蓄力量,這時就需要一批學者去建設臺灣。也就是這個時候,南懷瑾為了宣傳傳統文化,來到了臺灣的大學教書。
不過南懷瑾不同於其他學者,他從不為自己的課程做宣傳,只是用心地講好每一堂課。所以在來到臺灣前期,南懷瑾並沒有被大家熟知。
當蔣介石策劃中華文化復興的活動後,南懷瑾抓住了這個機會加入其中,並在之後的時間裡解讀了《論語》、《易經》等著作。
尤其是《易經》的課程開講後,南懷瑾徹底擺脫了大家對於他之前飄忽不定的印象。對於其中一些“玄學”部分的解讀,更使得大家對於南懷瑾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
但喝彩聲有之,貶低聲自然也不會缺少。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作為國學經典,無論是《論語》還是《易經》,在今人看來對其闡釋很難達成一致。恰如佛家謁語中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般。而這也就造成了一旦意見相左,馬上就會攻擊到其學說乃是“胡說八道”之論。
其實,身陷彀中的人並不能體察的是恰是因對國學的多方面解讀,才更能讓國學傳播廣大,才更能讓人在百家爭鳴中有所長進,才能發散思維、發現問題。
總結:
從古至今,文人都是互相輕視的,南懷瑾作為國學的代表人物受到他人攻擊如此想來也便很正常了。但對於其乃是騙子之論,李敖先生的話語卻未免太言過其實了。
對於一個知識淵博,抒發自己見解的人物,其實同樣作為知識分子大可不必如此尖酸刻薄,而多一些“異見”卻豐富自己的認知,亦是大快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