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一般出現在古董、文玩行業會比較多一些。因為古董的鑑定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連專家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更何況普通人。就算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祖傳的珍寶,但市場價到底是多少,一般人也搞不清楚。這就給了行家撿漏的機會,其實就是資訊和知識不對稱的結果,也算是專家降維打擊的現實案例。但在普洱茶領域,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
首先我們探討一下新茶的撿漏。就是你到市場上去找一家茶葉店,想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買到你想要的產品。或者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將來有很大潛力的產品。我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前提是你要有非常過硬的專業知識。就目前普洱茶山原料的分類來說,古樹茶和臺地茶肯定是嚴格區分,價差很大,所有商家非常清楚自己買的是不是古樹茶,至於有沒有忽悠你,只能靠自己。你必須要能區分臺地茶和古樹茶,如果不能區別,連門都沒有入,談何撿漏?就像喝酒,如果你喝了茅臺,覺得跟二鍋頭沒什麼區別,還想去做鑑定,就太不自量力了。
然後你還要能喝出一款普洱茶將來的轉化空間,這個就更專業了。其實也有跡可循,無非就兩點,原料優質,工藝過硬。這個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裡談過很多了,這裡我們重點關注原料的內涵物質。所謂茶葉的轉化空間,無非不過是茶葉在自然氧化的過程中產生了非人為、不可控的化學反應,導致茶葉出現了不同的滋味。要發生化學反應,茶葉內好的內涵物質越豐富,越有可能產生美妙的轉化。比如咖啡鹼、茶多酚、茶氨酸、糖份等元素的含量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轉化效果。因此喝到淡而無味的茶葉,後期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轉化空間,因為內涵太少。所以滋味飽滿、內涵豐厚、絲滑粘稠、以及生津回甘快速而明顯都是很有可塑性的茶葉。但這樣的茶葉老闆難道不知道是好茶嗎?想便宜買到也不太可能。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老茶的撿漏。在很早以前,我們把改革開放以前的茶葉統稱為老茶,但是改革開放以前大陸能解決溫飽的人都已經很牛了,哪有人存茶呢?所以很多老茶只是香港、臺灣等東南亞有華人的地方偶然存下來的。現存的數量屈指可數,價格更是天價,不要說撿漏了,拍賣的時候能買到都不錯了。後來,廣東的茶商又把80年代和90年代的茶葉統稱為中生代茶葉,勉強來替代老茶。想從這些中生代茶葉中找到一些能接近或者媲美老茶的優質產品,從而獲得暴利。這批人找遍了有普洱茶大量存貨的廠家和商家,可以算是專業撿漏團隊了,有沒有找到能夠媲美以前經典老茶的呢?目前沒有聽說。因為經典的東西,行家一喝便知,不可能在這樣一個覺醒的和平年代無人問津。有沒有相對優質的呢?有,但是他們也只能是以合理的價格買到了,廠家或商家也不可能不賺錢。
最後,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遇到剛好要倒閉的商家或者廠家。但這種可靠訊息一般都是行業內先知道,而且一般是打包出售,根本不會給普通茶客機會。如果有特別硬的貨,一般也轉移了,或者提前就交易了,怎麼會留到最後呢?我們看到的清倉特價基本是在景區的門面,套路都一樣,最後三天,血虧處理。一輩子就靠這樣一個招牌,而且有些不專業的連字跡都模糊了,還在用,但還是有很多顧客相信,這種情況讓無數商家感嘆,誠信經營真的很難,難道不割韭菜就無法發展嗎?難道割韭菜的人才是幫助韭菜成長的好人嗎?這時候你頭腦裡的“儒釋道”統統無法解釋了,只能去看看荒誕心理學。
所以,以我們多年的經驗看,在普洱茶領域撿漏的機會非常渺茫,能夠買到貨真價實已經非常好了。畢竟每個人都是要生存的,不賺錢怎麼生存呢?自己都是小白,還想撿專家的漏,班門弄斧而已。但如果我們都以謙虛和愛茶敬茶的心態,以合理的價格去買好的產品的觀念,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產品。畢竟,要成為專家難,要入門不難。很多時候,作為一名茶客,能入門,就自然能品到很多好茶,但入門的標準是什麼呢?能喝出古樹茶和臺地茶的區別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