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是一場教育的重大轉型,“減負”是為了“增效”,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變革,是要重構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教學模式。
是的,“雙減”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為了替學生減負,而是要讓教育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更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生成與身心健康的發展。減的是無效低能的題海訓練,要變革的是被動低效,延時加量的課堂教學。
“雙減”的最終目的,仍然是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教育質量,而不是降低我們的教育標準。只是這一質量不是透過加班加點、補課延時,以犧牲師生家長的身心健康,單純地去追求“考試成績”的那種單面分數指標,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長髮展的各項重要指標,才是真正的教育綠色質量。
可要追求這一綠色質量,要從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單元著手,每天師生共享共生的課堂,才是“雙減”能否真正落地的關健之處。
“雙減”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要減過長的學習時間、減補課、減書面作業、減考試測驗次數……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長與投入減少了,如何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降而升?
這就要求我們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給定時間範圍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言以蔽之,即如何提高單位教學時間的投入產出比,即如何在一堂課中,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師生在課堂中教與學的投入包含四種最重要的維度變數:一是時間、二是教學設計、三是教學的具體實施、四是學生的參與度。這四種維度變數共同構成並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投入產出比,也就是課堂的有效性。
以往,我們可以在課堂的時間變數上做調整,透過加課時,校內校外增加上課補課的時間,透過大量題海的作業練習與訓練,透過周測、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的壓力,來提高教學的產出,增加教學的有效性。但隨著學習時間維度變數不斷地增長,會逐漸佔有學生的體鍛、各種活動、甚至睡眠的時間,這一僅靠時間維度變數增長來提高教學產出的教育路徑己走到了盡頭。教學產出與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再依賴於傳統的時間增長的模式了。
課堂教學的另外三種維度變數要成為我們“雙減”背景下,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變數引數”。也是我們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去琢磨研究推進的三個“減負增效”的關健點。
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設計”維度變數,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謀劃佈局”,有宏觀、中觀、與微觀的三個層面。宏觀的課程系統結構、中觀的單元聯結、微觀課堂精準精細的流程與環節,都是需要教師的集體教研、細究課綱、分析學情、解構文字,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的工作藍圖,更是學生的認知“腳手架”。“教學設計”的優劣,會對課堂的教學有效性產生很大的影響。
“教學實施”維度變數,是最難把握定位的,這是需要教師在具體課堂教學中,不斷根據課堂真實學習場景,調整應對各種生成狀況。課前的“教學設計”,無論怎樣完美,都會遇到各種“意外”與“偶然”,原有的重難點可能輕易而過,但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學生髮散但很有創意的問題,雖沒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卻值得花時間與學生進一步探討。
“教學實施”的維度變數,常常是課堂效率公式中變化最大的“變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體教師在課堂上真實的教學操作與實施。每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應變能力和專業成熟度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學生參與度”是決定課堂成效的最重要維度變數,無論有什麼樣的時間投入,多麼完美的“教學設計”和十分專業優秀的教師,如學生的注意力遊離於課堂教學之外,缺乏一定的學習參與度,任何課堂教學都不會有質量。
“學生的參與度”包括學生平時養成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規範與方法、學習的專注度,還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好課堂,學生認知主體性凸現,課堂中洋溢著師生雙主體互動共生、教學相長、和諧溫馨的氛圍。
所以,“雙減”是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個體發展的選擇與嘗試,改被動式的“管、卡、壓”到主動式的自我認知和自主發展。教師的教,要從原有簡單的知識傳授過渡到“賦能驅動”,學生學習的動能,由外在“考試”的壓力轉化成探索發現自我與世界的內驅力。
“雙減”給老師、家長的挑戰,實際上是從以前過度依賴“時間維度變數”轉型為更注重教育教學的內涵發展,讓教與學的雙主體都能聚焦自身內在素養的提升,以確保真正的綠色育人質量。
本文作者繫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