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聽長樂”帶您走進潭頭文石~
聆聽登文道的故事。
在閩江口南岸入海口,有一處古老的碼頭,歲月沖淡了這裡的熙來攘往,唯留下一條寫滿故事的石道,由岸邊直通江中,這便是位於潭頭鎮文石村的登文道古碼頭。
“登文道”碼頭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花崗岩大條石鋪成,雙條並列成道。不少老一輩長樂人都聽過這句俗語:“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頭。”這裡的“道頭”說的就是文石村的登文道碼頭。
文石村三面臨海,是閩江口登長樂的必經之地。登文道碼頭位於文石村北側海邊,是閩江下游水上進出省會的門戶,也是重要的船舶停靠點和對外通航的港口,同時還是當時長樂客商出洋的始發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島的碼頭,是歷史上中琉關係的重要口岸。鄭和下西洋也多次在此設祭開洋,揚帆出海。
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裡的繁榮,文石村那時是漁鹽匯聚、商賈交易之地,熱鬧繁華,可謂富甲一方。平日裡海舟漁貨商旅雲集於此,官宦商賈、文人學子絡繹不絕,然而,與它結下最深緣分的卻是這些趕考的學子。
明清兩代,赴鄉試由此經過免收過渡費。長樂、福清學子上省、進京應試從這裡登船渡江。由於當時的閩江口風急浪大,加上江邊泥沙淤積,船隻無法靠岸,許多學子都要僱人背到江中才能登船,返回時也要以同樣的方式上岸,十分不便,因此便有學子在附近的天妃廟燒香許願: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獻石鋪道。
燒香許願的學子在願望成真後,便遵守諾言,捐出石頭,後來者紛紛效仿……隨著立身成名的學子越來越多,石道也越修越長,逐漸向江心延伸,這條石道也便有了一個閃亮的名字:“登文道”,意為這是登上文石的道頭,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由於捐石鋪道的人,就是在此登船的高中或出仕的人,因此登文道慢慢地成為了成功起點的象徵。
鋪就登文道的這些石頭規格統一,每條長十尺,寬一點八尺,厚一點二尺,重約2噸,在當時那個年代,價格不菲。那些曾經捐出石頭的有了成功起點的人,他們後來的一切已無從考證,但是他們當年捐獻的石頭,卻如同一座豐碑,又似一處精神高地,在歷史的洪流裡屹立了幾百年。這些石頭上的字跡,有的至今可以辨認,如“龍門高家舍道一門”“楓林姜助造”等等,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登文道最初長約兩百米,現僅存約一百米,並且由於潮汐變化,這條石道時常沒於水中,需潮水盡退才能顯露出來。同時,由於不斷被江水沖刷腐蝕,其表面已變得凸凹不平,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殘破,但即便如此,依然不失它的珍貴,它為後來的人們提供了便利,成為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雖然它們只是石頭,但它們在這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方便了大家的交通出行,而且每一石條的背後都有一個願望、一個故事。
當你終於在潮落之時見得它的真容,你不禁會對它肅然起敬,它雖臉上寫滿滄桑,神態卻是那樣安詳,不居功自傲,不自我誇耀,只是默默注視著洶湧的江水,靜靜守護著身後的世界,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守護著他的兒女那般,讓人感動不已。
滔滔江水,一處碼頭,
一條古道,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