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高考作為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關係到千萬考生的命運,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希望能在高考中取得一個好成績,這樣在畢業後找工作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待遇也會更好。
這一點同樣也在古代的人們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那時候人們靠的不是高考,而是一種科舉制度,不過和高考比起來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是對個人能力的一種考驗,只不過是叫法不一樣。
想必大家都學過《范進中舉》這篇課文,從中足以體現出古代人們對高中的渴望,那時候的人們,如果能在科舉中榮獲狀元稱號,那肯定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不過其難度可想而知。
而反觀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了科舉制度,但是如果能考上清華,其能力不亞於古時候的狀元,清華作為一所在世界上都有名的高校,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們的夢想,在這裡,學生能得到更優異的資源,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每年從清華出來的學生,大多都是學霸中的學霸,找工作更是輕而易舉,可以說如果進入清華,未來的生活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多年來的高考中,我國卻出現了這樣一位考生, 他故意在考試中少得兩分,導致他錯失清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被母親強制學建築,高考試卷寫下11字發洩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中國近代建築之父”梁思成,也是他創辦了清華大學的建築系,他與妻子林徽因結婚後,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取名梁從誡。
因為父親精通建築,所以從小到大,梁從誡都在跟著父親學習建築知識,母親也很想讓兒子長大之後可以成為一個大建築家,所以就私自給兒子報了清華的建築學專業,好以後往這方面發展。
梁從誡從小就有很好的建築天賦,在母親看來,考上清華的建築學簡直是易如反掌的一件事,不過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成績公佈的那一刻,母親徹底傻眼了。
兒子的成績竟然離錄取線僅差兩分,瞬間在她心中升起了太多的疑惑,自己眼中的好兒子怎麼會距離分數線還差兩分呢?會不會是改卷的時候出錯了?
想到這,林徽因直接申請重查試卷,不過在查試卷的過程中,試卷底部的11個大字映入眼簾,直接給她的心靈重重一擊。
“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僅僅11個字,徹底表達出了梁從誡心中的不甘,自己明明不喜歡建築,卻被父母強制學習,這放在誰頭上都不好受,即使是再厲害的人,最後也可能會因為走錯方向而一敗塗地。
還好,林徽因及時的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忙跟梁從誡道歉,並表示之後都依照他的方向走,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援下,梁從誡最終不負眾望,如願的考上了北大的歷史系。
從北大畢業後,本來是歷史學家的他,在一次偶然事件中接觸到了環保活動,深入瞭解之後,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完全由人們自己舉辦的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對世界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尊重孩子的選擇,才是一位合格的家長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梁從誡母親沒有改變自己的觀點,執意讓他學習建築學,他現在還會有這樣的成就嗎?可能他會成為建築學行業的專業,但始終不會有環保學這樣大的成就,因為這才是他喜歡的。
一個人如果被強迫著去做某一件不喜歡的事,不但會做不好,反而還會激起心中的焦躁和憂慮,但反觀現在的父母,有多少人還在強迫孩子學這學那,最後卻落了個一事無成的狀態?
在這些父母的眼中,他們的這種做法始終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自己的做法永遠都是對的,而孩子要做的,永遠都是絕對的服從。
不能說這些父母的做法沒有人性,至少他們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下也是為了孩子好,不過教育方式真的需要改變一下,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指示,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愛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權利,而不是在被父母“牽著鼻子走”。
我們總說高考是人生命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聽過“一步錯,步步錯”的道理,在這個轉折點上有很多的分叉口,只有正確選擇了通往成功的那一條路,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夢想,父母的看法只能作為孩子的一個參考,並不能決定孩子前進的方向。
每個人生下來就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父母,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過程中,應該始終保持接納孩子的不足,欣賞孩子的優點,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及時的給予溫暖,在需要離開我們的時候,也要目送他們離開,這才是一位合格的父母。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
感謝閱讀!!
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