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南中條山區農村,至今還保留有一些獨特的民居,有人叫它地坑院,有人叫它地窨院還有人叫它地平線下四合院,顧名思義便是建在地下的院落,據史料記載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人類從山頂洞穴遷徙到平原地區的活化石,其建築的形式多為平地上挖出一個四方形大坑,然後向四周打出數量不等的窯洞,傳統的地坑院子一般就是就地取材,幾乎都是黃土結構,歷史時代變遷地坑院子裡現今多住的是一些上年紀的老人們,他們習慣了裡邊的生活,雖說是冬暖夏涼,可是畢竟是黃土結構還是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特別是經歷了當地60多年間前所未有的半個多月的大雨襲擊,地坑院子是否能扛得住大自然的肆虐,這還真是個大問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攝影師一行人在國慶小長假冒雨來到了地坑院比較多的農村,實地進行了拍攝,我們看看真實的情況,以及老人們在裡邊的生活究竟是個啥樣子。
大家按照習慣首先來到了位於小鎮外圍一條黃土大溝邊上的一處地方,先前這裡有5戶地坑人家,也許是老天開眼,下車後大雨已經轉變成了小雨,踏著泥濘的黃土小道走過200多米看到了第一戶人家的院子,記憶裡其中應該住著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外觀地坑似乎還是比較完整,地面四周已經用黃泥巴將坑沿進行了加固,為了結實黃泥巴中還摻雜了一些草木灰,一面窯洞的上方用大塊的塑膠布進行了防水處理,院子裡落下了一些黃土,主人已經將其整整齊齊的堆放在一起,期間形成了可以走動的道路,從情況看這戶人家的地坑看來太大,懸著的心似乎有了一絲的安慰。
30米開外便是第二個地坑院子,裡邊住的也是一對老人家,大爺76歲,大娘74歲,這戶人家的地炕院子建於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當年為了堅固,特意用青磚將院心和坑口四周進行了特殊處理,沒有發現有大面積落土現象,據老人講當地的土質結構為黃土中攪雜料角石,只要夯打處理,窯洞還是比較堅固的,地面建成斜坡,雨水排放還及時,所以說窯洞還是有安全保障的。下雨的時間雖長可是對生活影響不是很大,院子中間種著蔬菜足夠兩人吃,窯洞裡儲存著生活用品,現在地坑裡水電都有,啥都不缺,每天無事就在地坑裡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我們走下地坑院子,看到大爺在喂土雞,奶奶坐在炕上看手機裡的短影片,生活很悠閒。
第三戶人家的地坑看上去已經廢棄,坐落在溝邊的那戶人家據說老人已經去世院子也廢棄了,60多米的西南角的這個地坑院子裡住著72歲的一對老人家,大大的地坑院子是純黃土結構,上邊沿口部分有很多地方早先就有坍塌,四周都是早已佈置好的防雨水材料,有塑膠布還有石棉瓦,從上邊觀察情況還不錯,走下地坑院大娘聽到了我們的說話聲便迎了出來,經過雨水落打的地面光滑發亮,大娘招呼著我們小心腳下,窯洞了生著一個小火爐,裡邊感覺要溫暖許多,大叔躺在床上正在午休,看到我們進來立即起了床,熱情的邀請大家中午就在他家吃麵條。乾淨整潔的土窯洞裡似乎和外邊就是兩個世界,老人說窯洞現在很安全,主要是因為平時保養得好,每次下完雨都要把地面進行碾壓處理,最容易坍塌的地方就是坑口四周,所以他早早用防雨水的材料進行了防護,就說這次的連陰雨60多年未見過,地坑還是扛住了,其他村民的黃土地坑有的已經出了大問題。
