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於我而言,遠行改變的不只是生活姿態,更是生命狀態。 旅行不是為了到此一遊,而是希望讀懂天地。站在紅旗渠青年洞洞口,看到懸崖峭壁中鑿出的天河,深感人類改天換地的偉力;深入奉節天坑底部,一場豪雨就足以將人淹沒,坐井觀天的對比何其渺小;馳騁於呼倫貝爾大草原,根河溼地上牛羊溜達著吃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來到額濟納胡楊林,沙漠與城鎮相互爭奪地盤,人與樹活得極其“慘烈”。面對變化無常的大自然,人該如何相處? 沒見過世界的人,很難有成熟的世界觀,而世界是一本厚厚的書,常遠行才能多讀幾頁,才不會孤陋寡聞而不自知。認識世界的多面性後,人才能以謙卑和敬畏之心來看待宇宙,惺惺相惜的對待天地萬物,做自然的朋友。 旅行不是為了積攢談資,而是期許讀懂眾生。漫步於莫干山,才知道房子可從山林中長出來,而尊重自然本質是尊重自己;登上黨嶺葫蘆海,才懂得生存可以很簡單,雪山、森林和溫泉就夠了;行走於周莊,才明白水不僅是江浙人的生活基調,也是靈魂底色。在形形色色的世相面前,人應如何認知? 作家劉慈欣說:“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沒感受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很難定位好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將自我中心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見識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與豐富性後,才能學會寬容,學會不苛求,清醒自身侷限,欣賞不同活法。 旅行不是為了自我感動,而是努力讀懂自己。行攝小東江,會驚歎於水墨畫意境之美,從而確認對詩意棲居的嚮往;遊覽殷墟博物苑,會被文字的悠久文明所震撼,進而反省自身的淺薄與無知。慾壑難填的心理背後,人要如何自洽? 沒體驗過複雜情感的人,很難獲得靈魂深處的喜悅,而認識自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困難的課題。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旅行的意義在於能從不同角度發掘心靈世界,練習減法和悅己。 旅行是生活的調味品,跟吃飯、睡覺、讀書、娛樂一樣,沒必要神化,也未必適合每個人。如果說旅行有獨特價值,那應是身心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直接且正面接觸,情感更充沛,體味更真實,感悟更深刻,有助於找到自己在世界和社會的定位,找到生命的座標。 英國詩人翠西·艾敏說:“我發現生活是在不斷地編輯中才得以繼續的。”於我而言,一次旅行會帶來五次歡喜:做攻略時、身臨其境時、整理相片時、寫遊記時、回憶往事時,愉悅綿綿不絕,讓平淡的生活盈動小確幸的靈氣,靈魂得以自由的飛翔。 旅行是一場旅心,這種生機勃勃的美好感吸引著我不斷出發,而最豐盛的自己,永遠在路上。 (韓江農夫)
sponsored links
最豐盛的自己,永遠在路上
分類: 旅遊
時間: 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