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莉
成都近幾年在國內國際都火了起來。在國內是新晉一線城市,不僅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且與吃喝玩樂及時尚有關的服務業也在爆紅;在國際上因為大熊貓繁育基地的存在而大名鼎鼎,再加上三國文化、三星堆文明等,吸引無數國外遊客前來旅遊。
筆者曾經去過成都,對於這種高度開放性也是深有體會。成都的地鐵建設如火如荼,已然四通八達。從成都雙流機場出來,任何地方來的遊客只要用手機微信掃碼購買好地鐵票,就可以像成都普通居民一樣,以最低的價格、最快的速度、最舒適的環境前往所有網紅景點。例如,從雙流機場到武侯祠坐地鐵只需換乘一次,費時不超過1小時。地鐵裡均是中英雙語標誌,外地遊客還可以下載手機APP,在成都坐一天的公交不用另外花錢。在成都打車,司機師傅強烈建議筆者去天府機場轉一轉,那裡是新的網紅打卡點,設施裝置超級先進。
在成都的著名景點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裡走一走,所有的介紹文字都是四種語言——漢語、英文、日文、韓文。因此,一名韓國遊客來到杜甫草堂參觀唐朝遺址時,也能看得懂一塊為杜甫草堂旁邊寺廟裡僧人立的碑上文字內容。提供什麼樣的文字從一個側面表明,當地的遊客主要來源是哪些國家。日韓遊客的比例之大,證明蜀漢文化曾經的影響圈有多大。日企在成都這樣一個內陸地區能蓬勃發展,與其歷史上存在的文化交流有關,也證明成都不是一個偏居一隅的小城——實質上,它是一座胸懷中華文化和國際視野的國際性大都會。
不過,時代變遷、時光荏苒,雖然現如今的成都正在朝著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演進,但面向全球的旅遊業也還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錦裡步行街兩邊售賣成都小吃和各種民間手工藝品,提供川劇表演,富有中國特色。或許是不像北京商販浸潤外國遊客氛圍已久,張口就是“cheap”“Have a look”,這裡的叫賣聲仍以四川話和普通話為主,相對更為淳樸。
夏天正午時分,筆者走進一家擔擔麵小館,點菜坐等之際,店裡來了一群帶著孩子的外國女性遊客,不通中文,唯一會說的中國話是“有蛋炒飯嗎”。店家拿出的菜譜只有漢語,沒有英語。外國遊客看了半天,用英語說“這好像是麵條”,點菜小妹明顯聽不懂,只有手勢說不出來乾著急。此時本來是向外國遊客推介成都小吃的大好良機,來到成都當然要嚐嚐絕色美味龍抄手、擔擔麵,這裡不能責怪外國遊客出門前沒做好攻略,只能嘆息麵館服務業國際化準備不足,有了顧客也留不住。當然,你可以說這樣才原汁原味,中英雙語像到了北京三里屯,想與國際接軌請去太古裡。但其實改善一下選單,點餐小妹略微準備幾句服務用語,情況就會不同。
成都有成為國際城市的野心,有配得上這種格局的文化歷史底蘊,硬體條件也已經趕了上來,接下來就是軟體——人文素質,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能力,這些都不是一時半刻能提上來的。例如,建設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拓展對日資企業的服務,就需要大量精通日語和日本文化、同時又深諳中國市場的人才。成都怎樣才能吸引、留住這樣的人才在當地發展呢?
軟實力才是真正的硬實力,祝願美麗蓉城會漸漸變成她自己想要的樣子: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