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屹立在昔日茫茫戈壁灘上,棚外四季變換,棚裡始終生機一片;一串串釀酒葡萄在全年近3000小時日光浴後,經現代化酒莊發酵,流入南北飲者的“夜光杯”;一位位打饢人每人每天可打出近兩百個饢餅,把一張小饢餅“打”成了大產業……
獨特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民族特色,奠定了新疆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之路的“路基”。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育壯大新疆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時值金秋,天山南北瓜果香。記者走進產業園、產業村,近距離觀察一個個特色優勢產業,感受新時代新疆農業蓬勃發展的脈搏。
園區搭臺孕百業
“新疆人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饢。”新疆喀什市饢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呂元紅一句話道出了饢在新疆人餐桌上的地位。
窩窩饢、辣皮子饢、玫瑰花醬饢……目前,喀什市饢文化產業園已開發出120多個品種的烤饢,擁有500多個饢坑,日產饢量超30萬個。
500餘饢坑由誰來使用?阿卜杜麥麥提江·艾力打了12年饢,以前都是給別人打工,如今他承包了兩個饢坑,僱了6個工人,在產業園裡當起了老闆,每個月能賺到8000元左右。
30萬個饢由誰來製作?“產業園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拓寬就業渠道。”喀什饢辦專職副主任阿不都艾尼·司迪克告訴記者,目前全喀什共建有14個縣市級饢產業園,僅園區就業人數就達1.25萬人。
不同於過去散兵遊勇式的小作坊饢店,產業園“集團軍”作戰更具市場戰鬥力。“園區生產統一了饢坑大小、烤饢時間、重量尺寸等標準,保證了饢的品質。”在阿不都艾尼·司迪克眼中,得益於生產組織形式的最佳化調整,新疆饢產業正快速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這張新疆人一日不可或缺的饢餅,正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香。
同樣是產業園,兩萬畝戈壁灘上建起的大棚、長勢喜人的番茄辣椒同樣托起了群眾致富的夢想。
走進位於莎車機場北側的莎車戈壁產業園,放眼望去,2400座溫室大棚煞是壯觀。棚內是長勢喜人的番茄、辣椒,與棚外的戈壁沙石形成了強烈反差。
“戈壁灘上不僅能搞種植,而且還都是智慧化種植。”每天早上,8號辣椒棚的管理者阿卜杜艾尼·圖爾貢都要點一點手機,檢視大棚裡辣椒的長勢,並記錄棚內溫度、溼度、光照強度等資料。“這座大棚能產3噸辣椒,按每公斤5元算能賣1.5萬元。”阿卜杜艾尼·圖爾貢估算著。
“最近採摘的一批番茄是發往上海的。”產業園負責人魏新亞告訴記者,這個產業園是援疆工作的成果——莎車縣與上海合浦農業合作,規劃建起這座佔地面積兩萬畝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同時,產業園還建有3000平方米瓜果菜研發中心、1萬平方米制種育苗車間、5000畝特色林果種植、2000噸保鮮儲藏窖、4800平方米農產品加工銷售車間以及200萬隻規模家禽場、3萬隻規模養豬場和10萬隻規模羊良繁中心……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有了這片百果園!
