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色,是玉石雕刻領域中的專業術語,指的是手藝人在進行雕刻創作時,對玉石原料上的天然色塊加以巧妙利用,使作品內容與石材屬性結合得更為緊密、貼切。1975年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玉鱉,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期玉器,工匠充分利用玉料的自然色澤和紋理特點,把天然的黑褐色石皮處理成鱉甲,與青白色的頭足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整件作品古樸典雅,渾然天成。
作為中國四大名石之一的壽山石,材質細膩、色彩豐富,硬度也較小,適於雕刻和造型。其中,人物、魚蟲、花鳥、果蔬等題材的俏色表現,更是深得手藝人的喜愛,湧現出大量精品。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幼林的《福壽雙全》,作品以一塊荔枝洞石雕琢而成,這種型別的壽山石質地潤澤,色彩飽滿且變化微妙。從原石色澤來看,有杏紅、牙白及少量煤黑色。作者以吉祥的壽星形象作為主題,充分利用了原石上的色彩:杏紅部分刻畫為壽星與孩童裸露的膚色,兩處煤黑的色塊則被處理成象徵“福壽”的蝙蝠造型,壽星的白色鬚髮自然垂下,色彩的銜接與轉折恰到好處。
手藝人在雕刻中應用俏色之法,首先要“相石選題”,確定表現內容。壽山石色彩千變萬化,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比如水晶凍石晶瑩剔透;荔枝洞石色澤鮮豔;芙蓉石如蠟似玉,質柔而細嫩;旗降石韌性高,材堅而富光澤……不同的石材因自身屬性不同,適合雕刻的主題也有所區別。有些石材的色彩看似雜亂無章,但如果表現題材與構思設計得當,也可以煥發出別樣的藝術之美。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的“鷹”系列作品,巧妙地利用石材的褐色斑紋琢成雄鷹蓬鬆的羽翼,而頭部則以淺色來突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在創作“花果”系列作品時,另闢蹊徑地選用色彩極其素雅的石材來塑造豐收的景緻,為濃麗的秋色平添一份曠遠的韻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的“昆蟲”系列作品則巧妙地運用石材天然的灰度層次與質地差異,以精湛的寫實技藝塑造微觀天地。那些通常可能被廢棄的石料,經過藝術家的妙手回春,其表面雜亂的斑點、灰暗的色塊便可轉化為烘托主題的點睛之筆。
俏色作品的創作講求“隨石應變”。壽山石雕刻大多以立體的圓雕作品為主,其難點在於,石頭在雕刻前一般無法預判其內部色彩的變化。雕刻時,一層一層地往裡掏挖,如果發現石材內部的色塊發生了變化,跟預先構思不一樣,那麼構圖也需隨之進行微調,使作品細節隨著石材色彩的變化而變化。
壽山石雕刻的魅力不僅在於手工藝的美,還在於那些人工無法預料和掌控的“不拘一格”。完美的俏色確實存在運氣的成分,有時石材的一部分色塊特別適合某個主題的表達,但是其餘部分卻沒有相應的屬性特質,這時如果一味地強求色塊與所表現主題細節的完美契合,常常會得不償失,不如“將錯就錯”,讓那些“不完美”成為作品個性的彰顯。比如在雕刻時,色彩可能會“溢位”形狀輪廓,如傳統中國畫的水墨暈染一般,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去欣賞它,只要沒有“刻意”的痕跡,便有另一種天然之趣。
運用俏色技藝進行壽山石雕刻,就是將石材的天然之美與人工的雕琢之美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石頭上的一塊紅斑,既可以處理成丹頂鶴的頭部,也可以變成一顆熟果。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材料本身並無所謂美醜,瑕疵也有個性。對於一件俏色作品而言,當其材料及其細節使創作觀念得到了彰顯與昇華,那麼它便有了靈魂。
(作者:練春海,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館學術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