當地農村的地坑院子已經為數不多,我們接著來到了附近第二個村子,憑著記憶走到一對姓丁的老哥倆的地坑院子,俯瞰地坑裡邊四周黃土掉落很多,只有窯洞口清理出了容人走動的黃土小道,2棵棗樹上邊結滿了紅棗,看樣子是因為下雨的原因無人採摘,轉過巷道我們來到了地坑的入處,這個地方坍塌的比較厲害,清理出的一條仔仔的小道看上去就像一條小河道,既是雨水流動的地方也是走人出入的地方,攝影師嘗試走進去,可是泥濘的斜坡小道險些將人滑到,嚇得趕緊退了回來,放生走上通道碰到了正要回家的老人家,奶奶說可不敢下去,裡邊很溼滑,都是這大雨惹的禍,孩子們清理出的小道只是為了偶然取東西方便,哥哥嫂子都住在了地面上的孩子家裡了,原本稍稍安穩的心情又提了起來。
沿著巷道我們找到了另一戶70多歲的老人家裡。原本是二進門的地坑院子,外院的黃土牆體已經被雨水泡踏,露出了小院裡的青竹和梨樹,倒塌的黃土牆壓在了大半個小菜園子上,大門已經上鎖,鄰居嬸子告訴我們說,大雨下踏了地坑院,老夫妻已經被孩子接到移民新村去了。
嬸子很熱情,聽說我們是想看看地坑院子情況便將我們帶進了她的家,她家的地坑院子距今已經有40多年了,是當年她和丈夫一起建造的,雖然沒有大面積用青磚進行加固處理,因為當年是自己為自己建造,工程也算是個優質,所以連陰雨天幾十天也沒有事情,今天中午在家裡無事洗了些衣服,然後在小菜園子裡割了一把嫩韭菜和丈夫包了一頓餃子剛剛吃過,她在外邊打掃一下樹葉,丈夫躺在炕上抽菸看電視,家裡的2畝蘋果在雨前就全部賣完了,家裡主要是養豬,下雨雖然給生活帶來一定的麻煩,但是不太影響收入。
來自外地的兩位女影友顯然對地坑院子情有獨鍾,對這裡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儘管沒有任何雨具可是她們似乎熱情很高,甚至冒險走到了地坑邊上,嚇得攝影師不停地大聲警告。
隨後我們又轉悠到了第三個村子的一戶地坑人家,大叔大娘的地坑建在遠離村子的地方,這是因為當年建造的時候村子裡已經沒有合適的宅基地的緣故,走過一片山楂林便聽到了一陣夠夠的報警吠叫聲,地坑上邊大叔正在檢查地面上的螞蟻窩,以防雨水從蟻穴中灌入出現安全隱患,大媽在院子裡餵雞餵羊,地坑四周的沿口上已經被雨水泡出了1米多深的痕跡,坑道里也掉落下了不少泥土,大叔說黃土結構的地坑簷口和牆面就是這樣經不住長期水泡,天晴之後要進行洗坑處理,將表面的虛土清除掉,這樣地坑還是可以住人的。大雨下的時間長了,幾十年沒有遇到過,生活於一定麻煩,院子裡已經不能生火做飯了,改在窯洞裡做飯,為了保證安全按照村幹部們叮囑要每天檢查一下地下地上,甚至都考慮過在小房子裡休息。
返程過路另一個村子,我們特意查看了正在開發改建的幾座地坑院子,幾乎全是青磚結構,看上去顯然要比傳統的黃土地坑院子情況好的多,儘管如此,地面上還鋪設了塑膠佈防雨。女影友很感慨“看來新舊地坑院子在大雨中的表現還是有區別,有的舊地坑的安全性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正要離開結束一天的拍攝,忽然來了兩位老人家,他們很熱情的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有關地坑院子的情況“現在地坑院子住人的已經很少了,百分之九十的都消失了,經過這次大雨恐怕又要消失一部分,這幾年農村發展很快,大都建起了新房子或者搬到了移民新村,遇到這幾十天的大雨天地坑窯洞安全係數還是很低,以後你們要再來看就是這些新建的地坑景點了,這個好能吃能住也很安全,歡迎你們再來。”
走在大山裡看到的都是雨中的滿眼綠色,晉南的秋天也許很遲,不是偶爾一些發黃的酸棗樹幾乎都不相信已經到了秋天,據當地氣象部門預告,近幾日還有幾天陰雨天,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類的力量雖然顯得微不足道,可是我們相信只要有智慧,有安全防範意識,古老的地坑院子一定會安然無恙,連陰大雨打亂的只是人們的生活,可它永遠抵擋不住人們戰勝自然的堅強決心。祝願生活在地坑院子裡的人們平平安安。【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選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