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研究生送快遞”,這已不是新聞,而是舊聞。與此相關的資訊還有21萬本科生也在送快遞,有將近360萬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我們重提“7萬研究生送快遞"的原因是想關注人才浪費這個問題。你想想,國家與家庭培養一個研究生容易嗎?從小學到高中,從大學到本科,除了家庭的費用開支,家長陪伴外,還有無數校外培訓的伴隨,一路過關斬將,好不容易完成學業,有了文憑,最後的結果是送快遞!
與其說將來要送快遞,有初中生水平就行,外加駕校技能培訓,再有一丶兩萬元的費用,完全可以把一個人培養成快遞員,還用上高中,考大學,再讀研究生嗎?這付出的費用與精力,不是一種浪費嗎?我們曾說,教育是與醫療,住房並稱的三座大山之一。其實教育這座大山完全可以自行搬掉,用不著受其壓迫。受苦的其實是我們的家長,是“望子成龍"的傳統思想害了他們,並連累到子女身上。
下面,我就子女教育問題,談談我個人的意見。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用不著大家都擠高考這座獨木橋。
三百六十行,是指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並不單指“三百六十行"。這各行各業又為各具才能,不同專長的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比如說跑快遞就為頭腦機敏,身手不凡,行動便捷的人提供了施展的機會,成為這方面的專業人才與狀元。這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意思。
各行各業,各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渠道,可以透過師傅帶徒遞的方式傳授技能,也可以透過專門的職業技術學校培養,還可以在企業透過崗位培養,成長的路途多種多樣,並非只有擠“高考”這條路。所以,現在,職業教育也成為一條學子們的成才之路。
有人說,你說的不對!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工作崗位越來越需要高知識,高素質,所以升學教育必不可少。特別是那些技術含量越來越大的高新技術產業,更是如此。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這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高,中,低三檔人才組成的,既需要一部分透過升學教育培養出來的知識型人才,也需要傳統的技能型人才。比如北方這次長時間降水導致的大面積塌方,就需要大量的砌牆工匠參與修復工作。從學校畢業的學生顯然是無法勝任的。
因此說,這個社會需要高、中、低三檔人才,而不是單一的學校科班生。
儘管有人竭力用“讀書有用論”來為升學教育辯解,而45%的大學畢業生置於無用之地,說明這個社會使用不了足夠多的科班生,那45%的人還得自尋出路。從他們的家長看來,為孩子升學而付出的全部努力,包括時間,精力與費用,付之東流了。
如果這筆費用能省下來,教育何至於成為一座“大山”?
二、我們的教育最終還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前幾年,筆者參加了一個同學聯誼會,時隔二十年後,大家再次相聚,自然是高興的事。透過聯誼會,筆者瞭解到,在社會上呼風喚雨,揮斥方酋的竟然是當時學校的“差等生”,有人還被學校除名過,而考上學校,當時被老師捧在手裡的“優等生"卻在社會上默默無聞。
這次聚會給我最深的啟示就是:學習好在社會上不見得表現優秀,而學習不好不見得就真不好。現實情況是:能在社會上施展才華的,畢竟是少數人,而大部分人的才能就被熄滅了。
我們曾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大部分家長都懂這個道理,為此他們對孩子過早就傾注了大量的精力,時間與錢財。但是有許多人,包括家長與孩子,都得到一個不幸的訊息:差等生!這幾乎會給孩子的前程判了死刑。
孩子們真的都是差等生嗎?從許多人日後在社會上的表現看,應該說不!但從學校當前的升學與考試體系看,一個班上,除了學習成績前幾名外,其餘的人應該都是差等生。這就是篩選型升學教育的必然結果。等一個人被判為差等生,等待他的是什麼結果?老師批評,同學白眼,家長訓斥,彷彿自己就成為這個世界上的罪人,在學校低人一等。有些孩子,自覺到自已無望成為優等生,高材生,信心全無,也就破罐子破摔,他們自然會走上另一條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差等生"?為什麼許多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這就與學校的考試製度與評價標準有很大關係。
我們說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學生的情況也千差萬別,每個人有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優勢,也有其他方面的不足。我們古代就有“駿馬能賓士,耕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的說法。這就需要學校因才施教,把千差萬別的孩子培養成各具不同才能,有不同追求,有自信心的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需要。
問題是學校採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強行把學生篩選成少數的尖子生,優勝生與大量的差等生。一次又一次,學校製造了一批批的差等生並輸出到社會,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這一批批人,讓家長掏錢,花費時間送到學校來,變成了“差等生”,從幼小的時候就被告知“你不行”,“你無能",不但信心上受到打擊,而且長時間遭受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白眼,家長的責罵,他們的心理能不扭曲,變態?想想現在學校學生存在的抽菸,喝酒,玩遊戲,逃學,甚至談戀愛狀況,總能找到原因了吧?
