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剛開始不久,初一年級學生小小肚痛腹瀉,家長為她請了病假。兩天後,小小回到學校上課。可只上了一天課,小小又來請假了,原因還是肚痛腹瀉,而且還有家長寫的請假條。三天過後,小小來到學校。可這次,剛上了一節課就鬧著給家長打電話,說自己肚子不舒服要請假回家。家長只好無奈地把她接回家。
我對小小很擔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系統檢查一下。
兩天後,家長打電話告訴我:醫生認為小小身體沒什麼問題,建議孩子做心理輔導。
個子最矮的小小坐在第一排,也是班內年齡最小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思路敏捷,但就是整天皺著眉頭,課間也不出去玩。是什麼原因讓小小不斷得“病”呢?我向小小母親詢問了她在家裡的一些情況,同時找到了小小的同桌。哪知小小的同桌說:“老師,如果我也生病就好了。”
“哦?你希望自己生病?”我驚訝地問。
“是呀!小小每次生病請假回家可高興了,因為不用上課啦!”
“原來得病也有好處呀……”我感到對小小了解了一些。
諮詢中,小小向我談起第一次生病的經歷。那是雙休日去姥姥家,吃了很多零食還有冷飲,結果拉肚子險些脫水,就請假在家休息。病好了之後上學,感到每天坐在教室裡聽課又累又沒有意思。
說到上初中後的感受,小小開始抱怨初中放學晚、離家遠,回家後不能看電視,要做很多作業,第二天還要早起。初中管理嚴格,不能吃零食,不能帶玩具,還要求必須做早操和課間操,課時安排緊張,根本沒有時間玩……
這一切讓小小更加眷戀在家的感覺,家裡有爺爺奶奶的寵愛,可以隨便吃零食看電視,可以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可是不上學家長是不允許的,而生病是個很好的理由。於是經過第一次的肚痛腹瀉經歷,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看來,小小的問題根源在於對初中生活的不適應。
我和小小一起討論了初中和小學的區別,以及面對管理嚴、作業多、時間緊等問題的應對措施。
這次諮詢之後,我在心理活動課上設計了一個“升入中學之後……”的話題。大家踴躍談升入初中後的感受:有的說開心,有的感覺生活豐富了,有的說很累……最後一致認為,成長的過程中有痛苦也有快樂,要學會堅強,學會調整自己。整節課,小小表現得很活躍,從她亮閃閃的眼睛中可以看到她獲得了很多。
同時,我和家長聯絡,針對小小的情況進行了溝通。我講述了老狐狸把小狐狸趕出家門的故事。小小父母認識到,家的溫床讓小小更戀家,不能因為病而對小小過度關愛、放鬆要求。此外,還探討了一些具體的教育方法,對小小的飲食還做了調整。
第二次諮詢時,小小先說了在學校的一些變化,感覺心情比以前好多了。課間和同學們一起玩也很開心。就是偶爾會有腸胃不舒服。此時我運用了挑戰的技術,問小小:“我感覺你一回家病就好了?”
“當然了!只不過我一回到學校就覺得難受,肚子又不舒服了。老師,你說我是不是水土不服呀?要是真的水土不服我乾脆轉學算了。”小小眨著眼睛問。
“水土,讓你不舒服?”
“我不知道……”小小茫然了。
“換個學校,你就喜歡上學了嗎?”我接著問。
小小沉默了很久說:“如果轉學了,會是什麼樣子?我想也許會更糟糕。”
我接過話茬說:“因為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
小小看著我,等待我說下半句。
停頓了一下,我說:“害怕困難,喜歡安逸,逃避。”
“嗯。好像我從小就是如此。”小小若有所思地說。
諮詢之後,我和小小的語文老師進行了溝通。因為小小的語文成績很好,我建議安排她當語文課代表。小小做得很認真,幫助老師收發作業、檢查背誦、輔導同學……由於工作成績出色,小小在班委改選中還被選為了學習委員。
第三次諮詢時,小小已經好久沒有“肚痛腹瀉”了。在談話時,小小說起那節“升入中學之後……”的心理活動課,她說:“人必須成長。很羨慕小孩子的無憂無慮,但已經過了那個年齡。到了什麼階段就要做什麼階段的事情。長大真的很累,要承擔很多壓力,但長大是必須的。成長的過程中有困苦也有快樂,要學會堅強,學會調整自己。”
分析與思考
小小肚痛腹瀉的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用“生病”來應對生活、學習的不適應。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適應,小小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她的家庭比較富裕,作為獨生子女,家長對她寵愛有加。她平時有吃零食的不良習慣,甚至用零食來替代正餐。在學校不能隨意吃零食,學習科目的增加,家長不讓看電視,這些“劇變”對於她而言,還不能很快地適應。對新環境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就想辦法逃避。
當她發現自己生病的時候,就有足夠的理由不去上學,從而避免了學校繁重的學習生活。於是,當她對學習出現厭煩的時候,就會有輕度的腸胃不適,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性的腹瀉。
對於剛剛踏進中學校門的學生來講,他們的情緒、情感更容易發生變化,他們會從依賴半依賴走向獨立。但這個過程對有些學生來講是痛苦的,比如案例中的小小。教師要為他們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充滿愛心地傾聽孩子,幫助孩子開啟心結,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離開父母過分寵愛的臂彎,學會獨立,投入學校的大家庭。
建議
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是一個適應過程。為避免孩子對新環境適應不佳,產生不安和抗拒情緒,家長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入學前讓孩子有適當的心理準備。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學校參觀,熟悉學校環境和教師,把中學和小學的差別告訴孩子,避免孩子產生生疏感。
2.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上中學後孩子逐漸長大,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自主能力。孩子放學回家,要多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及表現,分享孩子的快樂;若有異常,及時與老師聯絡,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
3.及時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孩子升入中學後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可能在身體及情緒上有不適的狀態。家長在該段時間內密切留意孩子身體及情緒的變化,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
4.鼓勵學生融入集體。比如,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各種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體會班集體的溫暖,找到樂趣和友誼,適應並逐漸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小貼士
《狐狸的故事》是一部日本電影紀錄片,講的是野生狐狸的故事。狐狸父母將斷奶不久的小狐狸趕出溫暖舒適的洞穴,驚慌失措的小狐狸使勁地要往回跑,或者趁老狐狸不注意偷偷溜回來。但曾經很愛孩子的老狐狸卻像發了瘋似的,對小狐狸無情地廝打、驅趕,直至把他們“逼”走。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最終,小狐狸無可奈何地走向了潛伏著危險、卻又任其施展才華的大千世界。老狐狸也許會捨不得,但為了孩子能獨立生活,只能忍痛。