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專門提出“線上培訓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意見》為何專門提出這一點?
“拍照搜題”的應用場景主要是在家中,學生在做作業或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會用到。家庭作業具有強化知識基礎、鞏固課堂學習、延展育人目標等功能。好的家庭作業需具備個體適宜性、科學精確性和聯絡生成性等特性。個體適宜性是指家庭作業需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選擇最適宜的配置,達到家庭作業的“個性化”。科學精確性是指選擇對個體最科學高效的內容和形式。聯絡生成性則意味著家庭作業的內容應與教學過程發生聯絡,並最終反饋到教學過程中。
智慧資訊科技在促進家庭作業達到以上“三性”上有一定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只要貼上“智慧化”的標籤,優秀的家庭作業設計就完成了。“智慧化”的背後,需要強大的學科理論和評價實踐基礎,幫助系統積累豐厚而有層次的題庫,研發科學而有精度的演算法,進行高質量而有深度的價值引導。而這些要素,是絕大多數當前流行的家庭作業應用所欠缺的。
當下流行的作業應用大多以“自備題庫”作為賣點之一,然而這些應用往往存在題庫缺乏厚度的問題:一是題庫的“量”小,特別是分散到具體的知識或方法上,這些應用的題目儲備往往極小,學生很容易“鑿穿”。二是認知層次單一,這些應用不能把從低到高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儲備完全,更不能推斷出學生在具體知識或方法、乃至整個學科上的理解深度和認知層次。這些應用自備題庫尤其缺乏將相關知識和方法應用於實踐的問題任務,以及要求複雜、高深思維加工的問題。因此,這些應用中的所謂“作業”和“問題”與傳統意義上的“刷題”沒有本質區別,只是用“智慧”的“新瓶”將學生困在了重複的“舊酒”中。
當前的不少作業應用,所謂“智慧化”,不過是根據學生在知識點上的答題對錯進行判斷,並不能推斷學生在這一學科或具體知識方法上的思維深度和水平。這些應用不能根據學生在不同知識點上具體的認知或思維深度水平為其選擇最科學的、最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個體發展的適切性問題,更不能根據學生的能力變化循序漸進地為其安排最適宜發展的擴充套件性問題,能做到的僅僅是傳統的隨機問題的簡單重複。無論是個體適宜性還是科學精確性,這些以所謂“智慧化”為賣點的作業相關應用都不能達到。
當前不少以“智慧化”為賣點的作業應用,其“智慧化”集中於“拍照搜題”模組,但家庭作業中的題目任務與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等不相稱的問題並未解決,不僅如此,“拍照搜題”反而而會掩蓋這一問題。透過“拍照搜題”,不少學生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放棄思考,轉而依靠“搜題”獲得的“標準答案”。在“拍照搜題”所營造出的幻境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能正確認識學生個體的發展水平,無法為個體設定最適宜的發展預期,更遑論“因材施教”。
如上所述,真正的“智慧化”家庭作業,應具備個體適宜性、科學精確性和聯絡生成性。這樣的“智慧化”家庭作業設計,必須由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管理者、教師和社會共同參與。政府教育部門應起到主導的作用,承擔價值引導和統籌協調的職責,同時需要認知學科、課堂教學、教育評價、教育技術、計算機等多學科、多領域協同努力。
認知學科和課堂教學學科需要為設計家庭作業提供理論支援,特別是釐清學生的發展目標和相應的發展序列。評價學科的研究人員需要就問題設計、個體發展水平推斷以及如何配置最適宜學生個體的問題任務提出方案,而教育技術和計算機學科則要考慮如何將相關的理論、題目和演算法轉化為現實系統。
理想中真正的“智慧化”家庭作業系統,應該具有有厚度和足夠思維層次的問題任務資源庫,具有能夠準確推斷學生個體發展水平並據此合理為學生匹配個性化任務的精確演算法,同時具有能夠對學生和教學實踐進行充分指導和深度反饋的系統。真正的“智慧化”家庭作業應總量更少、個性化更強、師生負擔更輕、與教學聯絡更緊密。作業中的題目和任務應更具多樣性,更有價值引導作用,對師生的指導更精確。
(作者:王軼晰 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