科技振翅強鏈條
天山南部焉耆盆地,全疆20%的加工番茄種植於此,產業鏈條上,加工所剩的番茄皮渣正經歷一場變廢為寶的演化。
在新疆紅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番茄皮籽混合物被完全“吃幹榨淨”。公司相關負責人劉萍介紹,紅帆每年用3000多立方米番茄皮渣可加工6000萬多粒番茄紅素軟膠囊。完成這場轉化的關鍵技術,是紅帆公司獨創的“二氧化碳超臨界流體萃取番茄紅素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有機溶劑提取法帶來的溶劑殘留和毒性威脅。“這不僅填補了我國番茄紅素領域的技術空白,而且一下子佔據了國際領先地位。”劉萍告訴記者。
番茄精深加工是新疆特色優勢產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新疆依託科技創新,攻克了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重要智慧財產權,培育了一批國家創新型企業。從基礎研究到前沿應用,一項項科技成果競相湧現,從突破產業瓶頸到助力群眾增收,科技翅膀越來越有力。
巴音郭楞州內,霍拉山下,天塞酒莊2000畝郁郁青青的葡萄園已經完成採收。新鮮的葡萄被裝進木桶中醞釀,曾獲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金獎的精選霞多麗乾白葡萄酒就此誕生。
國際金獎緣何而來?天塞酒莊莊主陳立忠告訴記者:“好酒首先是‘種’出來的。”精耕細作種葡萄,是國產葡萄酒原料優勢所在——酒莊依據當地氣候變化特徵以及葡萄生長髮育的基本規律制定實施科學的栽培管理計劃,從葡萄樹出土、上架,到定枝定芽、水肥管理都做到及時而精準;透過花穗管理與架面調整,確定合理的果實與葉片比例,以期達到科學控制品質、合理調整產量的目標,產量嚴格控制在每畝不超過300公斤。
緊盯釀酒葡萄“產品、品牌、標準”三步走戰略,巴州從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改良著手,大膽進行科技創新,努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積極開展葡萄新品種、新技術引種試驗示範,現已高標準建成集科技示範區、苗圃區、品種區、種植示範區為一體的葡萄科技示範園。
不止天塞,巴州還擁有鄉都、芳香等規模化品牌企業,並培育了以天塞、中菲、元森等為主的精品酒莊叢集。現在,焉耆盆地已建成40家酒莊,佔全疆的30%,設計加工能力近8萬噸。
記者瞭解到,新疆十四五規劃將葡萄酒產業列入十大產業之一。
文化賦能譜新曲
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西南邊緣,有一片遼闊的土地,葉爾羌河穿境而過。大自然以大地為紙,胡楊做筆,河水為墨,繪就光彩奪目的西域圖景。
同樣擅繪畫的還有當地農民。
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76歲的老畫家熱合曼·阿皮孜正在庫木庫薩爾鄉文化站創作《豐收的節日》,他身後掛滿了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畫作。牧民的帳篷、肥壯的牛羊、生活的場景……都是他入畫的絕好素材。
“生活有多美好,農民畫就能描繪得多精彩。”說著,熱合曼·阿皮孜拿起他的葫蘆畫展示給慕名而來的遊客。“一個作品600元至1000元,最高價拍賣到1.8萬元。”熱合曼·阿皮孜一臉笑容。
鄉黨委書記張軍告訴記者,依託原生態沙漠、刀郎農民畫和刀郎民俗文化等特有資源,麥蓋提縣在該鄉打造了集創作、展示、銷售、民俗民風體驗等為一體的“刀郎文化名鎮·中國刀郎畫鄉”,將刀郎文化的魅力在這裡集中展現。
“目前,刀郎畫鄉有知名畫師300餘人,繪畫愛好者800多人。近年來,創作各類作品5000多幅,其中2800餘幅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1000餘幅作品被國內外知名展館收藏。”張軍接受採訪間隙,熱合曼·阿皮孜成交了一幅作品,售價800元。
“非遺+旅遊”風頭正勁。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縣之一的博湖縣,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讓該縣全域旅遊有了更豐富內涵。“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未來,我們將不斷加強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持續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遊業態深度融合。”博湖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戰立軍說。
記者採訪時,博湖縣蒙古族非遺保護中心傳出一曲激昂雄壯的樂曲《江格爾》。這曲講述數千勇士保衛家鄉的英雄史詩,如今有了時代新意——新時代的英雄們正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把祖國的新疆建設得更加美好!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繆翼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編輯:徐丹
監審:雷建功
共議農村改革,共話鄉村振興,共謀“三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