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一句話:“很多孩子一直在等父母一句道歉,很多父母卻用一輩子等孩子一聲謝謝。”
重溫《家有兒女》,我感觸最深的是,重組家庭裡的原生家庭狀態,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劉星和毫無血緣關係的夏雨、夏雪姐弟相處愉快、健康成長!他們比同齡人更陽光、健康,能把孩子教育成這樣,得益於夏東海和劉梅的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分數,是心理健康程度。
劉星因成績退步而沮喪,夏東海沒有選擇批評教育,而是鼓勵他不要用成績衡量自己!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會因退步而難過,這是對自己更好的鼓勵。
夏東海給他信心,希望他以後能夠取得更大進步,受到爸爸鼓勵,他確實進步很多。
很多家長期望太高,導致孩子成績不好產生恐懼、焦慮,甚至讓親情崩盤。
家庭教育引發的焦慮時常發生,不同家庭存在的不同教育問題時刻給家長們敲著警鐘。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少年派》簡直演繹了上萬家庭存在的教育問題,林妙妙這個角色直擊很多家長心窩。
林妙妙因她所謂的“事業”放棄學習,成績大幅下降被叫家長,王勝男跟林大偉苦口婆心,她就是不為所動,一氣之下王勝男砸了她的直播裝置,林妙妙不聽管教要跳樓。
最後如任何收場?
王勝男氣暈住院,林妙妙放棄跳樓。
很顯然,林妙妙的跳樓跟父母有直接關係,因為她的家庭存在很大問題,林妙妙,就是處在不健康家庭狀態下成長的少女。
18歲的林妙妙因爸爸工作被嘲笑、看不起;
林大為佛系養娃,王勝男嚴厲道打罵教育;
王勝男強勢給林妙妙安排各種學習,導致她失去自由開始反抗;
王勝男二胎隱瞞,林妙妙衛生間發現事實,感覺被騙越發反感;
王勝男林大為總在孩子面前提離婚;
......
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問題是育兒一地雞毛該如何正確去愛?
父母不懂道歉孩子永遠無法學會原諒與成長
在我小孩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手抄報,但我把手抄報的主題理解錯了,導致了孩子完成不了任務,他很不開心。
當時我就跟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兒子,很抱歉,是我把手抄報的主題搞錯了,爸爸有時也會犯錯,但沒關係,大不了重做一份,怎麼樣?”
我道歉之後,孩子扭捏了一下,但沒過多久就自己把材料準備好了,讓我和他再做一份新的手抄報。
之所以我會真誠地向孩子道歉,是想讓孩子看到,即使是他崇拜的爸爸,犯錯誤也是正常的、能被允許的。
然而,有些父母很在意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感,即使無心犯錯了,也不肯承認,甚至會用“權威感”把錯誤推到孩子身上,或者為了推卸責任重新定義對錯的標準,這些都是父母無法承擔責任的表現。
與此同時,這些父母會認為:“我沒有做錯”,“我是在為你好”,“這是我的孩子,我不可以跟他道歉”,總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合理化了。
在這20多年的“親子關係”研究中,我發現很多家長面對孩子這些問題竟無從下手:
孩子過度沉迷遊戲不願學習;
跟別的孩子相比顯得不自信;
自律性不高,做事拖拖拉拉;
調皮搗蛋,越來越難管教;
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有的孩子甚至出現早戀行為;
拒絕跟大人溝通,為一點小事學會撒謊;
孩子不願上學家長著急無果;
壞毛病越積越多,孩子不服管教頂撞他人;
......
一旦你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而你不知如何溝通教育,多種嘗試無果後,你會發現孩子刻意疏遠你,越來越不聽話!
小孩子撒謊很多時候是本能反應
有些家長來跟我說,發現自己家孩子長大後開始學會撒謊了,當面戳穿他的時候他又不承認,現在孩子有事都隱瞞起來,不知道該怎麼溝通?
首先我們需要強調一下,無意撒謊那不叫撒謊,故意撒謊才叫撒謊。
比如在《媽媽是超人3》裡面,賈靜雯教她的兩個女兒唱歌,沒想到咘咘突然起身將妹妹波妞一把推到在地。
賈靜雯表情馬上嚴肅起來,追問咘咘為什麼要推倒妹妹,咘咘說:“我想抱抱她”。
很明顯,咘咘在這裡採取了一種本能的反應。看到媽媽生氣,想要掩蓋這個事情,讓自己能夠避免承擔後果,或者是接受懲罰。
我常跟我兒子說,沒問題的,哪怕你把天捅了一個窟窿也沒關係,我們都可以討論。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要給他提供一個“途徑”,不讓他那麼害怕,害怕到要撒謊。
當你給了孩子一個有可能去澄清的機會,或者是一個可以讓他改正自己過失的環境時,他才不需要用撒謊的方式來逃避。
孩子撒謊最初的動機就是趨利避害、避免懲罰。而一般到了7歲以後,孩子才有可能是有意識地去撒謊、故意捏造事實。
孩子在7歲以前,很多所謂的撒謊其實是本能性的。所以我等到我孩子差不多6歲的時候,才告訴他這3點:
1 不要撒謊,有什麼都可以說出來
2 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3 同樣的去尊重自己和別人
與父親決裂,曾抑鬱尋死
隨著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增長,無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親子矛盾。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就成了千萬父母的心頭大石。
或許你會認為,我研究關係心理,一定是個處理關係的高手。
但其實,跟大多數人一樣,我曾經也經常為“搞不定關係”而痛苦不堪。
跟父親決裂,女友出走,生意失敗,遭遇車禍,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在我的人生中呼嘯而來...
我患上了抑鬱,把自己關在8平米的小房間,呆了8個月,就在我準備好了遺書自殺時,遇到了一位心理諮詢師。
他問我,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件讓你最痛苦的事情,到現在都難以釋懷。
在我腦海裡閃過的,是我的父親。
中考那天,我喝醉了酒,導致下午考試交了白卷。成績公佈,距離所有人認為我有能力上的重點高中差了10分。
當時父親從貴州趕來無錫,拿了一把斧頭直接朝我砍來,險些喪命。從此,我跟父親,很少再有聯絡。
心理醫生聽完我的故事,問了一句:“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在中考的時候去喝酒?”
心理醫生說,“實際上,你想用自己的失敗,去傷害你父親。
你希望他沮喪,讓他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讓他體會你受傷的感覺。而你父親之所以要拿斧頭砍你,是因為,他真的被你傷到了。”
你努力擺脫父親的影子,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之後的所有關係裡,你成為了你的“父親”。
一語點醒夢中人。
“你不行!你很糟!”這是我記憶裡父親經常對我說的話,卻變成了我對待女友的方式,對工作夥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方式。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本質上都是由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決定的。
這裡的內在關係模式,指的是:
小時候和重要親人互動,內化到你的潛意識裡,所形成的一種對待關係的模式,他會在你長大後不斷影響著你和別人的交往。
這恰恰是我關係中的真相。
我對待別人的方式—對女友嚴苛,疏離,對孩子嚴厲,動不動發火,對工作夥伴的不信任,實際上無意識地複製了父親對我的關係模式。
來源: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