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巨型關公雕像頭部已經拆除。這座號稱“全球最大關公雕像”開始搬家。然而,這座高達57.3米的巨型關公雕像,建設投入1.7個億,搬移要投入1.5個億,全球最大關公像建了又搬為哪般?記者梳理了四個大家關注的問題。
一、為何要建關公巨型雕像,給當地帶來了什麼?
荊州市想借助旅遊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經考察,他們發現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熱,而關公又與荊州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此,當地決定在發展旅遊的時候大打關公牌。
最初,雕像設計高度曾高達88米,後因離古城太近,在論證城牆和關公像的空間關係後,才最終確定了目前的高度。
2016年6月17日,關公義園開園,重1200餘噸的關公雕像下是一棟兩層建築,名為關公文化展示中心。該園對外宣稱“荊州旅遊的新地標”。荊州本想借義園打好“關公文化”這張牌,唱響文化旅遊。
《焦點訪談》此前曾披露,僅建造關公雕像就花費了1.729億元。據鄂旅投集團官網關於荊旅集團的介紹,截至2018年底,荊旅集團在關公義園專案中的投資高達8億元。但截至2020年,已開業四年的關公義園經營狀況十分慘淡——總收入不到1300萬元。
關公雕像的大體量,一直是當地吸引遊客的宣傳點。不管是在網路上還是在關公義園景區的指示牌上,對關公雕像的介紹語都寫著:全球體量最大青銅雕像。
2014年,荊州旅遊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向荊州市住建部門和規劃部門提交了施工許可和規劃許可的申請,內容是雕像基座建設。申請很快得到審批,建設方開始施工。施工過程中,建設方在基座上加建了巨型關公雕像,但雕像沒有報批任何的許可手續。
關公像所在的關公義園於2014年動工,基礎建設部分於2016年建成和試營業。在沒有獲得審批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在雕像長達兩年的建設期中,始終不聞不問。
據時代週報,去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關公雕像基座正在沉降,雕像下的關公文化展示中心與地面相接處均有縫隙,縫隙最寬處約7釐米;展示中心臺階附近,有的地板已經凹陷,與水平面呈30度彎曲。
當時,荊旅集團總工程師王維透露,發現關公基座正在沉降後,荊律集團聘請了第三方機構在像體四周佈置了觀測點監測,每年監測費約30萬元。
2020年10月初,這座高達57.3米的巨型關公雕像被國家住建部通報,責令整改。住建部稱,這尊巨大的“關公雕塑”違反了《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
2020年11月17日,荊州釋出微信公眾號發文稱,荊州市組織規劃、建築、雕塑、文保等權威專家,對關公雕像搬移選址方案進行諮詢論證並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歷史文脈、自然環境、旅遊發展規劃等,科學制定搬移方案。
據湖北省投資專案線上審批監管平臺顯示,荊州區發展和改革局2020年12月17日批覆的“關公雕像搬移工程”已稽核透過,專案總投資為15500萬元,計劃開工時間為2021年1月。該工程主要建設規模及內容包括:雕像用地面積約50畝,像體銅片拆除及異地安裝;像體內骨架拆除;原址基座及廣場修整;關公基座及像體骨架重建;新址廣場及景觀工程。
2020年12月29日,湖北省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釋出的《關公雕像搬移工程——像體銅片拆解及異地組裝專案報建公告》顯示,專案地點為荊州區點將臺。
據瞭解,點將臺與關公淵源頗深,位於荊州市城郊西北4公里處。點將臺本為夯土簡易築就,臺高10米,方圓十餘畝。據傳,關羽北攻曹仁前築此高臺,閱兵點將,操練軍士。點將臺東北方,有一座十餘米高的小山丘,名曰拍馬山,據傳是關羽北攻前拍馬演練的場所。
四、建——拆——搬,該反思什麼?
“這個工程不接地氣,跟老百姓的生活融不到一起。”媒體採訪的當地市民肖先生,對雕像搬移一事的看法。
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龐晶分析,關公像只是當地文化產業重點專案的一個具體引爆點,當初的規劃應該是希望做成一個地標建築,帶動當地整體形象的提升。但是這樣的投資如何盈利,不是單靠一個塑像,靠收門票就可以的。這需要對周邊設施的聯合開發,包括古城的開發,景觀的打造,一體化的工程。而無論怎樣的文旅開發,都不能以破壞既有古城風貌為前提。這個關公像如果沒有更多發揮關公文化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這意味著投資這個文旅專案的失敗。
上海段和段(濟南)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會議主席王玉亮認為,從關公像的拆除一事,可以看到當地對文化產業和旅遊專案中關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太少。文化產業不在於塑像本身,而在於系統性的設計,這種單一性和表達方式的過於表象化,沒有豐富關公的文化內涵。“問題出在了當地對文化的挖掘表現方式和內涵延伸,沒有與當代人文結合,文化設施的經濟資源關係太單一與表象化。”“不管搬到哪裡,如果不解決文化的系統性產業化的問題,這個雕塑在哪裡就是一個殼。”王玉亮說。
媒體採訪的另一位市民李齊認為,這是個“勞民傷財”的工程,“建好,拆掉,再建,花了三倍的力氣和金錢,簡直是個笑話。”
綜合來源:人民網、澎湃新聞、央視焦點訪談等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麗 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