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佔國產食用植物油總量的一半以上,但我國食用油自給率不足35%,發展油菜生產,提高產量,擴增面積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雖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我國油菜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一直較低,其中收穫環節的機械化率為44%,種植環節僅為32.54%(截至2019年資料)。其實,阻礙油菜機械化生產發展的技術堡壘基本上都被攻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將大大提升我國食用油數量和質量。
分段機收可減少損失、提升品質
“油菜收穫機械化發展較為緩慢,不僅因為油菜聯合收穫損失率一直較高。油菜的實收期比較短,僅為稻麥的三分之一左右,也不便於搞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部油菜機械化專家組組長、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吳崇友指出,我國多年來一直推廣的是聯合收穫,對油菜成熟度的一致性要求比較高,對油菜的田間狀態適應性比較差。比如田間有倒伏,收穫損失率就會上去。另外,油菜種植比較分散,單機作業量要比稻麥少得多,聯合收割機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機型,回本週期比較長,也是阻礙油菜機收發展的原因。
“這幾年開始推廣油菜的分段收穫,它的優勢在於可以將實收期拉長,從而增加作業面積。此外,分段收穫先割倒晾曬,利用油菜後熟作用使其成熟度幾乎達到完全一致,從而降低收穫損失率,而且收穫損失率變得可控,不會因為油菜的田間狀態不同而起伏變化。”吳崇友擺出一組資料:聯合收穫的損失率一般在10%-30%之間,而分段收穫目前一般可控制在7%以下,甚至可以達到5%。“不僅如此,分段收穫的菜籽品質也要更好。”吳崇友告訴記者,“主要因為油菜分段收穫經晾曬後熟後,就沒有青籽了,全是黑籽。油菜青籽裡的葉綠素不易清除,會導致油品品質下降,且會產生有害物質。”
“但其實這兩種收穫方式各有利弊。”吳崇友坦言,聯合收穫雖然損失率高,但它最大的優勢是方便快捷,特別對於小田塊來說,這方面優勢更加明顯。分段收穫雖然損失率低,但機器要兩次下地,把一個收穫過程分成兩個階段來完成,從而拉長了收穫歷程,作業成本也會增加,規模小的田塊收起來也會比較麻煩。“但隨著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近些年油菜種植的集中度一直在提高。隨著種植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分段收穫將會迎來比較好的發展。”吳崇友充滿信心。
攻克油菜機械化生產最後一關
在油菜全程機械化的各環節中,移栽機械化之前長期為零。談及原因,吳崇友指出:“傳統育苗移栽是低密度育苗,裸根苗移栽,苗的形態不穩定,無法進行機械高效移栽;另一方面是國內外現有的旱地移栽機完全不適應黏重土壤移栽。這兩大技術障礙,導致稻油輪作油菜機械移栽問題長期以來無法解決,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油菜產量和麵積。”我國90%的油菜種植是冬油菜,主要採取“稻油輪作”的種植方式,育苗移栽必不可少。“因為水稻收了之後再種油菜,本來茬口銜接就比較緊張,近些年人們對稻米的品質和口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水稻的生育期不斷拉長,更加擠佔了油菜的生育期,油菜的播種期不斷推遲,導致產量降低、面積縮減。而移栽是透過苗床育苗,一般都在30多天以上,透過這30多天彌補了遲播的生育期不足,很好地解決了稻油輪作茬口矛盾的問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從2010年起,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和揚州大學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先後攻克油菜毯狀苗育苗技術,創造了切塊取苗+對縫插栽的移栽方式,2020年成功研發出油菜毯狀苗聯合移栽機:透過提前在秧盤中育苗“成毯”,再用高速移栽機將“苗毯”切成苗塊栽插到田裡,使得油菜移栽像水稻插秧一樣方便快捷,特別是聯合移栽機,將旋耕整地、開箱作畦、平畦壓縫、對縫插栽、覆土鎮壓多道工序一次完成,耕整一體,即收即栽,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和田間條件的適應性,突破了油菜機械高效移栽的難題。
吳崇友是研發團隊首席專家。他介紹說,這項技術一是透過苗盤育苗(30-40天)解決稻油輪作油菜生育期不足問題;二是能在重壤土、輕壤土、沙土等多種壤土甚至秸稈還田條件下解決移栽,解決了移栽機對土壤的適應性問題;三是栽植頻率最高可達300次/分鐘,解決了作業效率問題。該技術的育苗密度每平方米可達2400-2800株,比傳統育苗提高了20-30倍;作業效率是人工移栽的60倍以上;相比同期直播,產量可提高30%以上。吳崇友認為,油菜毯狀苗育苗和高效移栽,能夠實現稻、油兩種作物無縫銜接、產量效益共同提升,該技術在我國總面積約1-1.2億畝的雙季稻區、再生稻區和一季晚粳稻區都有迫切需要,其中包含已經形成的6400萬畝的冬閒田。僅以6400萬畝冬閒田利用發展移栽油菜,可以使我國油菜總產量提高80%,這對於提高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補貼政策、技術推廣有待創新
全面提升油菜機械化還有一些工作要做。吳崇友說,從不同生產區域看,丘陵山區油菜機械化的發展還需要進行創新研究,尤其是丘陵山區油菜機械化收穫。“首先要解決機器底盤的問題,也就是行走的問題,機器如何才能順利到達丘陵山區的田地裡去?”特殊地形還要求機器適應田塊坡度的變化,不管何種收穫方式,都應適應坡地小塊田的作業。
政策方面有待創新。“油菜機的購置補貼政策應該更加靈活,手續更加便捷,能夠適應機具的創新發展,起到鼓勵創新的作用。”吳崇友說,當前僅有油菜直播機和聯合收穫機在補貼的範圍內,近些年誕生的大量油菜高效實用機械,比如移栽機、分段收穫割曬機、撿拾機等,均不在補貼範圍。“隨著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實現,希望補貼政策對小品種機具或者填補領域空白、補齊短板的機具有所傾斜。”吳崇友呼籲道。
“最後,還應解決技術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吳崇友說,當前的技術示範推廣囿於一些程式化的方法,要想吸引到真正的技術使用者,還需要用一些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希望今後不侷限於從上到下的推廣方式,讓技術管理部門和農民關心的東西不再錯位。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顏旭)
【來源:成都市農業農村局_質量安全】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