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估計是作者自己閱讀史書的直觀感受之談,要說他從中找到了什麼基本規律那是扯淡。
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地主土地所有制社會是有原因的。
首先說為什麼分久必合?因為中國自古有統一的文化觀念。先秦時有華夷之分,開始華夏只在中原一小塊地方,後來透過逐漸的兼併和接收周圍的部落,華夏的概念也逐漸向外輻射,華夏的範圍逐漸擴大。這個華夏的概念並非血統論,而是文化論,認同並融入華夏文化的,那就是華夏人了。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華夏的文化紐帶就更加穩固了。所以後世儘管有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大動亂,有五代十國,但這裡面所有有志向的軍閥理想都是統一華夏。
那為什麼又有合久必分呢?
首先,這小農經濟有其固有的封閉性,為割據創造了基本條件。
這也很容易理解。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己種糧食自己吃,自己種桑麻自己織布穿衣。不依靠別人也餓不死凍不死,再加上每個割據的區域基本都能找到鐵,鹽。那這有吃有穿有武器有力氣,再加上封閉地形,那在古代就能割據一方啊。
其次,地主土地所有制帶來的土地兼併造就了割據的趨勢。
王朝之初,尚能均田。但隨著時間推移,地主官僚會以各種方式兼併土地,並且隱瞞自己的土地數量,這樣一來,朝廷能收到稅的土地越來越少,稅收也越來越少,越來越養不起軍隊,那就只能靠地方自己養。所謂衣食父母,這樣,軍權就分散到了地方豪強勢力手中,也就必然造成軍閥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