總而言之,教育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三、熱愛工作,追求事業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有一次筆者與一位朋友面談,說到工作與疲勞的問題。朋友以他的切身體會告訴我說,工作幹得累不累,全看你熱愛不熱愛他。如果你真心喜歡它,再幹多少也不覺得累。
的確如此!我們知道,許多單位的崗位責任制的第一條就規定:熱愛勞動(崗位,工作)。那麼,孩子們對工作的熱愛又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這與學校從小就對孩子培養愛好,興趣,專長有很大關係。
幼小的孩童,與成年人的認知很大的不同就在於他不知什麼叫熱愛,什麼叫明理,但他們知道什麼叫喜歡,什麼叫愛好。對於他們愛好的事,千方百計會去做。做的多了,也就有了興趣,同時也更熟悉了,長知識了,成某一方面的專長。可以說,從愛好,到興趣,再到追求以及熱愛,是一脈相承,這是人們認識世界,追求與探索的不竭動力。
孩子身上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特長。孩童的情況千差萬別,有人擅長讀書,有人擅長表達,有人擅長行動,有人擅長動手,有人天生就有組織能力,有人擅長思考問題。
這些特質有一個共同特點,每當他們做他們擅長的事,就做得特別好,不費勁,效率高,每當他們做不擅長的事就特別費勁,難度很大,效率差。而這些特質一般潛伏在孩子們的身體中,有時他們自覺發現,有時需要學校老師發現並加以引導。一旦當孩子發現自身具有某些特長,做某事比其它同學優秀時,他們的自信心便會被激發,並樂於去做。他們的才能也許從這時開始被培養。筆者把這種現象叫做“價值發現”。
學校的職責,一方面是發現學生的愛好,興趣與特長,另一方面是瞭解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崗位,各類人才,將兩者實現有效對接,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人生職業生涯規劃。因才施教,培養特長是學校應做的工作。如果學校在這方面做好了,孩子們的愛好被激發了,特長被發現,樹立了自已的人生目標,並開始朝這方面努力,那麼他們不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了嗎?
筆者所說的這些問題,現在正在解決的路上。國家已經認識到問題所在,採取“升學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重的措施,這就為因才施教,培養專長指明瞭方向。
為了闡述問題的方便,我們便把這種因才施教,價值發現,培養專長的教育模式暫定為“因才教育”。
四、“大資料+人工智慧”為“因才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因才教育"中有兩個問題最難解決。一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為孩子們確立職業目標與發展方向;二是如何將已確立職業目標的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追求,技術知識掌握快,技能學得快,如何獲取新知識,學會主動創新與解決問題的一代新人。
在這個方面,除了過去傳統的因才教育方式之外,網際網路科技會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問題。
1.利用大資料為學生確立職業目標
當今社會已有大量的創業成功案例,以及失敗記錄,選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才能成功,前人也給我們作了總結。這些案例在網際網路上都有記錄,並形成了大資料。只要我們充分挖掘這些資料資源,系統性地加以分析,總結,整理,便可以形成職業規劃諮詢系統,以人工智慧的方式為學校因才教育,為學生規劃職業生涯,確定人生目標提供知識服務。並形成一套完整的演算法,以動態方式隨時更新與補充新的案例與資料。
2、運用智慧推薦方式為因才教育提供知識服務
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許多資訊平臺都提供智慧推薦服務。平臺會根據閱讀者的興趣,愛好推薦與此相關的資訊與知識。從而使得每個閱讀者都會擁有相對系統,完整的知識群。這對於閱讀者對世界的認識與看法,形成自已的價值觀很有幫助。
我們完全可以藉助“智慧推薦”科技工具來為因才教育提供幫助。使一張空白的小學生,透過系統的知識教育,資訊資料以及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料來迅速獲得知識的養分,迅速成長,以便適應成為某一方面的專長型人才。
當然,僅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導師的作用必不可少,學校的教學體系更為重要。由於筆者不是教育方面的專業人才,不能給孩子成長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毫無疑問,學校培養+導師指導+科技輔助,更有利於各類人才的快速成長。
五、與家長商榷:你的孩子怎樣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在階層逐漸固化的當今,對於底層人家來說,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有人這樣說。還有大量的底層人士深信此道,即使勒緊褲帶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讀書,以期改變命運。
就筆者看來,由於高篩選率,高淘汰率的考試升學制度存在,能夠走過高考篩選獨木橋的人畢競還是少數的。即使高考過關,大學畢業,還要過篩選率更高的公務員考試關。這一路走過來,最後的優勝者少得可憐,絕大部分窮家孩子仍然倒在了被淘汰的道路上。除了葬送孩子的前程,還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以至形成一座“大山”。
其實這一切,除了畫餅誘人外,最主要的焦慮還來自家長。中國傳統的“望子成龍”思想,盼望子女出人頭地的願望,當白領,掙大錢的虛幻目標,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就造成了家長的過度焦慮,並傳導給孩子,形成巨大的壓力。
實際上社會上沒有那麼多既能坐辦公室又能掙大錢的優質崗位,更多的是類似跑快遞,搞運輸這樣的勞動崗位。如果有些家長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不要逼著孩子上高中,考大學,再讀研究生,直接送他們去跑快遞,問題不是就解決了嗎?什麼壓力,焦慮統統歸零。
至於有些家長認為做這些工作不能出人投地,不能改變命運。這也是一種糊塗認識。跑快遞跑的好了也能跑出個快遞公司,做車工做好了也能做出個“大國工匠”,老祖宗講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沒說只有考試才能出狀元。關鍵是哪一行都需要人去追求,去認真幹,幹出精通,幹出名堂來。孩子的命運也許就從中改變。
所以說,要想改變孩子命運,首先要改變的是家長的觀念,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目標,教育孩子辦公室能座,快遞也能跑,每個人都能根據社會的需要,結合孩子的自身狀況,興趣特長,恰如其分地幫助孩子選定自已的職業目標,接受因才教育,放下高考國考幻想,順其自然,也就沒有了焦慮,更沒有了“大山”,更沒了“壓力",不是一切都好了嗎?
改變!就從放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