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幼椎可笑,但是至今沒有人能夠合理地加以解釋。也許有人會說,當地球轉到太陽黑不到的一面時,我們看到的夜空就是黑暗的。但是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並以一定密度均勻地分佈著無數顆恆星,所以無論我們看向哪個方向,應該都能看到很多顆恆星,整個夜空應該非常明亮。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認為,在星際間存在著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它們可以吸收恆星發出的光,所以夜空就變得黑暗了。這種解釋顯然不能讓人滿意,因為宇宙中恆星的總光度是無限大的,如果星際物質真的能吸收那麼多的能量,那麼它自己一定會發出亮光,這樣來,夜空就會變得更加明亮了。
為了解開夜空黑暗之謎,又有人大膽地提出了種新的觀點,認為恆星的分佈其實並不均勻,有的星區恆星多,有的星區恆星少,因此宇宙有“亮區”和“暗區”之分。當地球運轉到暗區時,天空就是黑暗的。這種觀點其實是認定宇宙是有限的。因為如果宇宙是無限的,那麼恆星與恆星之間就不會有“暗區”,地球上空就不會是黑暗的,而且要比白天還要亮得多。
還有人認為,宇宙不斷地向外膨脹,各個星系互相遠離。宇宙的膨脹導致光線在傳播時波長被拉長,光的能量也變小了。當遙遠的星系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時,其能量已經低到不能被肉眼看到了。並且恆星並不是永恆不老的,實際上有些恆星已經“死亡”了。這些恆星在“死亡”前發出的光尚未到達地球,所以夜空是黑暗的。
目前,儘管天文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但夜空為何黑暗仍是個無法解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